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语文岂能一张脸——王春燕老师《猴王出世》课例剖析与思考.doc
6页中国语文岂能一张脸——王春燕老师《猴王出世》课例剖析与思考(此文刊登于《人民教育》20089第2期,发表时有删节)张祖庆在一次全国语文教学观摩会上,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以独特的设计和精彩的演绎,引起 了人家的瞩目和争鸣活动结束后,此课在网络上备受关注不少听课的老师认为,此课一扫观縻现场的 沉闷空气,让人眼前一亮;也有一•些评委和网友认为,此课将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來教,背离了本次观 摩的规则总之,争议之声不绝于耳争鸣,从來不是一件坏爭,借此,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思索一些问题一、《猴王出世》的创新价值在我看來,在“得意忘言”阅读教学模式继续流行的今天,《猴王出世》这一力图既“得意” 乂 “得 言”的可贵探索,无疑是本届观摩会的一抹亮色当时在听课现场,看着王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演绎的粘彩课堂,我和不少听课者一样,心头一•阵惊喜! 多少年了,我们一直在呼唤''课文内容理解与言语形式揣摩高度融合”的阅读课然而,多少年來,我们 的大部分阅读课,一直在走内容分析的老路教师所捉的问题,大部分都在围绕看内容做文章教师所采 取的教学策略,走的人多是“内容一意义”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如是何承载或 表达"意义”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
正如小语专家柯孔标老师所言“语文教学,如果放弃了语 言学习,无异于慢性自杀!”是的,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王荣生教授在《“新课标”与 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指出:“运用语言的过程包含两个层次:语言意义的层次和语言形式的层次我们 运用语言形式形成语言意义°语言意义是运用语言目的的所在语言形式则是形成意义的手段语文课 上,如果没有了研究如何表达,而仅仅局限于意义的获得,那么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因为很多阅读行 为,都可以在文木中获得意义读历史故事,可以获得懣义;看《中国国家地理》,可以获得懣义;上科 学课,也可以获得意义如果仅仅将意义获得作为语文课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的课便钻进了内容理解 的死胡同长此以往,必将模糊了语文的面影,耗费了宝贵的时光这也许是长期以來,我们的语文高耗 而低效的重要原因而今天,在这样全国性的观摩课上,王春燕老师将此课的着力点放在“言语形式探究与课文内容理解 和谐统一”上教者带领孩子们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感受经典•名若的语言魅力可以说,这是一次认识 上的可喜飞跃,又是一种课堂范式的大胆探索,更是一份值得好好总结的实践智憩细读课堂用语,不难看出王老师的苦心孤诣。
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 呢?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 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同学们,读了《猴王出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 可爱;他更像一个人,敢作敢为;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 大,神异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真的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在这篇经典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 为一一“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王老师时时处处不忘引领孩子们"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语言学家王尧语),通过朗读,通过想象, 通过批注,反复玩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一一理解意义,更重视引领学生“知其所以然”一一 体会意义是如何表达的课堂上,师生快乐地徜徉于古典白话文的殿堂,孩子们在学故事,更是在饮一杯 语言的琼浆。
有听课教师质疑,像《西游记》这样的古白话文,和现在的语言表达习惯已经有了很人的区别,教师 有无必耍花大力气去"死扣”语言?其实,这恰恰是不少教师认识不到位之处汉字是一种编码,承载了最大量的信息比如说“理”字, 《说文》曰:“理,治玉也所谓治玉,也就是雕刻玉就是把开采出來的玉琢磨成一个艺术品的过程, 在古人眼中,所冇物质中最致密的就是玉玉看起來很冰清很细腻就是因为它的纹理非常细润的缘故所 以,治玉更要加倍地小心,顺着这个理去琢濟去雕刻,就可以弄岀我们喜欢的艺术品,耍是逆看这个理, 玉就会被损坏引川为道理、规律,无论为人还是做事,这样做就行得通,否则就步入坦途宇宙E船为 什么能上天,不就是弄清了相对论这个理吗?中医的理,就是阴阳四时《索问》里说:“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Z终始也,死生Z木也,逆Z则灾害生,从Z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其实从事任何行业,都是寻 找道中国的汉字承载了绘为深邃的智慧,一个字学通了就可以懂一种理,所以,用这样的理念去教汉字, 教词语,我们便接通了传统文化的源泉,无形中,语文教师便也在向学生传递对古典文化以及语言文字的 热爱《诗经》和唐诗宋词里的语言,离孩子们的生活更遥远了,我们还要不要引导孩子们细细品味呢?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C既然如此,作为中国四大名著Z—,且孩子们最为喜闻乐见的《西游记》,引导孩子 们关注品味其语言,让孩子们感悟经典的魅力,进而激发阅读经典的热忱,这怎么会“没冇必要呢”?什 么叫传统?什么叫传统文化?如何引导孩子感受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想到的是语言。
