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雄中学历史.doc
5页源起道南书院 成为最高学府 被誉为百年 据《南雄县教育志》载:“南雄直隶州知州沈之乾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道南书院改为南雄州中学堂委分州曾淞为首任监督(相当校长)南雄中学原校址在元宝塘,即今县政府招待所明清时为道南书院由此追溯,雄中渊源可前推至道南书院道南书院,为天峰书院、凌江书院合并扩建而成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南雄知州陈侁在小东门(今市政府、迎宾馆一带)划出地方,辟为“州学”,以教化民智,始开南雄政府办学先河至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南雄知府江璞在“州学”之西创办大中书院(其后易名宏道书院、天峰书院)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调任南雄知府的苏州长洲人宋淇源,积极倡议地方开明绅士捐钱捐物重修天峰、凌江两书院,并从州学划出地方给书院办学之用,使书院面积增至20多亩 重修书院工程主要由陈清杨全权负责此人任官资历长,工作认真负责,“勤襄厥事”,不到半年工程即全部完工重修后的书院整合了天峰、凌江书院,建有元宝塘、培风亭、泮池和大观楼等,整个书院“规模宏敞,气象整肃”,受人称赞宋淇源请时为朝廷大司空制府杨锡为新书院命名,杨锡便命之名为“道南书院”,并言“信足彰岭表之先声也”,而“道南”一词,即有把中原文化推及南方之意。
清代南雄人曹忄宾,,力学经史百家,热心地方教化,曾执掌于书院,任书院山长(院长),著有《四书详说》、《十三经解》,订正《古诗解》、《历代诗选随笔》、《柱峰制艺》和《天镜阁集》等清代名宦胡定告官回乡后,主教道南书院,编纂《御篡通鉴纲目测义》,著有《双柏庐文集》从北宋至清末,道南书院及其前身,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以讲坛和书斋为阵地,以思想和文字为手段,在南雄传承中华文明、播洒儒家文化,并在弘扬南雄地方文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道南书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直隶南雄州知州沈之乾将道南书院改名为南雄州立中学堂,委分州曾淞为监督(相当于校长),是为南雄现代教育制度肇始书院改制后,开设的课程有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图画、中外舆地、外国文、博物、物理和化学等10多门,学制4年其时南雄中学堂有教员5人,其中省高等师范学堂毕业1人;学生40人,文化素质较高,而一些中了秀才的人也来此读书深造州立中学堂的首届毕业班有40人,他们毕业后,按《钦定学堂章程》均授予贡生出身 民国二年(1913年),南雄州立中学堂奉命改为省立南雄中学,直属省教育厅,并取消中学堂监督,改称校长,首任校长为毕业于日本宏文书院的英德人陈泽东。
民国七年(1918年),军阀混战,南北交哄,北军由江西侵入南雄,南雄中学图书器具被焚毁一空,教员与学生各自奔逃,学校被迫停顿次年,南雄中学暂借城外水南的天后宫和兴隆庵续办,至民国十年(1921年)方迁回元宝塘原校舍复办民国十三年(1924年),奉省政府令,省立南雄中学改为省立第六中学,为当时全省十所省立中学之一是时,广东高师毕业生、南雄人王鸿淮任校长,把中学阶段4年改为初中3年、高中3年共6年,正式实行新学制但当时只办有初中而无高中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山大学毕业生、从化人陆傲霞出任校长,学校报请省政府拨款,开办高中师范一个班,增招初中一个班,学校班级增至5个班翌年,改省立第六中学为省立南雄中学 至此,省立南雄中学成为粤北地区两所省立学校之一(另一所为省立韶州师范学校),是粤北的最高学府岁月风雨飘摇 雄中屹立不倒 省立南雄中学自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陆傲霞(从化人、中山大学毕业生)出任校长后,走上了一条不断成长和壮大的曲折之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学校也多次受到战争烽火的侵袭,虽历经沧桑,仍如屹立城区的三影古塔一样岿然不倒运动频繁遭冲击 曲折前行迎新生 1949年9月24日,南雄解放。
10月,南雄县人民政府派李树华、邓功琳、钟玉铫同志接管省立南雄中学和南雄县立中学,随后两校合并成立南雄县临时联合中学,1950年定名为广东南雄中学当时第一校长由中共南雄市委县委书记、县长张尚琼兼任,第二校长由县委秘书邓事型兼任,学校日常工作由校务主任(副校长)李树华主持 1953年至1958年,“思想改造”、“整风”、“反右”等运动频繁,南雄中学部分教师无故受到批斗,有7人错划为右派1959年,该校搬迁对南雄县城东五里山办学1960年,为贯彻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该校改进教学工作,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当年该校语文教研组评为全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教研组长王朝安出席了省文教群英会1962年,南雄师范并入该校是年,因地质问题,该校课室和宿舍的墙壁不断爆裂,加上缺乏水电,需要搬回原址,但原高中部校舍已作县招待所,只能搬回初中部办学,最后只好把部份课室和宿舍建在初中部植物园内,并堵塞了一段县背街,使校园面积有所扩大1964年南雄师范最后一届学生在该校毕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南雄中学也不能幸免是年下半年该校开始停课,揪斗所谓的“走资派”和“牛鬼蛇神”,部分师生外出串连和在学校“打派仗”。
