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手法的要素》ppt课件.ppt

40页
  • 卖家[上传人]:tia****nde
  • 文档编号:69516616
  • 上传时间:2019-01-1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33.40KB
  • / 4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手法的要素,,一 手形,手形:手法操作时,手需保持的形状应自然协调 1. 自然手形:手指自然伸直或屈曲,如掌摩时五指自然伸直,掌根击时五指自然屈曲 2. 特殊手形:如滚法时半握拳状手形、点穴的叠指状手形 3. 要点:腕手部各关节放松,自然协调,避免僵硬二 着力部位,着力部位:手法操作时,接触治疗部位的部分或力点处 1. 面积小:如单指或食中环指指端、小鱼际掌根等,其力度深、刺激强、准确度高,多用于痛点、穴位或病位深者2. 面积大:如食中环指指腹或全 掌,其力度浅,刺激温和,多 用于病位浅表者 3. 要点:手法操作时,施术者的 意念应集中于着力部位着力部位 小时,应避免手法力度生硬,刺激 过强着力部位大时,应避免着力 部均匀和力度飘浮不实三 力度,力度:手法作用力的轻重或浅深 1. 轻度:手法的作用力仅达皮部,如摩法,推法,擦法 2. 中度:手法的作用力达肌肉表层或中层,如鱼际揉,掌揉3. 重度:手法的作用力达肌肉深层或骨 膜,如点穴,拿法,滚法 4. 要点:力度应均匀柔和,避免轻重不 一或生硬粗暴力度轻时应吸定治疗 部位,避免飘浮力度重时应保持柔 和,避免生硬用力。

      力度的训练应在 放松,入静,积意志于着力部位的状 态下,自然协调操作,逐步生力,化力 为劲,练出功夫四 速度,速度:指手法作用力的快慢或一分钟内手法操作的次数 1. 和缓:每分钟70~80次接近成年人正常心脏搏动速度,有利于条达气血,为调节类手法常用的速度,如滚法,揉法,拿法2. 快速:每分钟100次力度轻,作用 浅表的手法速度宜快,可增加刺激量, 能推动经气循行,祛散邪气,如推法, 擦法 3. 慢速:每分钟50次力度重,作用深 透的手法速度宜慢,否则会惊扰气血运 行,如点穴,按法 4. 要点:和缓者宜静快速时不宜散 乱;慢速时不可中断五 方向,方向:手法作用力的方向 1. 单向:由近端向远端用力,如分筋,理筋;顺或逆时针方向,如摩法,揉法 2. 双向:为往返方向用力,如滚法,擦法 3. 要点:单向操作,顺经络走行或顺时针走行为补,反之为泻双向操作,为平补平泻,有调节作用,如滚法手法练习原则,缓急去躁、潜心修炼 一 身形自然,气息调匀,关节放松,手随 意动, 法从手出 二 手形准确而不僵凝 三 着力自然而不飘浮 四 速度缓慢而不间断 五 从无力练至有力。

      六 从生硬练至柔和 七 从散乱练至均匀 八 化力为劲、练出功夫手法的种类,,一 按手法作用力性质分,1. 摩擦类手法 (1)作用力:主要是摩擦力,方向相反,互相平行的一组力 (2)种类:摩法、推法、擦法、搓法 (3)力度:力度轻,仅在体表皮部,忌按压 (4)作用:推法疏理皮部经络而散风邪;摩法、擦法、搓法温养皮部经络而产生温养效应;均能刺激植物神经末梢而调节内脏功能2. 按压类手法,(1)作用力:按压力 (2)种类:按法,点发,滚法,拍击法 (3)力度:力度重,肌肉中致深层忌飘浮不实 (4)作用:行气止痛,舒筋活血使组织产生横径向的变形与复原3. 牵拉类手法,(1)作用力:牵拉力,可分单向及多向牵拉 (2)种类:摇法,扳法,抖法 (3)力度:均匀柔和沉稳,忌生硬粗暴扳法应用脆劲 (4)作用:整复筋位,松解粘连使组织产生轴向变形及复原4. 复合类手法,(1)作用力:具有两种以上的作用力(牵拉力、按压力) (2)种类:揉法,拿法,弹筋,分筋,理筋 (3)力度:中至重,忌飘浮及生硬 (4)作用:行气舒筋,散结解挛二 按手法作用力方式分,1. 舒筋手法:手法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在筋上的手法。

      2. 运筋手法:手法的作用力通过关节活动间接作用在筋上的手法 3. 镇定手法:手法结束时不立即放松手法力量,停留片刻,以增强疗效可用于舒筋手法的点穴、分筋,运筋手法的扳法等手法的五种效应,,一 温热效应,1 定义:指手法在治疗部位产生的温热感 2 机制:手法的机械能——摩擦生热—— 转化为热能 3 手法:除摇法、扳法、抖法外的各种手法均能产生,但强弱深浅不同4 种类: (1)浅层温热效应,热感位于皮肤及皮下浅层,由作用力位于皮肤的手法所产生,如摩法、擦法、拍击法 (2)深层温热效应,热感深达肌肉、关节腔,由作用力位于肌肉层的手法产生,如揉法、搓法、滚法 5 作用:温养筋脉(补益)6 临床应用: (1)寒滞筋脉:如风寒入侵所致之急性筋伤或劳损急发,伤处筋脉拘急疼痛,使用具有温热效应的手法,可收到温阳行气,散寒止痛的效果 (2)陈伤劳损:温养筋脉可增强筋脉的气血濡养,使粘连逐步松解 (3)退行性关节病:温热效应可增强关节气血濡养及抗寒、耐劳能力,消除关节疼痛 (4)脏腑虚寒:在相应俞、募穴或脏腑部使用具有温热效应的手法,能收到温养脏腑的作用7 影响温热效应的因素: (1)力度:越柔和温热效应越强,飘浮或呆滞者不易产生。

