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源佤山直过区跨越发展忆今昔颂党恩(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doc
12页1沧源佤山直过区跨越发展忆今昔颂党恩----沧源佤族自治县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探寻何强宇 袁智中·编者按:从“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 ,对比解放前后我们“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 ,激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热爱家乡的情怀,筑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思想防线——这是地处云南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 2009 年以来,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的核心内容曾经被视为极其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这个集边、山、少、贫于一体的民族自治县,被创造性地转化成了老百姓听得懂、感受得到的大白话感同身受的今昔对比,悄然内化为爱党、爱国、爱边疆、爱家乡的深厚情感认同,不断夯实滇西南中缅边境爱国固边思想文化根基沧源县位于中缅边界中段,国境线长达 147.083 公里,全县 10 个乡镇有 6 个乡镇与缅甸边境接壤,全县 18 万余人,其中佤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79.74%,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区半个世纪前,作为这一地区主要世居民族的佤族,大部分仍过着“不用耕牛,惟妇人2用镢锄之” 、 “耕种杂粮外,捕猎为食”和“迁徙无常”的生活,是典型的一跃千年民族直过区。
这里群山连绵、峰峦叠嶂,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家级二类开放口岸永和口岸离县城仅有 14 公里历史上形成的亲缘、地缘、神缘、语缘、物缘、业缘,使以佤族、傣族为代表的跨境而居民族,至今仍沿袭着通婚、通市、互耕、互牧的传统习俗同饮一江水、同耕一座山、同赶一集市、分国分寨不分族,是这里边民互市、互耕、互婚、互往的真实写照这里与缅甸“金三角”毗邻,是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前沿阵地,是临沧建设面向缅甸开放合作先行试验区的主战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覆盖区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沧源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七大战略” 、培育“十大产业” ,使解放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佤山沧源直过区,在经历跨越千年社会变革和发展后,再度平稳驶入新千年跨越发展的快车道正如县委书记祁腾武所指出的一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黄金期,也是风险频发和矛盾凸现的社会转型期新形式下,如何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日常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筑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爱党、爱国根基,成为了沧源县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必须直面的问题2009 年,随着沧源县“七大战略” 、 “十大产业”的强力推进,以“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 ,对比解放前后“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3什么房” ,激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热爱家乡”为核心内容的“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在全县广大农村全面展开。
一算惠民政策账 比一比政策待遇“制作一本‘账册’ ,算一算惠民政策账,比一比政策待遇是“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谈及惠民政策账和政策待遇,沧源县勐角民族乡芒公村支书王林便滔滔不绝芒公村是勐角乡最为偏远的行政村,全村 360 户人家 1617口人均为清一色佤族闭塞的交通,让这个距离乡政府仅有 35公里、县城 50 公里的行政村,始终远离现代文明虽然人均拥有 19 亩林地、3 亩耕地,却一直是勐角乡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滞后的行政村2007 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 674 元;所谓的乡村公里也是旱季坑洼不平、只有越野车才能够抵达,雨季则连后传动拖拉机行驶都很困难;6 个自然村中,三个村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广播电视,三个通路、通电的自然村,不仅路难行,使用的也是电价高、电压不稳的老电网谈及全村的“惠民政策账和政策待遇账”时,村支书王林说,不消跟解放前比,就是解放初期跟改革开放比,就是近五年跟五年以前相比,不仅吃的饭、走的路、穿的衣、住的房,就是林地里面种的树都和之前大不同了2008 年,乡村弹石公路修到了村公所;2009 年,6 个自然村通了公路、通了电、看上了卫星电视节目跟着路、跟着电、跟着广播电视进村的,4还有核桃产业、竹子产业、木薯产业、新品种猪、各级挂钩帮扶部门和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
王支书指着离村委会不远的千亩核桃样榜林向记者介绍,2007 年以来,全村新植的 7000 亩核桃、2500 亩竹子,不仅政府免费提供种苗、补助一半的肥料款,各种惠民政策也跟着产业进村入户2009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2010年全村享受农村低保人数扩大到 1009 人,2011 年再度提高至1309 人,覆盖率达 80.9%,户均达千元以上更让全村群众想不到的是,2010 年底,全村 360 户民房全部纳入了全县“新家园行动计划”拆除重建,政府除每户补助 2.5 万元建房资金外,还采取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承包施工的办法,减少老百姓的负担;2011 年,全村 6 个自然村全部纳入整村推进项目,村村有活动室、打歌场、篮球场、公共厕所,不再只是在电视里,而是落在芒公阿佤人的现实生活中王支书说,每次开群众大会、党员大会,每次惠民政策出台,他们都要帮群众算一算惠民政策账、比一比政策待遇,越算、越比,对党、对国家的感情越深,信心干劲就越足在其他乡镇、行政村走访中,记者发现, “算一算惠民政策账,比一比政策待遇”范围还涵盖了取消农特税、种粮补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新型农村合作、低保、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
