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政治第1课第3课基础知识复习资料苏教版通用.doc
3页2020---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复习资料初三政治(第1课—第3课)1.在当代,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本世纪头20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和谐它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4.人与社会的关系:①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②社会离不开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们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等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5.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由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6.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7.作为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可以从关注时事政治做起8.关心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上网、听广播、看电视和看报纸等9.关心时政的作用:①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②有助于我们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③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自己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
我们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还不只是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以健康心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11.亲近社会:就是要有亲社会的情感和行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服务社会、报效祖国12.亲近社会的重要意义:我们唯有积极主动地亲近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3.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14.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15.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①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②对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对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6.青少年怎样做到亲近社会(基本技能或途径):①不做“看客”,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②必须树立公德意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努力养成亲社会行为;③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要不断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17.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18.承担责任,最重要的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19.公益活动: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自愿清理社区卫生死角等20.公益活动的意义(体会或感想):我们生活的社会需要互帮互助和互相关爱,美好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创造;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可以展示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爱心,逐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你的行动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得到众多人的积极响应21.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22.积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全部文明成果,也是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是:文化23.汉字是抽象性与形象性、哲理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同时汉字也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绝大部分的中华文化都是通过“它”来记载和传播的24.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25.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6.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的魅力和情趣等。
27.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要求:就是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就是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28.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29.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30.对待外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1.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成分,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33.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精神民族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历史继续蔓延的推动力:民族精神3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5.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36.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37.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困难、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3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39.挫折的含义: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追求某个目标时遇到的障碍或干扰消极反应:①心理上一般表现为愤怒、焦虑、沮丧、悲痛等;②行为上一般表现为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埋怨他人、推卸责任等40.挫折的因素:客观(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和主观(个人生理和心理因素),外在的客观因素通常难以控制,但内在的主观因素则多数可以控制41.挫折的双重作用:或者会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或者给人以一种教育和磨练,使人奋起和成熟42.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要求的活动43.正确的学习观念包括:读书学习是对社会、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自信心非常重要,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会有进步,一定能成功;学习兴趣对自己学习成功很有价值,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方法;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新要求。
44.学习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关键是如何正确地对待学习压力45.考试焦虑的成因:①与能力水平有关;②与抱负水平有关;③与竞争水平有关;④与考试失败经历有关;⑤与心理、生理状态有关46.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我们要把握好焦虑的“度”,过度的考试焦虑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通过一定的训练,我们可以使他维持在适度的水平上克服考试过度焦虑,关键是要对症下药,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方法如:采用考前自信训练和考中放松训练等47.在人生道路上,不在于有无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48.反挫训练有:认知调整训练,行为训练(放松训练、自我对话训练、换个角度思考和请求帮助等)49.勇于创新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 50.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