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博爱中学高一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10页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博爱中学高一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参考答案:D2. 下图是一张义和团运动出现前,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流传的反对西方基督教的宣传画(《射猪斩羊图》)画中对联是:“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头问畜牧还想来么造成中国人民对洋人与洋教的这种态度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清朝政府官员的支持 B、敌视外洋事务是中国农民阶级的特性C、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D、传教士肆意欺压百姓参考答案:D3. 义和团有这样一段话“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行奸,鬼子不是人所添。
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都发蓝”,根据材料表述,其中下列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是A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B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C体现思想的落后和保守性 D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精神参考答案:D4.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这个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协助成员国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建立多边支付制度的国际组织是A.欧洲联盟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世贸组织参考答案:B5.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反映的史实是 ①渡江战役 ②挺进大别山 ③三大战役 ④解放南京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B6.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参考答案:A7.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要求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D.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儒家思想遭到批判继承,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属于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思想家仍属于地主阶级代表,A错误,D错误;明清之际,宋明理学地位仍然占统治地位,C错误;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8. 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A.城市化进程推动B.工业化水平提高C.国际市场的扩大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参考答案:A根据“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结合所学,19世纪后半期,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洋务经济、民族工业兴起,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A正确;“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表明工业化只是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一部分原因,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际市场的扩大,排除C;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9. 被尊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政府就根本没有必要……在构筑人管理人的政府时,最困难的是:你先得让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来,你还得让它能控制住自己其政治理念在1787年美国宪法的主要体现是A.总统为三军总司令B.行政、立法、司法分立C.人民主权高于一切D.议会至上参考答案:B材料中的“控制”等字眼体现的是权力的制衡问题,其政治理念体现为行政、立法、司法分立,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和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不是人民主权而是资产阶级主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权力制衡不存在哪个部门权力至上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 《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参考答案:C11. 查斯丁尼安皇帝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
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A.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B.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万民法C.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D.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参考答案:D【详解】“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体现的是自然法理念,自然法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故D项正确自然法不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A错误自然法属于法律理念,不是具体法律条文,B错误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是万民法特点,C错误12. 多极化的政治更加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各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想,可以平等地交流意见和建议,可以进行良好地合作材料表明A.和平已经成为世界永恒的主题B.多极化下各国利益达成了一致C.多极化的发展消除了战争威胁D.多极化助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参考答案:D【详解】材料“多极化的政治……各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想,可以平等地交流意见和建议”体现的是多极化趋势下,国际成员间的互相尊重与合作交流,国际社会的成员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彼此尊重,从而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多极化下各国利益不可能达成一致;C项说法错误,多极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战争的威胁。
点睛】“多极化的政治……各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想,可以平等地交流意见和建议”是关键信息13. 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①牛耕 ②花楼机(花机) ③翻车 ④水排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参考答案:D14. 晋朝干宝《晋武革命论》中记载,“帝王之兴,必俟天命;苟有代谢,非人事也”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 B.皇权独尊C.皇权至上 D.神权被皇权利用参考答案:D15. “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D.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参考答案:A16.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A.大量可供开垦荒地的存在 B.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参考答案:B17. 明代引进了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下列人物中你认为中国人最应该感谢的人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参考答案:C【详解】玉米和甘薯原产于美洲大陆,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促使美洲的物产开始向旧大陆传播,故C项正确。
迪亚士只到达非洲南部的好望角,A错误;达·伽马是到达印度的航海家,B错误;麦哲伦的航线是环球航行,D错误18. 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①文中的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于缓和③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C19. 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由此可知,这部宪法A.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B.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C.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D.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参考答案:C根据“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和参会者情况看出,1787年宪法是美国是各利益集团激烈争论、相互妥协的产物,故C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D材料没有涉及,排除20. 1937年9月,八路军开赴山西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在晋北平型关与敌万余人激战,反复冲锋”,115师歼敌千余人,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这场胜战是( )A、百团大战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徐州会战参考答案:C21. “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抗战C、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参考答案:B22.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