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评-抱怨言语行为研究述评.docx
14页“批评/抱怨”言语行为研究述评 刘 焱Summary:作为言语行为的一种,批评/抱怨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兴趣本文对现代汉语批评/抱怨言语行为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梳理,如批评/抱怨言语行为语法、语用研究(构成条件、语言表达形式、语用策略、影响因素);批评言语行为的中外对比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最后指出了批评言语行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Keys: “批评”言语行为表达形式语用策略中外对比一、引言言语行为研究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具体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如拒绝、请求、致谦等作为言语行为的一种,“批评/抱怨”①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中,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对国内汉语批评言语行为和与汉语有关的批评言语行为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批评言语行为的研究文献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批评言语行为自身研究;批评言语行为的中外对比研究;批评言语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以及批评言语行为的综述研究二、“批评”言语行为研究关于批评言语行为自身的研究文献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批评言语行为的界定和分类刘惠萍(2004)、袁周敏(2006)认为,抱怨语指的是说话人对刚刚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满或不快。
康林花(2010)指出,抱怨是说话人对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不如意状态实施的一种否定性评价,目的在于宣泄愤怒、不满等消极情绪顾小丽(2012)认为汉语抱怨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根据过去发生的或现在正在发生的行为、活动等(该行为、活动给自己或和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团体、机构等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言语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不满,以求发泄负面情绪,或者获得相应补偿由上述定义可知,抱怨的产生机制是“不满”,属于否定性评价这是判断抱怨言语行为的基本标准学界关于批评的看法主要有:“批评是批评者对受批评者进行价值观的协调过程,是批评者针对受批评者的理性缺失与情感迷惑而进行的阐明、说服、取效的过程胡培安,2004)“批评言语行为是表示说话人指出受话人的言行中出现的错误并提出更改意见的言语行为芦菲,2011)相比较而言,上述学者关于批评的定义没能说明批评的产生机制,也未能给予批评以有效的定性但一致的是:批评也是基于不满而产生的否定评价这是把二者合而为一的原因二)批评言语行为的构成条件和理解康林花(2010)认为,抱怨言语行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存在导致抱怨言语行为发生的背景,即存在使抱怨者不能接受的行为2.抱怨者具有否定性评价态度:对人、事或客观状态等持否定、不满等态度。
