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比较阅读.doc
6页八年级上册古文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答谢中书书》和【乙】《记承天寺夜游》(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晓雾将歇 ( ) ②与其奇者(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 何陋之有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3)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 ”乙文写景的名句“ ”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 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甲】《答谢中书书》和【乙】《湖心亭看雪》【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1.解释文中加线的字2分)(1)夕日欲颓 ( ) (2)余挐一小舟 ( )(3)五色交辉 ( ) (4)沉鳞竞跃 ( )(5)雾凇沆砀 ( )2.下列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日更定矣 B.湖中人鸟声俱绝 四时俱备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问其姓氏 D.是日更定 更有痴似相公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书”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匠心独运,既映衬出环境的 幽静、空旷,又为下文作伏笔,与 字遥相呼应2分)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三、比较阅读【甲】《三峡》和【乙】《湖心亭看雪》,完成以下各题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含义①虽乘奔御风( ) ②不见曦月( )③是日更定( ) ④雾凇沆砀( )⑤强饮三大而别( )2.下面各组中,加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飞漱其间 其间千二百里C、余拏一小舟 拉余同饮D、上下一白 湖心亭一点3.用现代汉语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5.甲(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乙(湖中人鸟声俱绝)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孤寂的情怀)四、比较阅读【甲】《三峡》和【乙】《答谢中书书》,完成以下各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1) 沿溯阻绝( )(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属引凄异( ) ( ) (4)四时俱备( )(5)略无阙处( ) (6)沉鳞竞跃( )(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是欲界之仙都.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实是欲界之仙都 五、比较阅读【甲】《爱莲说》和【乙】《陋室铭》【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盖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文中加线的字2分)(1)宜乎众矣 宜( ) (2)无案牍之劳形 劳( )形( )(3)惟吾德馨 ( ) (4)谈笑有鸿儒 鸿儒( )鸿( )(5)调素琴 调( ) 素琴( )2.下列加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可爱者甚蕃 可以调素琴 B.陶后鲜有闻 何陋之有C.无丝竹之乱耳 水陆草木之花 D.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甲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常用来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分)5.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2分)高洁傲岸 6.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赞美莲的形象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7.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