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转化差生.doc
3页如何使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差生转差为优,一直就是令高中历史教师普遍头痛的问题,也是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那么,历史教学中,差生主要有何表现?差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转化差生呢?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从教经验和转差为优的实践心得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差生的主要表现 1、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不重视和学生基本对历史不感兴趣,因“考试而学,试完而忘”导致他们对书本上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容易混淆;基本历史概念、基本理论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牢;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形不成体系和结构 2、知识结构不合理他们的知识面较狭窄,能力欠缺,不会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没有形成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因而在学习中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甚至“举三”还不能“反一” 3、基本没有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自学时,他们找不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不出问题;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打开书看似熟悉,合起书则一片空白,不能同时做到手动、口动、心动;做作业时,基本没有一定的方法、步骤、不检查解题过程;考试时,他们的心理极为紧张,答题时既缺乏思考,又缺乏检查和反思,要么乱写一通、草草交卷,要么做不出来,寻找机会作弊。
4、课堂内外学习效率低在课堂上,他们基本不会做笔记,更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注重结论,不深究因果关系,不善于发散思维,把握不住知识的显性联系,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在课后,往往不会及时复习、巩固,不善于归纳、整理知识,不会及时去钻研、解决疑难问题,遇到困难消极等待有的虽然收集了成堆的复习资料,但却缺乏驾驭资料的能力,要么陷于资料尤其题海中出不来,要么将资料弃而不用 5、没有明确的学习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上,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也缺乏顽强的意志和上进心他们既不愿与同学交往和探讨,也不愿与老师交往和探讨,提不出自己的问题,往往自卑、自暴、自弃 二、差生形成的原因 高中历史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思想、意志、品质、态度上的问题,有教师教育工作的不足,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等等从教师和教学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有: 1、教师在教学要求上实行“平均主义”、“一刀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智能、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按理,教师应因材施教但有些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要求上发出的是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致使一部分同学“吃个饱”,另一部分同学则“吃不了”。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差生的出现 2、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有些教师认为,反正有部分学生考不上大学,况且历史新高考注重的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他们热衷于给学生讲那些高深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和归纳,忽视了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阐述和运用这样,就使得原本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很难跟上要求,而且每况愈下,与基础好的学生距离越拉越大 3、教学进度过快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在高考前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复习,往往对教学进度安排过快他们有意识地压缩新课授课时间,过早地结束新课,以便搞“深化”复习有的教师甚至在高二第二学期的期中就匆忙地结束新课新课的教学进度安排过快,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而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基础没打好,“深化”复习也就没有根基,在复习时又必然是如坐云雾实际上,教学进度安排过快,既对学生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不利,也促使学生超前分化 4、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方法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只能静心“听历史”,其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因而,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思考历史问题中的缺陷不易被老师发现。
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致使一些在知识理解、理论运用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因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点而逐渐地分化成了差生 5、考试次数过多,试题难度过大有些教师认为:“要想成绩好,多考是法宝”因而,在高中阶段,考试安排越来越多,试题编制越来越难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些学生考试经常不及格一次又一次考试的失败,给这些学生带来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对历史学习便产生畏难、苦恼和厌倦的心理,因而也就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进取心,并逐渐沦为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双差生 三、转变差生的对策 从教师和教学的角度看,转变高中历史差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在教学要求上,变“平均主义”、“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求宜立足于中等生,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争取在课堂内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听懂、学懂在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课外作业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在课外上,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对差生,则着力于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指点其基本的学习方法。
这样做,能使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使差生“吃得了”,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2、在教学内容上,变“攀高求难”为“夯实基础、滚动提高”简单来说,就是要根据大纲要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和结构;在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历史思维方法;在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再适当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在这里,“夯实基础”是转化差生的立足点,“滚动提高”是转化差生的努力目标,在教学中,二者应当兼顾 3、在教学进度上,变追求过快为合理安排一般说来,应当根据大纲要求,保证新课讲授时间在差生面较大的班级,则应当适当增加新课讲授时间,减少复习时间和复习的轮次学生只有在学习新知识时打好了基础,注重了思维力的开拓和解题技能的培养,复习时才能如鱼得水,深化才有根基否则,必定是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4、在教学方法上,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中等生为依托,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注意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优势,调动他们排难解疑的积极性,带动全班对差生,则应多鼓励,多提问,多板演,多检查,多,多当面批改作业。
只有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只有师生双边都真正活动了起来,历史教学质量才能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历史差生才能逐渐转化 5、在考试安排上,变频繁的高难度考试为有计划、有目的单元、阶段性课堂检测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上的偏差,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促使一些掉队的学生能及时赶上队伍对于测试范围较大的考试,则应控制次数,适当降低难度同时,要特别重视考试后的讲评工作,尤其在审题、解题方法指导和失误分析上要多下功夫,使考试真正成为全面检查、调整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6、重视转变差生的非智力因素历史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全面了解、细致分析形成差生的各种原因,并善于利用多种渠道、细致途径、多种方法来促进差生的转化,包括加强与差生的谈心、与其他教师在转变差生工作中的协作、与差生家长的相互联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历史教师要真正理解到:转变差生既是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应尽的职责,决不能把他们当作工作上的包袱来对待至诚则金石为开”在差生的转化工作,有时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