3.抱怨者实施这一行为的目的是宣泄愤怒、不满等消极情绪侯风英( 2011b)认为批评语属于表达类的以言行事行为,应该满足Searle所说的四个条件:基本条件、命题内容条件、预备条件和真诚条件顾小丽( 2012)认为,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产生抱怨言语行为一般需要具备8个条件:一是预先设定的期待落空;二是说话人认为抱怨的对象实施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对自己或其他人产生了不良后果,已经构成了冒犯行为,等等同时指出这8个条件是对抱怨言语行为发生条件的一个细化分析,不是所有的抱怨都满足以上的8个条件对于抱怨言语行为的理解,有如下几种看法:刘芳、顾小丽(2012)运用认知修辞理论阐述抱怨言语行为的建构过程,指出抱怨言语行为脚本由前端、核心段及结果段、后段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前段和结果段都可以用来转喻抱怨言语行为,但后段是听话人对说话人做出的反映,一般无法来转喻说话人的言语行为侯风英(2007)认为,批评语的产出和理解与语境关系密切,可以从指示语、前提、言语行为理论及语用原则等方面对话语的批评语用含义进行语用推导,从而正确理解、推断批评语解桂秋(2009)认为,转喻思维涉及批评类语言所在的各个阶段,批评言语行为是在行为脚本中运行并实现其预期语用功能的。
三)批评言语行为的话语结构和语言表达形式1.批评的话语结构Blum-Kulka等(1989)提出了分析言语行为的三层面,即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国内学者一般遵从这一说法,如袁周敏(2009)、顾小丽(2012)等刘芳、顾小丽( 2012)认为,抱怨言语行为脚本由前端、核心段及结果段、后段组成这与上述说法差别不大徐志敏(2005)认为,批评语有两个组成部分——话头语和支持话步其中,作为批评语的话头主要有以下形式:陈述事实;陈述责任或所期望行为;陈述说教、劝告支持话步则具有缓冲或加重批评的作用2.批评的语言表达形式批评的语言表达形式有很多种,李耸(2012)认为,汉语抱怨会话中有7种常见的触发情感话语语言手段:否定语、反问句、反讽、元语用评价语等综合现有的研究,批评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有:1)句类从句类上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类都可以用于批评这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验证,如:朱湘燕(2004)、陈建祥(2004)、袁周敏(2009)、康林花(2010)及顾小丽(2012)等但结论稍有不同:袁周敏(2009)认为,句群、非言语行为,祈使句、特指疑问句四种结构占了批评总数的83. 15%。
顾小丽(2012)指出,抱怨言语行为选择的句类主要集中在疑问句、祈使句、强调句等而康林花(2010)则有不同看法,认为除祈使句抱怨外,陈述句抱怨、疑问句抱怨、感叹句抱怨均被大量使用,相差不大,而祈使句所占比例最小;疑问句以“无疑而问”性质的反问句所占比例最高,占疑问句的89.2%;感叹句句子表现形式多样,基本涵盖了感叹句的表达方法曹佳(2010)的观点是:在句法结构方面,多使用祈使句、修辞性疑问句、肯定句和被动语态;在言语特征方面,常使用反问句、表示可能性的词语及调节结构等方法来缓和批评语势,或使用感叹句、情态动词、誓词和情态副词等加强批评语势2)句式不同的批评策略直接影响批评表达的语言形式朱湘燕(2004)指出,疑问句形式进行批评时,不同的策略在句式等方面也存在差别:如间接警告威胁式批评常使用“吗”“看我……怎么+vp”等形式,而责备式批评一般使用反问句形式赵三敏(2006)指出,“命令禁止式”的形式标准是“不准、不许、不能、不要”,“警告威胁式”的形式标志是“如果……就”等康林花( 2010)认为,“又字句”“什么十体词”也可以表示抱怨此外,直接表示批评的句式还有:“x+也是(的)”(冯媛,2012);“(你)看你v的”(李德华,2010);“看把你+A的”(谢松秀,2009); “都是+NP”(郑娟曼、邵敬敏,2008);“还NP呢”(宗守云,1995;丁力,2002;杨玉玲,2004;郑娟曼,2009等);“哪里是A,分明是B”(黄佩文,2003);“你这VP”(张洪超、尹洪波,2004;张新华,2005;蒋华,2010;严俏,2012);“早不VP,晚不VP”(管志斌,2011)等。
3)词汇陈建祥(2004)指出,某些词语可以起到强化和弱化批评力度的作用,前者如“这么”“该”等词语,后者如“我觉得”“我说”等词语康林花(2010)、顾小丽(2012)认为,在词汇选择上,如程度副词、感叹词、詈骂语和称呼语等可以起到加强抱怨程度的作用;面子标记、称谓词、模糊词语等可以起到缓解抱怨程度的作用4)话语标记批评性语言行为研究中,虽然学者很少明确提到话语标记这一表达形式,但在实际研究中涉及到了这一范围许多学者常把话语标记作为批评话语结构的“修饰语”来列举如“您看您”“你看看”(顾小丽,2012)等此外,语调、重复等也是表达抱怨的形式之一,但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四)批评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研究1.