“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宣讲活动中,县级宣讲工作组和县、乡、村干部,将以往的说教变成了真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引导群众算一算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的惠民政策账,对比以前种田交粮交款,如今不仅免除了农业税,种粮、5发展产业、购农机和家用电器还给补助;对比以前读书是贫困家庭的一种奢望, “两免一补”政策后,读书不仅不要钱,每月还发给生活补助;对比以前缺医少药、有病不敢医、 “医债”难还、因病致贫,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小病看门诊、大病住医院已是普通村民的寻常事在这样的宣讲中,党的民族政策、党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切关怀,被转化为一组组数字、一项项惠民工程和一笔笔惠民政策账,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佤山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成为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二算基础投入账 比一比基础设施10 月中旬,当我们的采访车在一个又一个山寨穿行的时候,被当地称之为“新家园行动计划”的旧村改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拉砖、拉沙石、拉水泥的车辆让以往沉寂的乡村公路变得热闹起来勐角乡勐卡傣族村落民房改造工程已全部结束,旧房换了新颜,陈旧的石棉瓦顶换成了清一色的富有傣家风情的蓝色琉璃瓦顶;翁丁佤族大寨 100 户民房重建工作也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芒公 6 个自然村、360 户拆除重建民房也已接近尾声。
在当地群众眼里,这一席卷全县各乡镇、各村落的“新家园行动计划” ,是近几年来最大的惠民工程沧源县新农办提供的数据表明,仅 2011 年,全县纳入旧村改造的村就达 33 个、需完成旧房改造 2910 户,其中旧村改造投入资金达 3462.55 万元,旧房改造投入资金达 15034 万元,除群众自筹部分外,户均补助资金 1.6 万元据了解,整个6“新家园行动计划”将持续 10 年,到 2020 年,全县将累计完成旧村改造 450 个、旧房改造 25803 户,那时的沧源广大农村,将到处焕发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面貌勐角乡芒公村支书王林跟记者算了一笔基础设施投入账,以当下政府承诺的户均补助 2.5 万元计算,当下全村实施的360 户安居房建设,国家补助总额就达 900 万元,加上 6 个自然村 300 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就是 1200 万元;如果再加上土地整治项目和年底启动的乡至村柏油路等各项工程的投入,那就远远不止 1200 万元这是他们几辈子都苦不来的,如果还不懂得感恩爱党,那就连猪狗都不如在广泛的走访中了解到,在“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中,沧源县采取“制作一套资料,算一算基础投入账,比一比基础设施变化” ,引导干部群众比一比以前人背马驮、泥滑路烂,现在县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举手打车坐;比一比以前住的都是茅草房,现在农村群众也住进了砖混结构的彩色琉璃瓦顶房;比一比以前只能依靠松柴照明,现在家有电灯、电视、冰箱、、,买电器、农用车、微型车国家还给补助。
通过感同身受的对比、算账,饮水思源,感恩祖国三算产业发展账 比一比刀耕火种“制作一本‘备忘录’ ,算一算产业发展账,比一比所得实惠 ”是“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采取的方式之一十一五”以来,沧源县结合本县人少地多、气候多样,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坚定不移实施“七大战略” 、7培育“十大产业” ,推进农林产业,着力打造绿色一产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的前提下,仅用五年时间,便完成了 50 万亩核桃、50 万亩竹子、50 万亩其他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种植,使该县一跃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几个农民人均拥有 10 亩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的县之一烤烟产业、旅游产业的齐头并进,使地处边境一线的沧源佤山再续新千年跨越发展的传奇在“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县级宣讲工作组和县、乡、村干部,紧扣全县的产业发展思路、布局和现状,着力将历年来县委、政府对产业的投入、群众的投入与收益制作成一本“备忘录” ,深入产业发展一线,与群众同吃同劳动,面对面的算一算政府产业投入账,比一比解放前刀耕火种的历史;算一算自家产业收入账,比一比过去吃的是什么饭、走的是什么路、穿的是什么衣、住的是什么房,激发边疆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热爱家乡的情怀,鼓励带动群众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产业发展上来。
在勐角乡糯掌行政村,当地村民跟记者算了近三年来的烤烟产业收入账糯掌行政村共有 263 户人家 1002 口人,是一个拉祜族、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2009 年烤烟产业进驻糯掌村,让这个人均纯收入一直徘徊在 1000 元左右的边远山村,一跃成为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村之一佤族村民田兴海告诉记者,2009 年至 2011 年,他家连续 3年种了 7 亩烤烟,3 年纯收入累计 35000 多元烤烟产业入村入户,使全村延续千年的一年只种一季的耕作习惯发生了改变8每年 9 月烤烟采摘烘烤结束后,他们又开始种荞、种油菜、种包谷,同样亩数的田地一年当作两年种种烤烟的 3 年间,烤烟采摘烘烤结束后,他在又在 7 亩烤烟地上种荞、种油菜、种包谷,仅此一项又多收入了 12600 多元2010 年,他家盖起了砖混结构新房,花了 6500 元买了小型巡耕机,不仅犁田耙地不再使憨力,一年还可增加收入 3000 元左右拉祜族村民那罗告诉记者,2009 年至 2011 年,她家烤烟亩数都保持在 10 亩,3 年纯收入累计超过 50000 元;加上多种一季苦荞、油菜、包谷的收入,同样的土地面积又增加收入18000 元。
种烤烟,种出了摩托车、种出了新房子,种出了拉祜山寨的幸福生活副支书田兴勇告诉记者,自 2009 年烤烟产业进驻糯掌村后,糯掌烤烟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 1000 亩以上,烟农经济收入不仅实现了一年一跨越,全村农业基础设施也明显改善过去全村只有一条村组主干公路,现在,在各种项目的扶持下,全村路网延伸到了田间地角,自来水不仅进到每家每户,还进入田间地头除了核桃产业、竹子产业、烤烟产业等产业带来的实惠外,在勐角乡翁丁村,村民们还跟记者算了旅游产业的收入账自2005 年以来,参加旅游接待便成为了该村村民增收的一个亮点副支书杨振江告诉记者,仅仅是唱唱歌、跳跳舞,有的人家一年就可创收 2000 多元今年游客比往年多,村民旅游接待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老支书杨艾块一家 9 口人,除 4 个读书的娃娃外,全家 5 口人都参与旅游接待工作,仅此一项,全家一年9纯收入就接近 3 万元这种感同身受的今昔对比,正悄然内化为沧源佤山各民族爱党、爱国、爱边疆、爱家乡的深厚情感认同,滇西南中缅边境爱国固边思想文化防线也随着这种认同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