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托邦 读后感.docx
3页乌托邦 读后感 读《乌托邦》有感 “乌托邦”,经常在一些文章中会看到,而一般来说都是为了表达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或不可能得到的惋惜之情,大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桃花源”之意乌托邦一词现在常用来比喻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表示某些好但却无法实现的建议而由之衍生出的“乌托邦主义”也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理论之一 乌托邦一词正是出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中,由“乌托邦”原意——“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就大概能理解它的大体意思而这本书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书名中的“最完美”——“完美”一词已足够让人唏嘘不已,却又“讽刺”般的“锦上添花”,成了“最完美”,岂能不让人觉得“荒谬”?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只是白痴的痴人说梦,相反,他是借由痴人之口道出“似乎”存在的桃花源的美好的一切,进而讽刺当时社会惨状正如莫尔在书中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英国罪恶的“圈地运动”,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猛烈抨击早在14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由于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需求量越来越大,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部门大封建贵族为了牟取利益,于是用暴力剥夺大批农民的大量耕地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用来饲养牛群,历史称称之为“圈地运动”。
这段“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历史给莫尔以很大的刺激可以借用弗洛姆.马尔库塞的话-“不健全的,病态的,压抑的,异化的社会”面对那个病态的,异化的社会,莫尔幻想一个公正合理的理想新社会的到来,试图唤起当代人们的觉醒 在乌托邦,财产公有化是它的最大的特征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共产主义”在乌托邦,全部社会财富是大家所公有的. 不管什么产品,用的还是吃的,都汇聚到每座城市的几个指定的市场. 家家户户到市场领取全部所需要的东西,不付钱,不付任何代价,也不受数量限制在乌托邦岛里“没有穷人、没有乞丐”、“一切为大家所公有”可以说,整个乌托邦就是一个共产主义大家庭但需要着重注意的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并非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在人人劳动的前提下、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我想,也许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按需分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实现的,或许说它实现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人人劳动”也许在一段时间是可以暂时实现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惰性”就会在安逸的生活条件逐渐显现并非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自觉性,自制性,在可以偷懒的情况下,为何不“小小的”“休闲”一下呢?于是,时间一长,由于竞相暴露的“游手好闲”,本来一向自觉的人也会开始加入其中——这也是人的丑恶本性之一:自以为自己在追求所谓的公平,其实只是变相的利己行为罢了,殊不知自己的丑恶早已迫使自己抛弃了美好! 为了增加和积累社会财富,人人都须参加这种有益的劳动。
更让人觉得心生向往的是乌托邦没有贵族、地主等,没有二流子,没有乞讨为生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贵贱之分相反,乌托邦人牢牢地树立了务农为本的观念,特别重视农业劳动农业是很受尊敬的一种劳动无论男女,从小就在学校接受农业教育,并到田地上实践. 城市中每个公民都须在农村住两年,以种田为业具有慈善价值的是,剩余的物资会用以接济邻近贫困的地区,但决不允许浪费 不得不说,托马斯.莫尔对于未来的美好前景构想是十分细致,专业的在文中,他还对教育制度,城市规划,卫生健康作了详细的构想在乌托邦,规定不论男女都要接受教育,都要经常读书,并且要把它培养成终身的习惯同时,他们也十分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并非一味的推崇本国文化而排外城市人口也有十分严格的限制,一旦超出限额,就要迁到人口较为稀疏的地区反观当今中国,因为人口超生而“突然”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