1969年,南雄县工人宣传队进驻该校,并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运动,又揪斗了一批教师,其中一名教师被迫害致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秋,南雄县委、县政府把该校定为重点中学,调县教育局局长李仕仁到该校任校长 走进新时代 焕发新活力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教育战线的改革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深化1984年,南雄中学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并加强了学校领导班子,始设校长办公室、教导处和总务处当时的领导班子由正、副校长4人和处、室正副职主任10人组成,校长李仕仁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其他成员分管各项工作历史篇:南雄中学百年大事记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宋淇源任南雄知难而进府时,重修天峰书院,后与凌江书院合并称道南书院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道南书院改为州立南雄中学堂,学制四年,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曾淞 ●民国元年(1912),南雄中学堂奉广东省教育厅命令,改为省立南雄中学,首任校长为陈泽东 ●民国七年(1918),军阀混战,北军侵入南雄,省立南雄中学图书器具焚毁一空,员生奔逃,学校停办 ●民国八年(1919),省立南雄中学暂借永南天后宫和兴隆庵复办。
●民国十年(1921),省立南雄中学迁回元宝塘 ●民国十三年(1924),奉省政府令,省立南雄中学改为省立第六中学,学校实际新学制,初、高中各三年 ●民国十四年(1925)12月,代号叫“兰芝”,后改名为中共南雄特别支部在省立第六中学成立 ●民国十六年(1927),省立第六中学学生会干部,在共产党南雄地方组织的领导下,配合农民自卫军诱杀反动头目、镇压国民党的改组委员,从而拉开了南雄农民暴动的序幕 ●民国二十二年(1933),校长陆傲霞报请省拨款,开办高中师范班 ●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省立第六中学为省立南雄中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学校报省拨款增办高中普通班省立南雄中学成为完备的完全中学 ●民国二十九年(1940),学校报请省政府迁往城郊龙华寺新校上课 ●民国三十三年(1944),日寇沦陷南雄,校长黄云蔚率师生奉令迁往河源县上莞乡上课 ●民国三十五年(1946)2月,学校迁回南雄;7月省立南雄中学与南雄县立中学争执校舍;9月,迁回元宝塘继续办学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广东省立南雄中学举行四十周年校庆 ●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广东省立南雄中学与南雄县立中学,合并成立南雄临时联合中学,高中部设在元宝塘(原省立南雄中学),初中部设在繁荣路(原南雄立中学)。
●1950年,南雄临时联合中学定名为广东南雄中学,主办机关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 ●1951年2月,南雄中学师生演出歌剧《白毛女》,配合土改运动的宣传 ●1959年9月,南雄中学搬到城东五里山办学,后因地质问题和缺乏水电,1962年又搬回原校址 ●1960年,语文教研组评为全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1962年,南雄师范并入南雄中学,1964年师范最后一届学生在南雄中学毕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卷入南雄中学,下半年开始停课,师生外出串连和在学校“打派仗” ●1968年,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揪斗了一批教师,其中一名教师被迫害致死 ●1970年3月,南雄中学裁撤,学校教师及财产、图书、仪器等设备瓜分为三,分别搬到主田、黎口、南亩办校 ●1974年9月,县委决定城大镇一中从飞机场搬到原雄中校址办学,复办南雄中学 ●1977年7月,南雄中学恢复为县的重点中学 ●1978年,南雄中学首次评为地区的高考先进单位 ●1981年,广东省政府文教办公室35号文通知,南雄中学被定为南雄县重点中学 ●1982年,南雄中学评为广东省普教系统优秀集体。
●1984年,南雄中学被评为广东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 ●1989年,南雄中学被评为广东省深化改革成绩显著单位 ●1994年,南雄中学成为首批“韶关市一级学校” ●1999年,南雄中学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练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 ●2001年11月3日,南雄中学举行建校九十五周年庆典 ●2002年秋季,实施办学体制改革,开始裁撤初中部 ●2002年10月,南雄市委、市政府利用城市经营的契机,将学校周边共22900多平方米的土地,无偿划拔给南雄中学,使学校占地面积达到148亩 ●2003年1月,南雄中学晋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2003年10月,南雄中学被授予“国家级科研教示范基地” ●2004年9月,学校南大门落成 ●2005年9月,南雄市委、市政府成立“广东南雄中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 ●2009年8月24日,南雄中学最后一幢老教学楼2号楼成功拆除,将于原址建设新教学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