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实践哲学革命性变革澄明.docx
13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实践哲学革命性变革澄明 摘要:面对当时世俗世界的分裂与异化,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均为其设定了理论任务却滞留于理论领域的反复纠缠,均未曾设定实践的革命任务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实践哲学的革命性,其理论对“实践”的全新提炼与阐发,是对欧洲古典哲学的史无前例革命性超越文章着眼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人的感性活动、人的本质、市民社会与国家以及现实的政治批判与革命实践五个视角的扼要论证,意在简牍和澄明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实践哲学;革命性变革;简牍与澄明一、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蕴涵着本体论意义的新世界观,文稿持续受到马哲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提纲》阐明了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和独特视角,对西方形而上学,尤其是对德国观念论哲学传统进行了革命性的根本变革任何大理论家都有其革命性的基本变革比如,海德格尔理论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最基本的变革是从“存在者”转向“存在”,就此,他认为,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均是从“存在者”的视野探究形而上学,而“存在”的意义问题经由柏拉图提出来以后被遗忘了,他要重新从“存在着”转向“存在”去研究这个被遗忘的“存在”问题。
胡塞尔从自我意识转向本质直观等等马克思在《提纲》中的革命性变革转向、立足点或出发点:实践实践”这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范畴,始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均是人的活动理论预设西方人的所有实践及其选择均应以某种善为其目的,且将其实践置于伦理道德语境中加以论证与考察,这成为一种独特的以反思人类自身行为要求的哲学范畴、人类学概念,进而赋予其实践以非常浓厚的理性的人文精神内涵对待“实践”不能照抄照搬或进行随便的理解马克思通过对“实践”范畴的全新理解与把握以超越旧哲学通过马克思的文本可以得知站在什么样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才能保障其科学性?旧唯物主义即便它是唯物主义,也不能确保其真理性、客观性或必然可靠性,其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存在着根本性理论偏差哲学经由马克思的独特的革命性变革与超越后,哲学演变成关于人类现实历史性生存论的社会批判哲学,这是马克思哲学的一大贡献马克思理论(哲学)革新到实践基础范畴之后,就可以以此作为其基础去审视以往的任何有关难题或困局,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1] 真理性问题均应依据实践逻辑加以理解和掌握,次绝非是纯粹的理论问题二、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马克思将《提纲》的核心与基本精神定调:“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因而,他不太了解‘革命的’、‘实践批评的’活动的现实意义”[2] 高度凝练和概括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界限,此界限的标志为感性活动的实践概念通过感性感觉直觉直接看见、直接听到,“眼见为实”的“实”,感性直观什么即是什么手中有瓶矿泉水,对此,可通过感性直观去认识与把握其颜色、大小等性状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对于对象感性直观无法真正的认识与掌握其本质,只能获取片面的和感性的认识感性直观无法获得其本质特征、产生过程以及其丰富的社会内涵这瓶矿泉水是人类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就反映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旧唯物主义只是直观,却将无法感性直观的重要内核予以抛弃,或未曾从无法直观的其它的意义上去理解和把握因而,旧唯物主义只作了直观解读,其主要缺陷是直观客体模式,立足感性模式去把握客体,而不是将其视为主体感性的人的活动,纳入主体实践中去理解旧唯物主义无法捕捉这瓶水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劳动产品,作为当前商品经济形势下人与人关系的产物。
从主体人的活动、实践和劳动的实际意义上去研究、透视和剖析此关键问题,以真正掌握和推断这瓶水之为这瓶水之本质,这构成了马克思的方法论视阈唯心主义反而从主体人的活动视角去理解它,能动性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抽象”的对立面为“现实”,唯心主义未能抓住现实感性人的活动自身唯心主义则过度从能动的主体方面去掌握诸多客体,这在马克思看来,它没能从真实的真正的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去掌握主体性作为不结果实的“花”,过分强调“精神本身”的唯心主义未曾抓住现实的感性活动,应于现实实践(感性活动)中去证明其人思维之现实真理性以及其力量,换言之,应证明其思维的此岸性黑格尔试图竭力在其理论逻辑推演中证实其思维的必然可靠性与真理性思维应具有的现实性和真理性及其包含的力量与此种思维的此岸性同理感性活动”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与核心概念,此问题与认识论在路向上有别倘若,将其作为认识论概念加以考察与探究,“实践”概念应聚焦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马克思在此毅然反对或驳斥将思维与实践的人为割裂以研讨思维的现实性(此岸性)一旦从主客体范畴关系中探讨实践问题,就会进入认识论领域认识论路向的开启源自于本体论基础的瓦解,一旦作为对象性活动双方出现了对峙关系,也就生成了主体与客体,就会导致本体论路向的分裂,转而进入认识论领域。
