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0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要点.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葳**
  • 文档编号:127109677
  • 上传时间:2020-03-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5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0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聚焦“两统一”的核心职能,紧扣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以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抓手,全面调优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统筹推进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着力提升资源供给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益,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为加快建设“三个名城”、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提供高效的资源支撑和规划服务保障一、强化规划引领管控,构建国土空间开发的新格局1、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多规合一”为目标,结合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等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深化“双评估”、“双评价”成果,制定全市规划编制方案和监督实施意见,明确各类指导性、约束性指标和管控要求市县两级同步组织划定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着力加强“三条红线”的科学性、协同性、可操作性,全面调优生产、生活、生态等各类用地布局和结构,构建全域覆盖、要素叠加、严格管控的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

      2、科学编制各类专项规划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编制为目标,全面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等规划专题研究,系统考虑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国土空间的整体保护、合理开发、系统修复、综合整治,研究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促进国土空间严格管护、集聚开发、高效利用同时,统筹开展林业发展、矿产资源、国土测绘等基础管理的“十四五”规划,提出总体目标和时序要求,谋划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推动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基础管理协调发展3、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探索建立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相适应的用途管制、管理监测、预警调控等系列政策体系,将总量控制、用途管制等要求扩大到各类自然生态空间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规范技术标准和入库标准,将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纳入平台,统一项目策划生成,加强业务协同办理,推动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管到底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渡期内的规划实施管理,严格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规划空间管控,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不突破二、注重生态功能提升,创造资源立体管护的新成效1、加强耕地系统保护。

      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激励考核办法,进一步健全全面、及时、有效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监督机制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制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工作,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着力构建“管控、约束、补建、激励、惩治”的耕地综合保护机制同时,加强设施农业用地调查研究,出台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2、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加快推动《长江沿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地实施,全面完成长江沿线露天废弃矿山修复任务,配合开展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和生态修复,进一步降低沿江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编制《扬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划定重点修复整治区域,明确整治修复的路径和时序,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结合市以上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探索运用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手段,提升整治土地的生态涵养功能组织2-3个县(市、区)申报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整体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放大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探索建设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鼓励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管护的积极性。

      3、提升造林绿化质态主动服务长江大保护、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国家级生态工程,依据《长江沿岸造林绿化工程总体规划》《江淮生态大走廊林业建设规划》和全市林业建设实际,编制年度实施计划,着力推进廊道提升、家园美化、荒山修复、产业提质等林业工程,打造沿江沿河生态廊道和风光旅游带,大力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建立完善植树造林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林木成活率、造林保存率加强沿江、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等区域重要湿地保护修复,探索“小微”湿地新模式,加快建设邗江北湖和广陵三江营省级湿地公园,增强湿地生态涵养功能年内,全市计划成片造林4万亩以上,建设国家森林乡村25个、省级绿美村庄40个,森林抚育面积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4%;修复湿地面积4000亩,新建湿地保护小区1个,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4%4、加强生物资源多样性管护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制定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操作规范,编制“十四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加强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森林资源“占一补一”、采伐更新查验监管,确保森林资源数量不减少、质量有保证完善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强化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依法依规开展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全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95%以上。

      同时,加强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强化全市域、全链式的检查巡查、监测监管,严厉打击滥捕滥猎野生动物和非法经营利用、走私野生动植物行为,从源头上切断疫情隐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家园三、加强要素全流程保障,助力培植产业发展的新动能1、强化资源要素投向调节聚焦“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探索编制扬州市产业地图,指导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调整,推动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龙头型、基地型、科创型项目落地,助力提升产业发展集群化、特色化水平聚焦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服务业和数字经济、体验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摸清摸实用地需求,落细落实差异化的用地保障和产业扶持政策,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同时,积极做好北沿江高铁、京沪高速扩容、龙潭过江通道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保障和规划配套服务,助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加强指标使用过程管理进一步深化新增计划安排“增存”、“增流”、“增违”挂钩机制,加强计划指标的分级分类保障、全过程管控,根据县(市、区)往年计划使用和效率情况、计划结存情况以及违法用地、存量土地处置、流量指标使用等情况,加强指标统筹调度和使用序时管控,倒逼指标使用的效率加快、效益提升。

