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2023年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九篇.docx

40页
  • 卖家[上传人]:1980****057
  • 文档编号:268459533
  • 上传时间:2022-03-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33KB
  • / 4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2-2023年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九篇说课稿 篇1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别与一般分数它是在学过整数、分数、小数,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大家分享了百分数的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设计理念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  本节课的设计正是尽力以此为理念,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经历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解释—拓展与应用,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说学情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问题的表述不清晰  2、由于学生对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的意义理解较深,有的学生可能会把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等同起来,认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微课自学—课堂翻转—巩固练习”的过程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重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它的读法和写法,从而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分析、比较、讨论来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从而突破难点  五、说教学结构设计  课前微课预习  环节一、课前微课自学 通过观看微课,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

      并在微课中留下作业,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思索关于百分数一些问题  一、复习检查,巩固微课学习效果  ①出示几个简单的问题,回顾百分数的意义  ②展示学生带来的百分数,说出这些百分数的意义,读写这些百分数,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并适当纠正错误之处  二、翻转知识点  1、活动:学生提出对百分数的一些疑惑,百分数与之前分数的一些不同之处学生们通过老师引导以及自己的观察,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  ①、为什么不约分?为什么分子可以是小数?  ②、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100么?  ③、百分数有单位么,可以写50%千米么  ④、百分数有什么作用,能给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⑤、百分数时分母为100的分数么,他们是一样的么?  通过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适当总结  2、完成表格,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通过判断题,和说一说百分数的含义,理解百分数,区分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2、用百分数表示词语,联系生活  3、用百分数总结课堂回顾课堂,理解百分数明白各种情绪之和为100%说课稿 篇2  我说的课题是整式的加减,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浙教板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整式的加减第2课时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浙教板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整式的加减第2课时,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同类项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有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运用,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 学生情况分析: (正确说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七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

      因此,我们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满好奇地学,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在评价中逐步形成数学价值观  本课要注意发挥本节内容承前起后的作用,在小学和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用字母代替数,列代数式表示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对整式的加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学习本课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时特别要处理好本课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二、教学目标:  (正确阐述通过教学,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理性精神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发展,并说明其依据)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手段  1. 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 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提出问题,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五、设计理念  1.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2.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教学程序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展开探究活 动  交流探究成 果  继续深层探 究  启发探究欲 望  教学 程序 ------- ------- -------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提炼升华  主动入境  学生 活动 ------ ------- -------  导入提示  导评反馈  拓展延伸  导入情境  教师 ------- ------- ------- 活动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风筝》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这篇鲁迅文章。

      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  三、 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