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阅读课堂:核心素养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主张.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95351125
  • 上传时间:2022-05-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1.51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历史阅读课堂核心素养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主张    【摘要】本文以核心素养理论为指导,从历史学科的本质出发,对中学历史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历史阅读课堂”的教学主张,指出教师可通过话题式导入、批判性阅读、开放式讨论、表现性评价四个环节,以史料阅读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像历史学家一样的思考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词】历史阅读课堂 核心素养 批判性思维 教学主张G63 A0450-9889(2022)02-0109-06对中学生来说,历史意味着什么?一方面,中学生认为历史非常有趣,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历史非常枯燥,因为考试的原因,需要记忆大量史实根据以往的数据,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能够记住的只是些许历史片段以及一些历史结论,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等对中学教师来说,历史意味着这什么?有的教师认为历史教学非常容易,按照背景、经过和影响等思路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本、划一划重点、测一测知识点即可;更多的教师会在课堂中使用故事、视频以及其他史料素材,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理论性和学术性,这有利于破解围绕考试而教学的困局。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笔者希望历史课堂的教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而不是被动地记笔记;教师与學生一起研究历史,而不是背诵史实;教师引领学生领略历史学科的思维魅力,而不仅仅为了考试成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历史课堂学到的知识、技能自主地参与公民社会生活,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某些结论人类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本身绝对不枯燥,枯燥的是历史教学的理念、过程以及背后的目标因此,笔者主张构建“历史阅读课堂”,希望历史课堂的教学能够在史料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像历史学家一样的思考方式”一、“历史阅读课堂”提出的依据“历史阅读课堂”教学主张的提出是在核心素养理论指引下,从历史学科的本质出发,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而提出(如图1所示)一)核心素养引领核心素养是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制定依据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从学习结果的视角,界定未来人才形象的类概念,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近年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广大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概念、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历史阅读课堂”需要思考和解决以下问题:面对当今海量信息,哪些历史知识、技能与视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现代以及未来的生活?哪些历史知识、技能和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获得批判性思维、提高人文智识、发展行动能力以及实现人类福祉?(二)洞察学科本质梳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需要洞察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

      与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相比,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是个别事件,因而不可能通过实验、验证来再现;与语文、政治、地理等文科学科相比,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人文社会学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中国历史学家赵亚夫认为“广泛的历史阅读、科学的历史思维、自觉的历史表达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美国学者萨姆·温伯格(Sam Wineburg)和戴西·马丁(Daisy Martin)在《像史家一般阅读》一书简明扼要指出:“中学历史教学其实就是在课堂里教历史阅读素养笔者主张“历史阅读课堂”的观点,认为学习历史需要阅读大量的文本(即不同类型的史料),阅读史料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像历史学家一样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对应的学科思维品质正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5大历史核心素养三)个人经验反思教学主张反映的是教师独特的教学思想和理论追溯笔者近20年的执教经历,入职头5年,“故事导入—教师讲授—学生反馈—练习巩固”的课堂模式是被动的、传统的,是围绕考试而教的,所谓学生素养的培养当然无从谈起。

      后来从县城高中调至南宁教学,得益于学校教研组团队浓郁的学术氛围,全市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以及南宁市丰富的图书馆资源,笔者对历史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实践,“话题导入—史料研读—小组探究—总结升华”的模式渐渐摆脱了纯粹的应试教学,史料研读环节为“历史阅读课堂”教学主张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近十年,在教学之余,围绕“民主课堂”“学生资源开发”和“口述历史”,笔者开展了有关课堂、课题和课程的研究,这种基于学生真实生活及鲜活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核心素养改革的理念有所契合回首从教经历,笔者的教学是“有效”的,民主、理性的教学风格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2019年“南宁市教坛精英领航工程”启动,在“专业共同体”的帮助下,笔者开始用理论充实和改造个人经验,经过理性加工和自我孵化,发展为“历史阅读课堂”的教学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在课题研究中论证二、“历史阅读课堂”教学主张的内涵阐释如果用一棵树的成长来比喻“历史阅读课堂”,立足史料阅读好比大树扎根大地,大地为课堂提供丰富多样的营养;树干好比学科思维方式(“像历史学家一样的思考方式”),把大树需要的营养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各个部位;树木的生长、开花、结果好比五大核心素养的形成(如图2所示)。