      同时,强化计划指标使用效率、投向结构、产出效益的监测监管,通过分析评测、通报预警等措施,鼓励将计划指标投向到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产业和项目上,发挥用地计划管理在监测发展质态、调控用地总量和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健全重大项目服务机制完善省市重大项目、重点城建项目挂包服务机制,加强规划、计划、占补平衡等各类指标的有效保障,紧扣规划调整、选址预审、土地征供、项目报建、权证办理等重点环节实行“一对一”全程服务全面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整合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行政许可,严格落实“拿地即开工”等工作机制,试行日照分析、建筑面积计算告知承诺制,促进各类项目加快落地、投产达效同时,深化《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服务企业发展的措施》,通过政企对接、上门服务等形式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全力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稳定发展四、深化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1、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系统实施产业用地更新调查及开发利用绩效评价、行政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城市详细评价、开发区专项评价、建设项目节地评价等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工作,分析全市建设用地产出效益,指导县(市、区)结合区域人口密度、二三产业产值、产业结构、税收等指标和建设用地结构、总量变化等情况,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销售、亩均税收等控制标准,建立综合反映土地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的评价体系,提高区域节约集约用地整体水平。

      2、提升资源产出利用水平坚持完善“合同+协议”的工业用地运营监管机制,着力加强项目用地准入、投产、达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改革,积极探索“标准地”出让试点,依据区域评价成果,将产业、规划、能耗、环境、税收、投资强度等指标标准落实到具体地块,促进企业拿地后按标准建设,进一步缩短周期、提升质态建立不同产业类型用地的合理转换机制,探索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的建设用地供应新模式建设市区土地供后监管平台,开展已供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动态监测,加强实地巡查和开竣工核验,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土地开发利用监管,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水平3、推动土地立体高效利用持续推进“工业地产”“无围墙企业群”等形式的高标准厂房建设,引导小微企业集中入驻、集聚发展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鼓励项目建设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娱乐、人防、绿化等多功能、一体化、综合型公共空间立体开发同时,根据省自然资源厅下达任务和县(市、区)、功能区实际供地情况,分解落实批而未供年度任务督促各县(市、区)按照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要求,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创新机制,通过建立低效用地交易平台、收回重供、牵线转让、企业增资技改、提高容积率等方式,“一地一策”落实处置责任并与新增建设用地分配挂钩,加快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

      年内,全市再开发低效用地7600亩,盘活存量土地1.86万亩五、加强资源科学配置,形成市场健康运行的新局面1、加强入市动态调节坚持土地出让“新十六字”方针,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出让“五个一”机制和商业用地出让“六条规矩”,细化土地出让条件“一本书”,引导建设宜居社区、颐养社区、优教社区,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全市土地市场运行态势和地价走势,优化上市节奏和区域布局,分区域、分时段精准投放,保持市场供需平衡全年全市经营性用地供应计划7420亩,其中住宅用地5450亩;市区经营性用地供应计划3500亩,其中住宅用地2500亩2、构建城乡统一市场主动对接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政策,全面调查符合“两规”、经依法登记、现状为存量且可利用的集体工业或商业等经营性建设用地,分区域开展上市潜力分析,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指导意见》,按照省自然资源厅部署要求,结合现有土地一级市场和房产交易平台,建立便民、高效、透明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3、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并实施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进一步夯实资源产权基础积极探索资产价值评估标准,完善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形成、有偿出让方式,为实现自然资源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继承、入股等权能奠定基础探索制定自然资源权利清单和管理制度,试点开展所有者权益委托代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进一步丰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和评价考核制度,试点开展资源损害赔偿和权利救济机制研究,形成产权清晰、权能丰富、监管有效、权益落实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美丽宜居名城的新标杆1、助力运河名城建设运用《大运河扬州段文化旅游带概念规划》成果,加快编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保护规划》,按照“两段、五片、十一点”的总体布局,规划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高质量推进国家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国际非遗博览园以及湾头、瓜洲、邵伯等运河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通过连点、成线、建网,打造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和线性世界遗产保护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