经院哲学则往往抛开感性活动、实践为根基的存在论领域而纠缠于思维领域因此,黑格尔哲学乃是经院哲学的理性化表达为此,费尔巴哈将黑格尔哲学定位于理性化的宗教,且认为其整个哲学的矛盾即是哲学与神学的矛盾用知识路向取缔生存论、本体论路向,且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未曾触及认识(思想)领域赖以为继的本体论领域,即便涉足本体论领域,此本體论领域也是在精神或理念意义上发生,在思想领域画圈是思辨论哲学的理论工作笔者深切认为,马克思此处的实践解读是本体论(而非认识论)意义上的探究在本体论意义上探究的实践问题所揭示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现实个人的对象性活动,这是人生存的根基以及人类生活、人类历史活动的的开端和根基,人的意识也在人的感性活动中不断展开在此,马克思旨在从本体论意义上说明思维领域与生活实践领域这二者的关系:知识源自实践当马克思将感性活动作为其整个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并基于此概念建构整个理论体系的历程中,也要回答思维的此岸性或现实性的本质何在理论一经进入认识论视域去探讨主客体关系,在此领域所具有的实践概念即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及其能力这就意味着在本体论路向上探究实践问题时,不会再去设置或设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在此问题上也未曾聚焦主客体关系。
卢卡奇认为,强调从实践出发是马克思的观点,但绝不能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庸俗化理解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明确区分了现存与现实,现存不必然应是现实,常有着随机性却无必然性,必然性与合理性应高度统一于现实性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终结》)中,恩格斯高度阐发了《法哲学原理》中的命题:“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3]恩格斯认为,表层上,黑格尔在对现实或是现存客观事物的辩解,而在其实际上,现存的有别于现实的,假若,现存客观事物不契合必然性、理性,就应被批判和超越,在此意义上,恩格斯洞穿了黑格尔思想中有革命性的一面,因此,黑格尔并非对任何现实性的事物都加以辩护基于于现实感性活动马克思认为,旧哲学的缺陷是:应当从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来审视实践近代认识论聚焦的认识问题,思维具不具备客观真理性的问题,并非仅仅只是理论问题,而更关键的则是关涉思维的现实性、此岸性与实践性问题以及思维的力量问题,这是马克思理论的要义和独特之处毋庸置疑,在西方理论史、哲学史的理解中,真理性问题是理论问题理论活动的目标是真理本身,唯理论追求真理,始于亚里士多德而止于黑格尔,真理的获得是认识问题、思维问题或理论问题,这是原有的基本观点。
真理追求什么?實践理性追求自由意志,政治哲学追求(Justice)公正,对此,马克思认为,它是理论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理论问题,直接针对黑格尔理论黑格尔的理论体系为真理本身,真理本身到“绝对精神”即是真理的实现和完成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式的完成不是真正的完成,是解释世界的完成,止步于解释世界国家是对家庭和市民社会“正反合”的真理性超越,是客观精神的体现,这是唯理论,而国家在现实层面上是否是客观精神的体现,不能亦不是仅仅倚靠理论上的建构在此,马克思的转变在西方理论史、哲学史上非常重要,此重要性被哈贝马斯当成现代哲学四个特点之一,这是对欧洲形而上学理论和实践传统关系的反转与超越,由传统理论中所强调的理论优先转向实践优先,马克思理论应是其重要的代表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4]马克思认为,以往哲学理论中的悖论为,人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且教育者本身也是受教育的,而人改变着环境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现实人的对象性活动将人之本质力量投射于对象中使其发生改变,而改变了的环境即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此存在既是人的对象也是人本身。
人的变化与环境改变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的改变统一于实践活动,这是实践活动的本质,人的活动与环境的改变在革命的实践中具有一致性,成功瓦解了以往的悖论性循环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费尔巴哈为不懂人的社会性的唯物论者,他只把人当作“类”存在物的抽象共同性,这是其整个理论的症结,这种解读是有问题的费尔巴哈是理解人作为“类”社会存在物本质费尔巴哈不是对人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而是把人异化的本质收归于人本身,将附加于上帝上的所有的智慧、能力与本质力量等都还给人,上帝即是人本身,借此去理解人的本质:单个人所固有的纯粹抽象的存在费尔巴哈理论并非对人的现实的本质进行的批判,错在:第一、将上帝的本质直接还原为人的本质以把握人的本质为理智、意志与心理智、意志与心是上帝的本质,人将其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上帝以使其在理智、意志上成为全智全能的神人据此,人区别于动物,此观点与黑格尔思想无异将异化的抽象的理智、意志和心还原为人以阐释人的本质第二、在费尔巴哈将人解读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非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即现实的社会性的人。
第三、费尔巴哈整个理论批判集中于宗教批判且未曾找到宗教异化的现实世俗根源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把人的“类”本质作了还原以回到事实本身人的本质不是思维抽象物,应当体现于现实的一切关系的总和之中人的本质纵然和低等动物有区别(自由自觉的活动),应当从当时的社会关系总称去掌握相较于(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原始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处在最低水平且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差距较大自由自觉的活动触及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的总称是人类的现实生活的历史的具体实质(本质),社会关系依托自由自觉的活动去建构,从整体上掌握自由自觉的活动古今不一,由此表明,产生的社会关系亦就各异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然而,每个历史时期的人的本质有具体的历史性的普遍性的体现形式,人在不同时期有差异的活动也是现实的四、简析市民社会与国家“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6]黑格尔首次划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两领域,这为马克思深入探究市民社会与国家问题作了前期铺垫马克思时刻关注着市民社会,他认为,德国唯心论所讲的所有问题都应在市民社会层面上加以解决,而不能只滞留于理论上黑格尔力图着力于国家理论层面建构解决市民社会的办法。
在马克思看来,应由市民社会自身解决自己的问题黑格尔通过其哲学(辩证法)把原来分裂的部分给统一起来,但此种思辨的方法、唯理论的解决办法在观念之上实现的那种和解,注定是片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