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中国艺术精神之境界——幽远(1).docx
4页浅析中国艺术精神之境界浅析中国艺术精神之境界————幽远幽远(1)(1)摘要:幽远在中国艺术语言里面含有一种幽冷、深远、寂寞、超群脱世的境界它不但体现了庄子的精神,在禅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幽远之境始于中唐时期,但是在宋朝山水画中出众韩拙的幽远之境是从郭熙平远之说中总结出来,与其说是建立在客观的空间关系上,倒不如说是建立在氛围及其心理范畴上幽远意境不仅在画中有体现,在诗歌中和园林中都有所体现关键词:艺术精神 境界 幽远一、幽远意境的内涵幽远,在中国艺术语言里面含有一种深远、寂寞、超群脱世的境界幽远是人们心里活动的远近,也是他们精神所达到的境界,意境与境界相互阐释,相互统一,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在空间上表现出一种虚无一是从远近,幽远必然是靠后,它的靠后无碍,但是因为它的远去,却给人一种隐隐约约、飘渺的境界,而这种感觉在中国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而也从另一角度寄托了古人的追求宁静,脱俗,恬淡的人生哲学幽远给人的一种冥想,虚无的境界,体现了庄子的精神“神遇” , “虚无” , “物我两忘” , “淡泊无为”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和宇功,圣人无名这充分的表达了庄子至人无几,物我合一,淡泊无为,不求在人间立名的人生哲学宙观。
同样,中国的禅宗追求一种超脱、淡泊、高雅之禅境幽远之境在禅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二、幽远意境在绘画中的体现 幽远之境始于中唐时期,但在宋朝山水画中出众一方面由于由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变异,很多前朝文人墨客难得在政治上施展或处于失意境遇之中,审美情趣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文人士大夫画家总是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人生哲学与自然淡泊、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消极入世,他们并寄情于自然景物之中另一方面,宋代开始兴起理学,使得儒释道更好的融合和发展在这种文化下,幽远之境逐渐被人重视,正是这种道学观点,与文人士大夫们追求的一种空灵、宇宙论与修身为人之道揉合在一起,超群脱世、无我之境与幽远又是相互吻合的于是幽远之境随着山水画的日趋成熟而表现明显北宋末年的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便明确提出“幽远”这个概念:“愚又谓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 他的“三远” ,可以说是郭熙“平远”境界的延伸,丰富了郭熙的平远幽远是平远的极至,即景色空茫,愈远愈淡,愈远愈无,它比三远中的阔远和清远更胜出韩拙的分法,与其说是建立在客观的空间关系上,倒不如说是建立在氛围及其心理范畴上,从而预示出南宋画家笔下那些无限迷离的、惆怅的抒情画面。
韩拙的幽远之境是从郭熙平远之说中总结,多数是小景画幅为主,以小景表达“诗词中意趣” ,追求意境,迎合贵族阶层的审美情趣,是北宋晚期宫廷与文人审美的转向,赵大年的《湖庄清夏图卷》也许可以作为韩拙笔下的幽远之境的最好的代表之一此画为水乡平远小景画风工丽,笔墨柔润,表现湖边柳岸幽居的情趣绿树环绕湖庄,长条拂溪垂柳,水面荷叶田田,烟树迷离远处林渚,时隐时显,有滋润迷蒙的空间深度,很好地表达出静谧、幽雅的意境历来论者皆谓赵令穰的笔法自成一家,他的画,景致虽小但意境深远,刚柔共兼,墨气滋润,随意而不生狂,画家的“以意远法” ,让人从中体会出清丽优雅的诗意观此画看出与北派山水清朗明洁,远近皆可见不同,尽显南方水乡远景朦胧的特点三、幽远意境的拓展 不仅在画中有体现,幽远的境界在诗歌中则为涵永悠长,风格清幽旷远,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影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了一种空幽的境界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可以看作一幅幽静寂寞的山水画,表现了中国古人的一种高古,超拔,幽远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 service@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