      (2)速度:快则以浅层温热效应为主;深层温热效应速度应慢 (3)着力面积:大则温热效应强 (4)着力部位:掌心、指腹易产生 (5)方向:往返和环向易产生,直线单向较难 (6)功力:功力深透者易产生二 泵压效应,1 定义:指手法在治疗部位产生的血管舒缩变化,类似泵压作用 2 机制:手法的按压力→压下→组织变形(压缩)→移除→复原(恢复原状) →组织中的血管发生舒缩变化舒理筋脉,柔和筋脉,畅通脉道→增强泵压效应 3 手法:按压力、复合力手法泵压效应较强,牵拉力、摩擦力手法泵压效应较弱4 种类: (1) 强的泵压效应:肌肉丰厚处,面积大、力度深透手法所产生的泵压效应如滚法、拿法、掌根按、掌根揉理筋等在颈、腰、背及四肢肌肉丰厚处治疗时,即可产生 (2) 弱的泵压效应:着力面积大,力度中等的手法所产生的泵压效应,如第5掌指关节滚、指揉(拇或叠指)等 5 作用:行气活血,舒筋解挛(通泻)6 临床应用: (1) 组织痉挛或粘连 (2) 经脉不通:或为气滞、血瘀、邪阻所 致,于伤处远近段经穴或肢体施用手法 (3) 肢体重困:麻木、疼痛、筋失血养所 致 (4) 寒凝经脉:多用于四肢或腰背部风寒伤筋。

      (5) 腑气不通:点按背部相应俞穴,腹部相应募穴,7 影响泵压效应的因素: (1)着力面积:大则强; (2)力度:重则强; (3)治疗部位:肌肉丰厚,血管丰富处则强三 牵拉效应,1 定义:指手法在治疗部位产生的使组织变形或位移的效应 2 机制:手法的牵拉力→使组织发生轴、径向的变形或位移→能缓解痉挛、整复筋位、松解粘连 3 手法:凡具有牵拉力的手法均有,如摇、扳、弹筋、分筋、拿法等4 种类: (1)单一牵拉效应:即牵拉局部肌肉、肌 腱、韧带组织,如舒筋手法中的弹筋、 拿法 (2)广泛牵拉效应:对关节囊及其邻近肌腱、韧带组织牵拉,如扳法、摇法 5 作用:缓解痉挛、整复筋位、松解粘连(通泻)6 临床应用: (1)筋位失常:即筋出槽,如落枕、腰扭伤,牵拉效应可整复筋位 (2)组织痉挛:牵拉伤处组织,可缓解痉挛,用于急性筋伤筋挛 (3)组织粘连:陈伤、劳损,伤处组织粘连,牵拉可松解粘连7 影响牵拉效应的因素: (1)力度:大则强 (2)方向:单向牵拉其效应弱,多向牵拉其效应强 (3)速度:瞬间迅速牵拉能整复筋位,如扳法,持续缓慢牵拉能舒筋解挛或松解粘连四 类针刺效应,1 定义:指手法在治疗部位产生的类似针刺作用的效应。

      2 机制:点穴手法有指针之称,即以指代针,刺激穴位或经络使之产生得气感或传导感,如急救时掐人中、拿合谷等 3 手法:凡着力面积小,按压力深透的手法在经穴处治疗均可产生;如点穴、指揉穴位、拿穴位、滚穴位等4 种类: (1)通散泻实:凡刺激强、力度重的手法,均有通散泻实作用,如点按、拿穴位 (2)强壮补益:力度柔和,温热感强的手法,均有强壮补益作用,如摩脘、关元、滚、揉穴位等 (3)调和气血:力度轻重交替,往返或顺反时针方向操作之手法具有调节作用,如滚、揉穴位 5 作用:通散泻实,补益调节6 临床应用:辨证施治,多用于穴位或经脉 (1)经脉气滞:点伤处远、近端之穴位 (2)脏腑气滞:点俞、募穴 (3)肢体麻木:点麻木部位近端的穴位,如手麻点缺盆,下肢麻点环跳 (4)脏腑虚寒:滚或揉、脾、胃、肾俞、足三里五 松弛效应,1 定义:指手法治疗所产生的使患者身心俱松的效应,机体自然进入良性调节 2 机制:按压、牵拉、复合类手法能舒筋活络,畅通经脉→局部松弛;轻手法及手法的类针刺效应有宁心安神、安定情志作用→安定情绪,全身松弛 3 手法: (1)滚、按、揉、拿、弹→松筋 (2)摩、揉、推、理→安神,4种类: (1)松弛局部组织。

      (2)消除紧张情绪 5 作用:补益调节,舒筋活络 6 临床应用:各种疾患均适宜通部松 弛(舒筋活络)和安定情志的良性刺激, 使机体产生良性调节,是手法高境界 的体现,经脉畅通,脏腑调和,则伤 病易康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骨伤推拿手法的分类与比较,磨擦类手法比较表,,,按压类手法比较表,,,牵拉类手法比较表,,,复合类手法比较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