      这是一个协调发展、不可分割、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一)教学主张的根源:立足史料阅读1.统编教材更加重视学生史料阅读素养随着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生的史料阅读素养越发受到重视,历史高中统编教材的编写更是突出这一观念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为例,该课设置了两处“史料阅读”,用以专门训练学生的史料阅读素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和课后“问题探究”三个栏目也提供了三则历史材料辅助教学;课本中还有3幅历史地图、2幅历史图片、1幅历史漫画等类型多样的史料丰富课堂教学此外,许多教材辅助资料也为广大历史教师立足史料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如复旦大学出版的《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该丛书从学术引领、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等3个角度为统编教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史料及教学案例2.史料的分类和鉴别方法“历史阅读课堂”的目的不是培养历史学家,但历史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史料的基本分类方法,教会学生对史料进行初步鉴别首先,就分类而言,史料按照载体标准大致可分为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声像资料;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直接史料、间接史料、有意证据、无意证据、正面证据、反面证据同一史料可能既是实物资料又是文献资料。

      其次,学生要初步掌握甄别史料真伪的方法,如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等,同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史料,知道随着新史料的出现对历史可能产生新的解读,知道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3.对史料进行评估和取舍面对丰富的史料資源,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对史料(材料)进行评估,明白不同的材料所指向不同的能力要求,如军事地图类需要训练的技能主要是在地图上寻找准确地点、解释地图上的军事行动等每节课重点训练的技能不宜过多,否则无法深入,易流于表面之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史料有所取舍,要仔细思考以下问题:围绕核心问题选择(或舍弃)哪些史料、选择多少史料比较合适、围绕史料怎么探究核心问题、史料是否符合批判性阅读需要、怎样从史料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等4.拓展史料教学的途径口述历史具有入门门槛较低、普通人皆可以尝试的特点,将口述历史适当引入课堂,除丰富史料的阅读和理解外,也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收集史料并研究史料的方法,让历史和学生的生活发生了联结,于无声处渗透家国情怀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两课中,有位教师先让学生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围绕包产到户、企业改制、外出打工三个话题采访家中的长辈,获得一手资料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

      一位同学分享了“爷爷”在包产到户政策实施后他的家庭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一位同学分享了“父亲”在国有企业改制下岗后重新就业开出租车的经历;一位“儿子”讲述了他从小跟着父母外出打工,辗转四个城市并经历家庭破碎的童年生活爷爷”的讲述播放的是录像,“父亲”的讲述以抄本方式呈现,“儿子”则是现场讲述口述历史是当事人从个人的视角看历史,对自己所经历的事件的回忆,细节丰富;但因受到利害关系和记忆力影响,其真实性和客观性难以得到保证,而在访谈过程中收集的老照片、老物件属于实物史料和无意证据,可以和口碑资料互相印证二)学科思维方式:像历史学家一样的思考方式1.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像历史学家一样的思考方式”,“历史阅读课堂”强调通过阅读文献、寻找文献来源、进行上下文分析、佐证证据、仔细研读等课堂活动,用探究历史问题替代记忆历史事实;通过评估某一历史议题视角下的文献的可靠性,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学会根据文献提出自己的历史观点,从而形成历史解释这种“像历史学家一样的思考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即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它包括分析、评估和创造性三个维度。

      而批判性思维,正是“培养具有4C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未来人才”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亦是新高考评价体系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键能力的指向2.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训练“历史阅读课堂”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每一节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它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除了知识目标还要兼顾思维目标一些国家历史教材的编撰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如美国高中历史课本的附录《技能学习手册》列举了17项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能,包括做对比、理解起因及影响、解释图表、识别论据、评估网址、在地图上寻找准确地点、解释地图上的军事行动、分析政治卡通(漫画)、推论并下结论、信息整合、分析一二手资料、写报告、区别事实和观点、阅读卡通图形、概括总结,历史教材正好十七章,每一章对应一种能力的训练这给“历史阅读课堂”提供了借鉴的思路,教师可以对每个学期的教学进行整体规划,每个章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个能力点的训练3.训练思维能力点的案例以古巴导弹危机漫画(如图3所示)为例,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训练历史漫画类思维能力:第一步,观察漫画——对抗的双方是谁、表情如何、力量对比的结果怎样?第二步,研究背景——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什么时候,事件的具体经过如何,为什么称其为一场危机?第三步,深入思考——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时候,美国、苏联、古巴以及世界人民的反应如何,是如何应对危机的?第四步,历史启迪——从古巴导弹危机开始时的剑拔弩张到最后的和平化解,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在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漫画类史料时,教师需要设计有层次的问题链逐步推进课堂讨论,从而训练学生透过漫画表象看到漫画隐藏的本质,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国际局势引导当下的深层次思考。

      如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双方最激烈、最危险的一次交锋,甚至有人形容它是距离地球毁灭最近的一次的历史事件,但双方还是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和理性,最终通过善妥协谈判的方式化解了这场危机三、“历史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历史阅读课堂”的一般模式立足史料阅读,培养学生形成“像历史学家一样的思维方式”,是“历史阅读课堂”的内在要求,而“历史阅读课堂”的外在呈现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话题式导入、批判性阅读、开放式讨论、表现性评价现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的产生”教学片段为例予以说明环节一:话题式导入【情境导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