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介之推不言禄.pdf
3页介之推不言禄1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内外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i ):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8: 置 : 立 .9, 诬 : 欺骗翻译:(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推不提及应得的俸禄,而赏赐也没有给他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这一个二个的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深入理解感:感觉到很重的怨怼和酸楚情绪,总有言不由衷的感觉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亲不遗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介之推不言禄2 另外,寒食节为介之推而设,中国历史上以人命铭纪念传统节日,介之推为第一人介之推,一些著作中也称介之绥《列仙传》曰其姓王,名光,字裕介之推祖籍一说为山西夏县裴介村;一说为铜鞮人(山西沁县南,文见《重建洁惠侯庙碑记》);明代沈周《疏介夫传》曰:“其先赵魏之郊,从树艺为生,子孙甚繁衍,至今始徙于宋,, 其后,介之推又徙晋,晋以其先人之闻纳之”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跟随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晋文公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晋文公一样会被别人帮助当上国君于是带着老母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有人为其鸣不平,便作诗来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在市井流传开来,并很快传到了晋文公耳中。
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带着大臣们前往绵山迎介之推出山为官,介之推不从,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为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文公悲痛难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遂为寒食节作者简介左丘明 (公元前556 年 - 公元前451 年)中国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阇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阇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从内容看,该书应成于战国中期,可能是作者假托左丘明而作相传《国语》亦出于左氏之手,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传说《左传》的作者是和孔子同时的左丘明它是战国初年的人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料所编写出来的作者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即双目失明。
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作者在叙述历史事实时,对于那些历史事件是鲜明地表现了他的肯定或批判的态度的他所肯定的是那些符合于他的儒家的观点的东西他肯定“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一类的论理道德,他也从那些论理道德的观点出发肯定了“利民”②和“卫社稷”③一类对人民有利的东西他批判了那些破坏论理道德的所谓“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左傅》隐公三年)之类的所谓“逆德”,他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的败行这部书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从这些方面表现出来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姓丘名明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明耻之”左丘介之推不言禄3 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 余年,一部纵贯200 余年、 18 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于东衡鱼村东北处647(唐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1530 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1725 年(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今石横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1] 专家点评:介之推偕母归隐的动机和心理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介之推认为晋文公能够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的体现,“二三子”据天功为己有,是贪的表现,无异于犯罪而晋文公不以此为“奸”,还理所当然地给予赏赐,这就成了上下蒙蔽,他是不屑于效仿的母亲和介之推有两次对话第一次是试探性的建议:“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赏赐呢?否则,就这样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谁?”遭到介之推的拒绝,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确还去效仿,罪过更大而且已经说了晋文公的坏话,就不能再领取他的俸禄母亲再问说:就算不要赏赐,那么让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样呢?介之推又拒绝说,既然都要隐居了,又何必还要这样的名声呢?母亲明白了介之推的意志是坚定的,就表示要和儿子一起隐居这一段对话写得十分巧妙,既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说理:介之推藐视富贵、正气凛然和母亲不动声色、旁敲侧击,都一一跃然纸上。
影响和传播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标题依普通选本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皇帝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请,而介之推执意不肯出来传说来人纵火烧山,想将母子逼下山,介之推和母亲合抱一棵大树,就这样被烧死在山上烧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悼念介之推,从此人们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清明,“寒食”是断火冷食的意思这一天举国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故事还没有完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绵山因此也成为一大名胜据史料记载,从三国曹魏时期到元末,历代曾有6 次大规模修建1940 年 1 月 10 日,绵山毁于日军战火解放后,绵山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90 年代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和扩建。
不但重修了从龙头寺到云峰寺被侵华日军烧毁的寺庙,并且开发建设水涛沟瀑布群和栖仙谷自然风光两大景区而每到寒食清明,人们更是会深切地怀念介之推的高尚气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