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学复习第二版.doc
21页优质文本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 〔识记〕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在学校情境下,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根本心理规律的学科这一定义包含四层意思:第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第二,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当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第三,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根本心理规律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心理学不同与教育学,它不研究教育过程本身,而是着重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习与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第四,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根本规律,而不仅仅是对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 〔识记〕1、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2、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开展P6——9一、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开展 〔理解与应用〕〔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我国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等人提出许多闪耀教学心理学思想的教学原那么和方法。
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的?学记?如“不凌节而施〞、“相观而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教学我不是给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许多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思想及教学原那么如便利性原那么、彻底性原那么、简明性原那么、迅捷性原那么,主张教育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等4、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在?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孩子?中尝试建立心理学化教学思想体系提出直观是一切知识的出发点,教学的根底5、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四阶段理论阶段1:明了——与注意相联系,明确讲授新知识;阶段2:联想——与心理的期待相联系,新知识与学生的旧知识相联系;阶段3:系统——与心理探究相联系,把学过的识进行概括和总结;阶段4:方法——与心理的行动相联系,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6、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最早尝试在教育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知识1868年发表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在俄国教育心理学史上有重大意义1877年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但它没有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不能认为教育心理学就独立了.7、19世纪末,欧洲一些教育家试图用实验、统计、比拟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和儿童开展问题,产生了实验教育学派实验教育学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针对儿童心理开展的过程和特征,使教材、教法心理化,教育、教学活动个性化研究学习与疲劳等问题,使学习经济化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和?实验教学论?两本著作,几乎囊括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全部内容8、1905年法国教育心理学家比纳、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测量儿童的智力开展水平依此为依据,在教学中用以编班、编制课程、革教学方法等实验教育学的研究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方法和理论根底9、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874-1949〕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受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实验研究,积累大量学习材料,总结动物及人的学习规律的根底上,开展建立了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开展成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纲要?包括三个局部:第一卷讨论人的本性;第二卷讲述学习心理;第三卷介绍个别差异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出版后,美国30多年间都师承了桑代克的体系教育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二〕开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四)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原那么与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那么 〔理解与应用〕〔一〕心理学研究的原那么客观性原那么:1.客观性原那么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原那么,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②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2.开展性原那么:人的心理的开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研究者应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开展的过程,在开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开展.在开展中研究心理活动时,不仅要求说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求说明那些刚刚产生、处于形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后者对研究学生的个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新的心理品质的出现展示了进一步开展的前景,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特点.3.系统性原那么:必须研究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去研究.4.教育性原那么: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开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那么,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由于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开展阶段,认识能力较差,而且善于模仿,研究者更要注意这个问题.所以以人为对象进行心理研究时,在选择方法和程序时不能只考虑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利,还要考虑所用的方法对被试的身心是否产生不良的影响.二、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P18 〔理解与应用〕1.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通常使用于自然条件下的情境,收集关于特定情境或者教学现象的细节性信息。
描述性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行动研究2.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的主题是验证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3.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就是对变量的主动、深思熟虑的处理,目的是观察其他变量的变化实验研究包括: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个案实验法 第二章 人的心理开展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一、人的心理实质 P22 〔理解〕〔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 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和内容〔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四〕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1.主观性〔1〕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2〕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个体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2.能动性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第二节 心理开展的过程1. 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P29 〔识记〕(1) 注意的广度 内涵: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2) 注意的稳定性 内涵:一个人在同一对象上〔狭义〕或同一活动上〔广义〕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丰富与单调,活动与静止/注意者的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水平.(3)注意的分配 内涵: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条件:第一,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生疏的,其余需要非常熟练。
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4) 注意的转移 内涵: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上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影响因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自控能力;年龄差异2.感知觉的特性P33 〔理解〕㈠感觉的规律(1)感觉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一般而言,弱刺激可以提高人的感受性,强刺激可以降低人的感受性〔2〕感觉比照:不同的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补偿作用:某种感觉缺失以后,会促使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4〕联觉效应: 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外一种感觉的现象 (二)知觉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只能选择客观事物中的一定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2〕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客观事物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3〕知觉的理解性:它是指用词标志和解释知觉对象,使其具有一定意义的过程过去的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在知觉过程中,思维和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4〕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现象。
3.记忆的分类P36 〔识记/理解〕〔1〕根据记忆的内容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2〕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如偏好测验、语感 外显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参与的条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如再认与回忆(3)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方式陈述性记忆: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即关于“是什么〞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或者如何掌握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屡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即关于“如何做〞的记忆4) 根据信息保持的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性质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备用性质保持时间极短〔0.25-2秒〕短〔1分钟以内〕长〔1分钟以上〕保 持 量较大9个工程有限〔7±2个组块〕几乎无限编码性质物理性质听觉编码为主语义编码为主4. 遗忘规律及原因P37 〔识记〕〔1〕遗忘的内涵:它是指信息不能提取或错误提取〔2〕遗忘规律 实验研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即先快后慢、先多后少3) 遗忘的原因 〔理解〕①衰退理论: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及时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造成的。
②干扰理论:新旧信息之间相互干扰而导致的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③提取失败理论: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④压抑说 (动机性遗忘理论):佛洛依德提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而引起 的,压抑被解除,记忆就会恢复5. 应用记忆规律促进有效学习的方法P38 (应用)〔1〕深度加工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如举例,类比等〔2〕有效运用记忆术 主要是借助联想的方式,如富士山的高度,学习策略中讲〔3〕构建知识网络〔反射的知识网络〕〔4〕适当过度学习:多学50%〔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阅读与重现相结合6.思维的分类P39 (识记)〔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来划分①动作思维:实际操作 ②形象思维:事物形象 ③抽象思维:概念〔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划分①聚合式思维: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解决方案②发散式思维:一题多解,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3〕 根据思维中的独创性程度来划分常规思维: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曾经使用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创造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维。
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40 (理解)〔1〕问题情景因素:是指问题的知觉环境,知觉环境越简单,事物之间的关系越明显,解决问题就越容易〔2〕认知因素的影响:①认知结构的影响②迁移的作用③思维定势的影响④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⑤功能的固着和变通⑥原型启发〔3〕情绪和人格:①个体的动机和情绪②已有知识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