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枣庄市龙阳镇中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25页山东省枣庄市龙阳镇中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20分)①刘英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刘英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汪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刘英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汪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刘英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汪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刘英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
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⑤刘英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刘英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汪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刘英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刘英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咸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刘英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⑥刘英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
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刘英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刘英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刘英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刘英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刘英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刘英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刘英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刘英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有删改)[注]①洗碑:刻碑14.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汪石匠的形象特点7分)15.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7分)16.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参考答案:14.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根据文中作者的介绍,汪石匠是一个普通的靠洗碑为生的农村手艺人文中刘英才认为他“手艺很好”,下文两次石匠的劳动场景描写确实显示了他的高超手艺通过刘英才与汪石匠的对话及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汪石匠为人真诚质朴,没有多余的言行,没有做作的表情通过王石匠指点刘英才上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汪石匠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通过“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汪石匠是一个心理淡定的人,待人对事有一颗平常心从承揽洗碑之事,又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诚信和敬业15.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刘英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16.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刘英才的心理及其转化过程(悲—洗悲)2)汪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汪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3)转变 理由:①刘英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刘英才转变来表现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1—24题围城冬夜钱钟书①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薄得不复伤心,嘶声说:“你是个懦夫!懦夫!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每个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②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像死灰,两眼全红,鼻孔翕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走近门大声说:“我出去了!”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柔嘉眼睁睁看他出了房,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
③鸿渐走出门,神经麻木,不感觉冷,意识里只有左颊在发烫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他信脚走着,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他仿佛另外有一个自己在说:“完了!完了!”散杂的心思立刻一撮似的集中,开始觉得伤心左颊忽然星星作痛同时感到周身疲乏,肚子饥饿鸿渐本能地伸手进口袋,想等个叫卖的小贩,买个面包,恍然记起身上没有钱他无处可去,想还是回家睡他看表上十点已过,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出来的,也许她早走了④他一进门,房东太太听见声音,赶来说:“方先生,是你!你家少奶奶不舒服,带了李妈到陆家去了,今天不回来了这是你房门的钥匙,留下来交给你的你明天早饭到我家来吃鸿渐心直沉下去,捞不起来,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房东太太像还有话说,他三脚两步逃上楼⑤开了卧室的门,拨亮电灯,破杯子跟断梳子仍在原处,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他呆呆地站着,身心迟钝得发不出急,生不出气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他望见桌上一张片子,走近一看,是陆太太的忽然怒起,撕为粉碎,狠声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滚你的蛋,替我滚,你们全替我滚!”这简短一怒把余劲都使尽了,软弱得要傻哭个不歇。
和衣倒在床上,觉得房屋旋转,想不得了,万万生不得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⑥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⑦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选自长篇小说《围城》,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注:本文节选自《围城》结尾部分,主要情节为方鸿渐和孙柔嘉在结婚定居上海后,因双方家庭和亲族,甚至佣人的介入,矛盾更为复杂,不断发生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刚建的新家解体,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
21.本文前两段所描写的方鸿渐具有哪些的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22.妙用比喻是钱钟书的写作特色,请从第三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赏析4分) 23.请简要概括方鸿渐进卧室之后情绪变化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2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21.懦弱退让(2分),爱面子(2分)22.以雪片的纷飞,形象地描绘了方鸿渐心理的繁多凌乱,(2分)暗示了家庭矛盾的复杂错乱;(1分)也用雪天的寒冷,写出了他内心的凄冷和痛苦1分)23.情绪变化的过程:失望苦恼,愤怒狂躁,沮丧无奈,萌生希望4分)意义:表现了方鸿渐易变盲动的性格特征,(1分)也交代了小说的结局——婚姻的解体1分)24.这晚点的时钟极富象征意义,形象地讽刺了方鸿渐生活在新的时代却有着落伍的家庭观念,(2分)它既是围城冬夜环境的组成部分,也表达了作者对方孙二人婚姻解体的伤感和同情,(2分)暗示对人生困局的无奈2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木鱼周海亮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雕塑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
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