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部真菌病第版课件.ppt
35页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皮肤科,缪泽群,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Candida)累及皮肤、粘膜、内脏器官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念珠菌属中至少有8种能引起人类感染,其中以白色念珠菌(C.albicans)最常见、致病性最强是否发病取决于菌体的致病性和宿主的抵抗力传染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临床表现 根据念珠菌累及部位分为浅部(粘膜、皮肤)和深部(内脏)念珠菌病 (一)粘膜念珠菌病 1、口腔念珠菌病 最常见为鹅口疮(thrush),在 颊、齿龈、上下颚等粘膜表面出现凝乳状白色假膜,容易剥离,其下露出鲜红色的糜烂面假膜中含有大量的假菌丝和孢子,严重时粘膜潰破、坏死,影响吞咽和呼吸HIV感染者约80%发生鹅口疮,常为首发症状,是爱滋病的早期临床体征鹅口疮(thrush),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thrush),念珠菌病(Candidiasis),2、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育龄妇女常见,表现为①白带增多,呈豆渣样或水样、脓性有臭味②外阴瘙痒,有抓痕,表皮水肿、潮红糜烂③性交痛,也可无,性接触是重要传播途径 3、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包皮龟头潮红,干 燥象毛玻璃样,有许多针头大小散在的红色 丘疹,包皮内板和冠状沟有白色奶酪样膜状物附着 。
常通过性接触传播,包皮过长者 易患病念珠菌外阴阴道炎,,,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二)皮肤念珠菌病 1、念珠菌性间擦疹 在腹股沟皱褶、臀沟、肛周以及腋窝、乳房下部、脐窝等间擦部位皮肤潮红,有针头大小丘疹、丘疱疹、水疱或脓疱,继之糜烂、渗出、结痂,边缘有片状鳞屑翘起继发于尿布皮炎、肥胖、糖尿病、长期卧床及皮肤不洁、多汗、长期搔抓、摩擦等皮损后经常在水中作业者指趾缝易累及,局部浸渍发白如腐皮,揭去后露出鲜红色糜烂面,有渗液戴戒指处也易发病念珠菌性间擦疹,念珠菌性间擦疹,2、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真菌病 甲沟红肿,触之发硬,甲上皮消失,重者甲周见暗红色堤状隆起,压痛,引起甲床炎念珠菌从甲床向甲深部感染,使甲下角质增殖和甲混浊,表面有横嵴和沟纹,高低不平,即为甲念珠菌病念珠菌性甲沟炎,甲念珠菌病,3、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常有内分泌异常如甲状旁腺或肾上腺功能低下、免疫缺陷等 ①婴幼儿发病 ②慢性、复发性皮肤、甲、粘膜念珠菌感染常累及头皮、颜面、四肢,特别是手掌、足跖部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隆起性脱屑,可见皮角样或疣赘样增生或念珠菌性肉芽肿。
口腔、阴道、龟头可见白膜,对治疗有抵抗 ③一般不侵犯实质赃器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CMCC),4、念珠菌性肉芽肿为念珠菌感染真皮、皮下等深部组织,可由局限性表浅性念珠菌病向深部发展形成脓肿、肉芽肿表现为丘疹、结节、脓疱、脓肿,部分潰破形成潰疡及肉芽肿 (三)内脏念珠菌病 最常见为肠道及肺念珠菌病前者引起腹泻、水样或斗腐渣样便,泡沫较多;后者表现为支气管炎,咳粘稠胶样痰,可发展为肺炎此外还可感染食管、泌尿道、脑、心脏等器官,严重可致念珠菌敗血症乃至死亡诊断及鉴别诊断 1、念珠菌为常驻菌,故标本中查到孢子不能确诊,必须在镜下见到寄生状态的假菌丝,或大量的胞子、菌丝及假菌丝,并结合临床表现才能确诊 2、若分离菌来自血液、其他体液或密闭部位、大结节性皮损,可确诊 3、必要时可作组织病理检查抗原测定、基因诊断检测等有助于诊断见沿假菌丝呈葡萄串样排列的芽生孢子,高倍镜下见大量的顶端厚膜孢子,治疗 1、局部治疗:口腔念珠菌病:制霉菌素(10万U/ml)或 二性霉素B(0.1g/ml)含漱,每日数次皮肤念珠菌病:咪唑类霜剂,1-2次/日。
阴道念珠菌病:外用制霉菌素栓两周或咪唑类栓一周,性伴应同时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外用酮康唑洗剂及抗真菌粉剂2、全身治疗消化道念珠菌病:制霉菌素片100万U/次,3次/日内脏念珠菌病:二性霉素B 0.5-1mg/(kg.d)静滴,伊曲康唑口服 0.2g/d,平均一月甲念珠菌病:口服伊曲康唑阴道念珠菌病:伊曲康唑口服 0.2g/d,连服7日,或0.4g/d,连服3日氟康唑单剂量口服150mg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氟康唑50mg/日孢子丝菌病,孢子丝菌病 是由双相型真菌申克孢子丝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主要累及四肢和颜面等暴露部位,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损害,偶尔可累及粘膜、肺、脑膜、骨骼、关节和其他内脏器官申克孢子丝菌是腐生真菌,可污染土壤、竹木、芦苇、枯草、动物皮毛、污水等,人常因外伤接种致病双相型真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副球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菌在组织内和37℃培养时表现为酵母,而在普通培养基和室温培养时表现为霉菌双相型真菌 能引起皮肤和内脏的感染,有时预后严重,是医学真菌中最重要的一组病原菌 临床表现 1、局限性皮肤型 损害似初疮,局限于原发部位,周围可有卫星病灶,但不沿淋巴管传播。
病变具有多形性,如:增殖性潰疡、疣状结节、浸润性斑块、丘疹、毛囊性脓疱、疖肿或梅毒样损害2、皮肤淋巴管型 原发损害(初疮)常位于四肢远端,多在局部外伤处出现绿豆至蚕豆大坚实结节、脓肿、肉芽肿及增殖性潰疡,潰疡边缘呈紫红或紫褐色,有少而粘稠的分泌物 后病灶沿淋巴管转移,呈向心性、带状或链状排列,为1-2cm结节,后发红、破潰,数目多达10个以上从外伤到出现原发损害的潜伏期为7-30日,长者约半年儿童皮损常发生在面部3、皮肤播散型 少见,全身散在多发性皮下结节,后病变波及表面皮肤,局部发红、脓肿、破潰,有少量粘性分泌物或脓、血液,形成增殖性潰疡或树胶肿(似阿拉伯树胶) 愈后形成增殖性或委缩性瘢痕,此型只侵犯皮肤而不侵及内脏 4、皮肤外型 又称为内脏型或系统型孢子丝菌病常见于糖尿病、酗酒者、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者或艾滋病患者常累及肺、肝、肾、脾及骨、眼、脑膜等部位,预后差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皮损特征及实验检查 抽取脓液直接镜检和培养查到或分离到病原菌可确诊 孢子丝菌孢子为卵形或雪茄形,偶见星状体孢子丝菌病—直接镜检(PAS),酵母细胞,治疗 1、首选碘化钾 成人常用10%碘化钾溶液10ml, 3次/日口服,若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增至每日 60-90ml。
4-8周后皮损消退,再继续服3-4周 2、局部可用不2%碘化钾溶液或聚维酮碘溶液外敷 3、顽固病例可用二性霉素B静滴 4、对碘化钾 过敏者可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奈芬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