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8、方山子传1.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37654954
  • 上传时间:2023-10-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5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疏通文句,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理解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学习重难点: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人生取向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句,并推选两名学生代表准备在课堂讲解重难点字词2. 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导学案翻译题和思考题二、课前朗读《陈季常见过》(节选)送君四十里,只使一帆风江边千树柳,落我酒杯中此行非远别,此乐固无穷但愿长如此,来往一生同简要分析: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给朋友陈季常的诗苏轼谪居黄州,与陈季常再次相遇于岐亭,两人经常来往,流连诗酒从诗歌中可见两人友情如何?(生简要回答)尤其是“但愿长如此,来往一生同”这两小句,苏轼希望能一辈子与陈季常往来那么陈季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接下来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方山子传》来了解这位人物三、疏通文意1. 齐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时留意注释中写明的字音2. 学生代表发言,找出重点字词并解释3. 师针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简要点评、完善,并强调以下重点字词(PPT展示):闾里之侠皆宗之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过岐亭,适见焉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既耸然异之 见方山子从两骑 方山子怒马独出 自谓一世豪士 岁得帛千匹 往往阳狂垢污 4. 口头翻译重要句子。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参考:方山子在草屋中居住,吃素食,不跟世人来往舍弃了车马,撤除读书人衣帽,在山中徒步来往,世人都不认识他②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参考:(我)看到方山子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携带着两支箭,到西山游猎有一只鹊在眼前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策马独自向前,一箭射中飞鹊过渡:《方山子传》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通常介绍传主基本情况、生平经历等诸多信息现在我们来看下这个表格,通过表格来梳理文章内容四、整体把握学生完成表格:方山子姓名字身份“方山子”称呼的来历家庭背景生平少时稍壮晚苏轼陈慥二人往来“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过岐亭,适见焉”参考:方山子姓名陈慥字季常身份隐者“方山子”称呼的来历方屋而高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家庭背景世有勋阀 与公侯等 足以富乐生平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苏轼陈慥二人往来“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游西山 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过岐亭,适见焉”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五、思考探究苏轼一共创作了11篇人物传记,大多为古人而写只有两篇为同时代人创作,《方山子传》就是其中一篇方山子有何独特之处,让苏轼为其立传?(学生发言,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解释:方山子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其隐居山野自甘萧索的人生取向也令苏轼佩服从人物生平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在少年、成人、晚年三个不同阶段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少年仰慕游侠,身上带有侠气(侠士);壮年读书,希望“驰骋当世”,也曾经和作者讨论用兵和古今成败,显示出指点江山的豪情,这与众多读书人的选择和意愿相同,带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观念(儒士);晚年选择隐居,不与世人往来,视富贵如浮云(隐士)这些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共存在同一个人身上,的确是件奇异的事从几处细节中也可以看出方山子的独特之处例如,方山子“方屋而高”,穿戴奇特;面对遭到贬谪的苏轼,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来到偏僻的黄州苏轼表面安逸悠闲,实际上内心又常自嘲自叹而陈季常能都视富贵如浮云,从漩涡与波折中抽离出来,这种处世态度与境界触动了苏轼的内心苏轼传人述己,写方山子的隐居,感叹自我的不遇,同时借友人的这种超脱豁达、淡泊自首的精神来平衡自己的内心。

      六、课后作业(过渡: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传主方山子是的特立独行的人,他最终的人生取向也跟他人不同,视富贵如浮云,隐匿山中,自甘萧索那么方山子隐居之后,对于外面世界的一切事情是否便不再理会,彻底与世人隔绝呢?我们来看下这段文字苏轼曾写道:“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谒王文甫于江南,坐上得陈季常书报,是月四日,种谔领兵深入,破杀西夏六万余人,获马五千匹众喜忭唱乐,各饮一巨觥苏轼在江南拜访王文父,期间收到陈季常的书信陈季常在信上告诉苏轼朝廷打败西夏的喜讯陈季常隐居已久,却能在边境战争发生后不久就得知消息并及时写信告知苏轼思考:陈季常如此关心朝廷大事,却又选择隐匿山中,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的心理?【注:王文甫,即王齐愈,苏轼友人种谔,北宋将领参考:陈季常身上存在着不同的行为模式,既有游侠精神,又有入世报国的理想,而现实却是“不遇”,即不被赏识和接纳,最终选择隐匿山中尽管选择隐居,但游侠精神和入世信念不可能彻底消解,所以不可能完全超脱于世人之外七、 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1.课堂容量偏大,设置的任务较多,学生自主思考与发言的时间较少2.进行课改的目的之一是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与合作学习中发展自己,从而获得成就感、提升能力。

      但目前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仍停留在表面形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