作为语文 学科,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语言世上还有比语言更重耍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吗?没有了细读教学实录,我们不难发现,王老师不是一股脑儿将自己对文木的解读告诉孩子们,而是引导孩子 们自己去破译语言的密码,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木的精深隐秘处,认真爬梳,细细玩索,穿行在串串闪光的 语言珍珠里,发现着文本的“妙秘”(潘新和语)在我看來,此课绘让人激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高年级孩子渗透了重耍的学习策略一“文 本细读”文木细读,其实不仅仅是教师的备课姿态,同样是孩子们的阅读姿态君不见,我们的语文课 上,教师总是在提问和等待学生冋答中度过宝贵的四十分钟时光,课文内容分析完了,教师的使命便宣告 结束而真正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策略的传授,却被教师忘个精光对于文木,尤其是经典的文木, 细读,是一种姿态;细读,更是-•种策略只冇细细地读,才会读到独特Z处我相信,在现场听过课的 老师,一定会为王春燕老师发现的文本中藏着人量猴子言语的独特Z处(如“我进去!我进去!)所叫好! 这一语言现象的发现,是王老师建立在文木细读的基础之上的课堂上,教师让孩子们去寻找这i独特的 语言现象,并引导孩子们去思考、玩索,这不是最好的细读示范和策略传授吗?当下的很多阅读课,文木 细读严重缺位。
很多老师对如何通过适当的学习•惰呆的创设,让孩子们静心与文木对话,缺少思考,缺少 策略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否高效,首先建立在学生与文本 対话的慕础上,设若学生还没有真正开始与文本对话,课堂对话的质量只能是肤浅的、低效的,乃至无聊 的反观《猴王出世》,教师正是通过《猴王出世》这个文本,渗透文木细读的策略我认为,阅读课上, 策略永远比内容木身更重要概而言之,王老师紧扌II文本特点,带领孩子们徜徉语言间,发现语言的密码,感受语言的美丽,让孩 子们''在语言文字中走个來回”这是《猴王出世》一课放大的创意价值所在!二、在创新和缺憾之间听课之初,我和不少听课老师的眼睛,被《猴王出世》轿彩的设计和出色演绎所包裹,來不及细细地 反思这节课的“缺憾”所在其实,所冇的课,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冇缺憾的不完美,才是真实的课!正如季羨林先生说的"不完美就是人生” 一样细细研究这一课的实录,我认为《猴王出世》的缺憾,集 中在这几个方面:1•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猴王出世》这个文本,在人教版教材中是屈于“略读课文”王春燕老师所呈现的课堂,被一些老师 解读成“精读课文”的教法。
那么,这节课,是否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略读课文精读化”?我们还是回 到课的木身中来细读此课,设计者在教学预案中的阐述,再对照课堂演绎,似乎不能完全将此课定位为 “略读课文耕读化”请看王春燕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表述: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作为略读课丈的近代白话丈小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丈前的“阅读提示”, 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同时,她在教学目标的阐述中,也提到:“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从文木的解读、设计定位以及教学目标來审视,我认为教者还是冇消醒的认识的首先,她关注到了 这是篇略读课文由于课文是一篇冇一定难度的古白话文,所以在处理的时候,教者关注了 “在阅读方法 方而,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这样的淸醒认识,决定了她的教 学演绎所以,将此课上成了 "介于略读课文和粘读课文”之间的一种样态,这种课的样态,不妨川这样 的语言來表述"整体框架,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框架;但是在推进过程的个别细节上,又具冇務读课文的某 些特质”。
我认为,这是王老师基于略读课文教学要求和《猴王出世》这一冇一定难度的文木的策略上的 选择细看整个教学过程,不难发现,教者让孩子们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孩子们圈圈画画,揣陳重点 乂鉴于木篇课文篇幅较长,教者只选了两个''点”与学生一起深入研究教师试图用''以点带面”的策略, 将讲部分糟华,将更多发现的权利和空间,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课内习得方法”,“课外迁移运用”(翟峦语)当然,在呈现样式上,如果教师更放手一些,那么就不会被人诟病为“略读课文精读化” 了2. 朗读指导技术化倾向细看实录,确实发现教师在朗读指导上有技术化倾向师:很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请你再试试.(生再读)师:有进步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来?(指名读)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 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生:好!(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这一片段,我们看得岀王老师努力淡化技术指导,但还是有比较浓重的技术倾向正如小语界前辈钱 止权老师指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如同登山,一步一眇,才能登临险峰观赏 到奇丽的景色。
孤立地指导冇感悄朗读,或者蜡蜓点水式感知课文,游离课文语言文字,游离课文形象, 学生少冇真情实感,用一种矫情虚情來朗读,是冇悖指导朗读的规律和目的的应当说,当下的很多阅 读课,感情朗读指导都存在“孤立指导、矫情朗读”的倾向3. 教师牵引过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够这节课,从整体看来,确实存在教师牵引比较严重的现象在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布置孩子 们去研究语言但是我们看到,在组织交流的时候,教师來不及等孩子们充分汇报,就急于将学生的思路 牵引到自己预设的两个点上來,进而按着自己教学设计,层层推演导致课堂的开放性不够,控制得过于 严密我想,如果能花个三五分钟,让孩子们先放开來谈,谈得稍微充分一下,然后聚焦到教师预设的点 上來那么,"缺憾”也许就不会这样显眼了!这也警示我们,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孩子们留下适度的 空间,尤其是自得自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经历发现的过程,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上述三方面的“缺憾”,应当说,不是王春燕老师这节课所独冇的,本次观爍教学的人部分课,都或 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么,如何综合地认识教师的创新和课堂表现的“缺憾” ?我们对两者应抱怎样的态度呢?我认为,《猴王出壯》是一•节具有探索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