实施策略抱怨言语行为的实施策略也是关注的热点,但各家给出的策略种类各不相同陈建祥(2004)发现,发话者常用的语义策略包括“给出原因”“反语”等14种以及各种策略的合用但使用的策略因受话者的地位而有所不同刘惠萍(2004)把抱怨策略分成次于责怪的抱怨等五大类朱湘燕(2004)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人批评他人时多选择私下场合,多采用点拨式、责备式和评价式三种批评策略徐志敏(2005)从话头和支持话步角度分别分析了批评语的实施策略:话头和支持话步所使用的策略各不相同;缓冲和加重批评语的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
徐志卿(2007)在实施抱怨言语行为的时候,最常用的礼貌策略是消极礼貌策略,其次是积极礼貌策略和直接策略袁周敏、朱跃(2007)依据抱怨强度连续统将抱怨策略分为忽略、不抱怨、直接抱怨等7种袁周敏(2009)又给出了汉语中7种不同的抱怨策略:非责备性话语、趋向性汉语、暗示性指责等袁周敏指出,汉语抱怨语策略主要集中于趋向性话语、暗示性指责和明确抱怨三种类型袁陇珍、王小龙( 2011)也持类似观点康林花(2010)从指称、核心言语行为和辅助言语行为三个层面分析了汉语抱怨的具体策略其中,指称部分受人称的影响;核心言语行为方面共有陈述事实、否定性判断等9类策略;辅助言语行为部分共有解释原因或交代理由、指出后果等7类策略杜小燕(2011)、顾小丽(2012)还列举间接抱怨语的抱怨策略杜小燕( 2011)认为,间接抱怨语的抱怨;策略可分为直接谴责、暗示、提出疑问、告诫或是警戒四种顾小丽(2012)指出,间接批评行为包括暗示行为、点到为止和先扬后抑等5种策略2.应答策略刘惠萍(2004)介绍了应答语的4种策略:接受抱怨、部分接受抱怨、反驳抱怨和无视抱怨杜小燕( 2011)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类似的4种策略,同意式、同情式;建议式;反驳式;零回答、话题转换。
徐志敏(2005)给出了应答语采用的礼貌策略其中,话头和支持话步使用的策略不同,加重或缓冲应答语的支持话步所使用的策略也不相同康林花(2010)认为,汉语直接抱怨的应答策略有“听话人道歉、退让或认错”等七种策略对间接抱怨的应答策略主要有“听话人附和、同情、同意,甚至‘同仇敌汽’“等8种模式五)影响批评言语行为的因素赵英玲(2003)认为影响语用策略实施的情景变量有如下4个因素: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交际双方是否有契约约束以及期望值/受挫度等这也得到了袁周敏(2009)、刘静(2012)、王暘(2013)等的支持此外,高鹏燕( 2012)指出,汉语抱怨语存在性别差异三、批评言语行为的中外对比研究(一)批评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对比赵英玲(2003).朱湘燕、周健(2004),吴淑琼(2005),简正玲(2007)等对比分析了不同民族进行抱怨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的差异如:朱湘燕、周健(2004)认为,人称代词使用上,中国人少用“你”;中国人较多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中国人和日本人多使用缓和语吴淑琼(2005)发现,英汉批评言语行为在使用修饰语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社会距离对汉语批评语中修饰语的影响较大,但对英语批评语中修饰语的影响相对较小。
简正玲(2007)指出,汉英抱怨言语行为在表达模式上的相同点有4个方面,即抱怨言语行为的序列、中心言语行为实施策略、辅助言语行为策略、修饰语策略基本相同不同点有三个:辅助语的位置不同;汉语的修饰语中的称呼语更复杂多样;在句法结构和词汇上,英语还通过使用过去时态来缓解抱怨力度,汉语则有句末语气词“嘛”“呢”“吧”“啊”等减轻说话人抱怨口气的严重吴淑琼(2003、2005)也对比分析了中英批评言语行为中称呼语、修饰语的异同二)批评语用策略对比1.实施策略对不同民族的抱怨的实施策略的对比研究,主要有吴格奇(2002),赖毅生(2004),张琳、王菊娥(2004),吴淑琼、樊葳葳(2004).谭小翠(2005),金宇(2005),黄颖慧(2007),简正玲(2007),袁周敏、朱跃(2007),侯永梅(2009),马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