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三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32626293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9M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一、本课知识综述 土地改革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国内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启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本课从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具体实施和结果影响三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详述,具有内在逻辑性 历史学科对本课重要问题的研究1. 介绍执政者眼里的国情及土地改革的目的,得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对大部分土地没有所有权这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 、贫穷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节选;2.解读法令,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一系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农村阶级成分划定标准主要内容:地主占有土地,不劳动,以地租方式剥削农民,还包括军阀、官僚、土豪、劣绅及地主管家;富农一般占有土地和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及活动资本,自己参加劳动,部分剥削雇工;中农一般有土地及部分生产工具,生活全靠自己劳动;贫农有少量地及工具,还要租地耕种;雇农几乎没有土地与工具,完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3.展示实施细节及步骤:成立土地改革工作队;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实施步骤:①发动群众,划分阶级②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粮食和房屋五类财产③征收富农超出规定范围的土地④确定分田标准,分配土地 ⑤政府复查后发给土地所有证。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解读(一)内容标准: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理解土改的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3).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 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 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 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三) 教材解读: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前承新中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地改革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政权稳定的关键所在本课涉及两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意义三、学情分析对初二学生而言,地主、富农、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等名称概念和地主剥削农民的途径很抽象;本班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课外阅读少,但他们只懂看到的实事物表象而不会深入探讨本质,所以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直观的情景、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及处理】1、重点: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突破方法是通过材料、图片、角色表演等方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业绩,归纳土地改革意义2、难点:(1)、学生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及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的概念不理解,结合土地凭证,帮助学生认识土地所有权的变化,把抽象问题变得直观容易;(2)学生对1950 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难以理解因为1931 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采取了限制政策,1947 年土地改革中规定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而这次土地改革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开展的,却对富农采取了限制并保存的政策结合到当时国情,需要尽可能团结大多数民众,一句带过,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模拟落实土地改革上,掌握本课主体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主要集中在新解放区,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将过去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改运动 的阻力,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四、教学过程(一) 教学立意1.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注重事件背景和国情特点,各种角色身份视角2.史料实证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问题探究式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感受施政着的家国情怀二)教学环节与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学生大多在网上玩过扑克牌“斗地主”,你们可知道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一幕,展示土地改革中农民斗地主的图片,这个场景就发生在1950年至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中,引出课题“第3课 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国内外敌人,迫切需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场景,联系历史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探究新知】——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活动1、展示旧社会农民的生活衣食住,让同学们从照片、歌曲中感受农民的悲苦生活活动2、展示诗歌《悯农》,提问:(1)农民终日辛勤劳作,却衣不附体,食不果腹,劳动果实到哪儿去了?(2)地主凭什么收取农民的劳动果实,“农民犹饿死”的根源是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认识农民的苦难生活与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之间的联系。

      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地主的剥削途径)活动3、学生角色扮演(课前准备地主、富农、中农、贫农、佃农的标签备用)材料一: 时间:在旧中国社会 (1) 村里穷人多,地里的冬瓜、豆角常常有人偷最爱偷的人是我,我叫水生,不过因为我没有地,租地辛苦一年没啥赚头,孩子老婆五六口,全凭吃野菜过日子,偷冬瓜摘豆角不过是顺路捎带2) 最怕人偷的是我,我叫梁守财,因为园地里的冬瓜、豆角结得早,村里不过三四十家人,我家只有半亩地不到,种的不够吃,每年夏秋两季总要到园里去看守防偷3) 我叫王富贵,有几十亩地,可是财大气粗,没人敢偷;收获时节一到,吃的穿的穷人们就乖乖送来,美呀美! (4) 村里最和蔼的就是我,大家叫我尤土地老爷爷,家中有数亩地,秋收时,总和长工们一起劳作村里发生纠纷总会找我评理5) 我叫牛福光,是村里最本分的小伙,村里的姑娘都喜欢我,不仅因为我踏实肯干,更因为家里的地能够养活一家人活动4、结合材料分析情境中人物的土地拥有及劳动状态,得出土改前农村各阶级成分的特点设计意图:扮演情景剧,调动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佃农的概念和生活状态)活动5、【展示数据图】对比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生:通过对比得出,少数的地主却拥有多数的土地,不仅农民生活悲苦,也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活动6展示资料:刚刚成立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人均收入由此得出土地改革必要性的结论: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地改革过渡语:历史上的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土地改革也不例外,它于国、于民、于政府都有利,势在必行,如何实施才能确保成功呢?【探究新知】——土地改革的经过活动1、【展示图片】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进行宣传动员,发动群众,请同学们读书本第13面第一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完成将时间、地点、法律、依据、内容及结果划线,请同学们上台板书活动2、【展示图片】划分阶级成分,斗地主【展示图片】拔界碑--分土地、劳动工具和牲畜--烧地契--发放土地所有权证活动3、、学以致用:【展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贫农)或少地的农民(佃农)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阅读课文第14面,《相关史事》思考问题1、对于当时富农的态度是什么呢?2、为什么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介绍本次土地改革的特点:保护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对地主由过去没收其一切财产改为没收土地、农具、耕畜、多余的粮食及房屋,保护民族工商业等活动4、【情景剧扮演】结合两则材料,请同学们回答土地改革后的相关问题然后分角色 汇报土地改革后的生活状态活动5、汇报全国土地改革结果 (设计意图:历史图片直观展示当年场景,形成初步认识,情景扮演领悟土地改革的核心要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解读历史的能力)【探究新知】——土地改革的意义活动1【展示图片】以邮票、年画为证,学生看到土地改革后,翻身农民踊跃投入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的场景,再次回答:土地改革后农民的吃、穿、住,与土地改革前进行对比活动2 【论从史出】资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生答:农民拥护,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资料2: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生答: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师说: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生答: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资料3: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生答:为国家工业化准备条件教师解读:工业化需要的资金要由农业提供这是“工业哺育农业”的时代;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组织语言概括的能力)活动3 难点突破:土地改革前后,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强调土地改革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的性质,但结束了一种关系-----剥削;消灭了一个阶级------地主阶级;还消灭了维持这种关系和阶级的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活动4 介绍影视作品《白毛女》学以致用,抢答问题【知识拓展】-----展望未来,拓展视野活动1、图片文字介绍土地改革后我国政府颁布的惠农政策活动2、国家政策好,身为农民的儿女,该如何善待土地,发展农村经济?【归纳小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这是近代历史开始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土地改革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下节课我们就将一起去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梳理本课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建构知识脉络体系)【教学监测】 1、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中国农民拥有土地的千年梦想都没有实现,真正的“耕者有其田”是在(   )后普遍实现的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C. 三大改造 D.辛亥革命2、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