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同步导学检测:第4课 第2框 Word版含解析.doc
7页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框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明代诗人钱宰的《拟古》一诗中云:“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C.世界上事物的运动都是循环往复的D.世界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无章可循的[解析].诗句以自然界永不停息地发展变化揭示了世界万物是运动的这一哲理,B正确;A与题意无关;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无章可循的,更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C、D错误2.漫画《等地心引力发挥作用》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D.)A.夸大了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能动作用B.忽视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C.割裂了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D.否认了规律及其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解析].漫画中主人公的做法是错误的,他没有认识到规律是客观的,D符合漫画寓意;A、C不符合漫画寓意;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错误3.在每一个人活着的若干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其他人这表明(.D.)A.任何事物要么运动要么静止B.任何事物只有静止没有运动C.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解析].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始终是我们自己”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相对静止的,D符合题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B说法错误C与题意不符4.朱熹《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③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唯一特性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江边春水生”意味着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要尊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巨舰……自在行”,可见客观条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①④正确②中“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说法错误,排除③说法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5.古希腊有个叫欧布利德的人,有一次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
欧布利德无话可说故事中这个叫欧布利德的人(.B.)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B.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解析].解答本题,应正确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承认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题中欧布利德为了赖账,借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了“我”的相对静止二、非选择题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大幕,应当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深化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这就需要“变”不变”就是坚守原则正如十九大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结合材料,运用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为什么应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答案].(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深化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这就需要“变”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不变。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变”的是思路、风格、方法,“不变”的是原则因此应当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然后以此为线索瞄准问题指向,分析说明即可创新拓展一、选择题1.“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A.)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C.运动是有规律的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解析].这首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3.“中药将亡于药”,此话并非危言耸听很多种植者为多赚快赚,不顾中药材采摘时间和原产地的要求,甚至人用农药中医没有合格的中药,等于外科医生没有手术刀这表明(.B.)①中药材的种植必须遵循其生产规律②违背规律的种植必将对中医药事业造成损害③对中药材种植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能造福人类④对中药材种植规律的认识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解析].“很多种植者为多赚快赚,不顾中药材采摘时间和原产地的要求,甚至人用农药”说明中药材的种植必须遵循其生产规律,违背规律的种植必将对中医药事业造成损害,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但不是改造规律;④中“决定着”说法错误,排除4.“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 (.D.)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解析].“树上结西瓜”表明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D符合题意。
A中“无能为力”说法错误,排除B中“唯一因素”说法错误,排除C中“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说法错误,排除5.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需要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C.)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②③符合题意,接受不能改变的,尊重客观规律,改变我能改变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给我智慧,让我分辨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哲学可以为生活提供指导①④观点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的产物6.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途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布朗顿时目瞪口呆。
布朗目瞪口呆的原因,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A.)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了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解析].“地球是在旋转着的”“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说明广告商承认物质是运动的,并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忽视了相对静止,A项正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7.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解析].本题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为背景考查哲学知识,角度新,体现了立足生活实际的理念电影中的静止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这体现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项最合适二、非选择题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认识成果在农耕文明的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利用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二十四节气”是人类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典范,它启迪我们:顺自然而为,方能事半功倍,五谷丰登;逆自然而行,则必遭其惩罚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节”才能祥和,我们的“气”才能顺畅结合材料并运用规律的知识,说明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节”祥和、“气”顺畅[答案].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应找出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性②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顺自然而为,反对逆自然而行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析].此题考查规律的特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并运用规律的知识,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设问要求说明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节”祥和、“气”顺畅,属于措施类的主观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