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与评价答案八上语文[1].docx
35页资源与评价答案八上语文[1] 一 七律 长征 一、 1.万水千山 铁索 wēi yí mín 2.(1)等闲:平常; (2)磅礴:气概宏伟的样子;(3)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的滚动;(4)开颜:欢悦 3.(1)五岭逶迤腾细浪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宣扬队 播种机 5.血战湘江 突破乌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二、 (一) 6.首联开宗明义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英勇坚韧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只等闲”表现了红军亵渎困难的革命精神,也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镇定自若,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7.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的起伏,而气概宏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腾”字突出五岭的奔腾气概,“磅礴”形容其雄伟高大。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反衬红军亵渎困难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 8.“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9.“三军”指“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 二、四方面军广阔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成功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11.C (二) 12.jīng huán lǎn chán biē 13.水调歌头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游泳》 14.《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抒发了对祖国“旧貌变新颜”的沧桑巨变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豪情 15.要求简要写出人物的事迹 三、习文练笔 二 《长征组歌》两首 一、 1.(1)天网恢恢 天马行空 (2)水涨船高 水泄不通 (3)如日中天 如火如荼 (4)同舟共济 风烛残年 2.A 3.B 4.B 5.A 6.A 7.①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②官兵一样同甘苦,革命志向高于天。
8.①草毯泥毡扎营盘 ②横断山 敌重兵 ③风雨侵衣骨更硬 二、 (一) 9.“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红军战士依靠坚韧的意志、乐观的精神、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以及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 10.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护;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11.歌词的中心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12.有:“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主要是从气候寒冷、缺衣少粮这两方面来写的 13.因为红军“官兵一样同甘苦,革命志向高于天” 14.运用了拟人、比方的修辞手法;既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挚爱之情,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5.不能从诗题“过雪山草地”看,“雪山”在前,“草地”在后;从红军长征的行动看,也是先过雪山,后过草地另外,假如颠倒了,也不能押韵说到一点即可) (二)16.ān lán hān â duî zhǔ 17.C 18.D 三、19. 三 老山界 一、 1.B 2.A.崖 B.肌 C.身 D.冽 3.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哽咽,像波涛在澎湃。
4.D 5.C 二、 (一) 6.表达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火把排成很多‘之’字形,始终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7.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当心、很艰难的意思 8.曲折 陡峭 9.“之”字拐的路上 仰视 俯视 10.C 11.走路难: “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睡觉难: “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 “横着心躺下去” „„ 吃饭难: “肚子很饿,力气不够”、“鼓着志气前进”„„ 境况难:“伤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须要由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敌人追击„„ 12. 表现红军战士坚韧不屈,艰苦乐观 ,昂扬奋勉 ,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 13.常阴暗、不定什么时候突然来一阵雨、有许多条不知何来何去的小河 14.交代环境,表现红军战士不怕艰难的精神 15.傍晚到了一条河沟边,有些矮树,大家尽量把棚子搭好一些,煮了麦面疙瘩吃,肚子美美地享受了一顿饱餐。
夜里没下雨,还见到了几颗疏星,算是过草地的良宵美景 16.B 17.提示:可围绕“化哀思为力气”来写 18.相同点是:采纳了第一人称、顺叙,主要表现众多红军战士而不是某一个人物,有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等 三、 四 草 一、 1.A.qín B.yùn C.suàn D.jiã 2.犹 惧 详 翠 清 3.B 4.阿姨刚才我拿十元钱买了单价四元六角的一支钢笔,没等您找钱我就走了,请您费心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感谢您,给您添麻烦了 5.王愿坚 短篇小说 红军长征过草地 二、 (一) 6.周副主席具体了解有毒野菜的状况 7.让部队驾驭野菜的有关状况,以避开再次发生食用有毒野菜的事务 8.①要医生立刻去救治中毒的战士们;②要担架抬上杨光赶到总部去报告,并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 9.周副主席又举起了那棵野菜看了看,渐渐地把它放进嘴里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慢慢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残渣 10.周副主席平易近人、关切战士、考虑事情全面周到。
11.(1)祸兮,福之所倚(2)长大了,对事物的相识水平就会提高(3)吃苦不肯定是坏事(4)吃苦能培育人的坚毅意志 (二) 12.雹 霉 lìn xī 13.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 14.B 15.B 16.“刮”字写出了卢进勇对稀糊的珍惜,“尽然”是意想不到的意思,表达了卢进勇当时的惊喜心情 17表达了卢进勇对战友境况的怜悯、关怀而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三、 五 《长征》节选 一、1.mî nìng yâ gōu bâi máo 2.A(句号应在下引号前) 3.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 特写:影视艺术的一种手法,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特殊放大(多为人的面部表情) 沉吟:(遇到困难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纵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先遣:行动前先派出去担当联络、侦察等任务的(人员或组织) 4.E.毅然 C.猝然 A.依旧 B.愕然 D.惨然 5.例:才智的海洋 文明的桥梁 进步的阶梯 二、 (一) 6.A 7.B 8.周团长赴水塘自尽,是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事业。
所以从大局来看是值得的 9.B 10.A处表示停顿,B处表示省略 11.例:他在灰色的时代里树立了光辉的形象,无私无畏,视死如归,感人肺腑,荡人心魄向害怕横眉,向苟且挑战,那匍匐赴死的一幕,恒久沉淀在我们的心底,叩击着我们的心弦生的宏大,死的光荣沼泽丛生的草地里,艰难困苦的年头中,是他们——中华史上亘古不变的英雄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中华大地上最壮丽的诗篇 (二) 12.颠连:山峰连绵起伏 莫道:不要说 欲晓:快要天亮 13 .“风景这边独好”表面是赞美会昌山风景漂亮,实际是对红色依据地的赞美,与对国统区形成对比 14.从近处向远处把连绵无际的逶迤山峰和目光之外的遥远的东海呈现在读者眼前,使画面无限拓展既印证上阕的“风景这边独好”,也示意中国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15.《清平乐 会昌》一词通过登临会昌山的所见所想,表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溢信念和希望,但也流露出一种愁闷之情,然而作者坚信革命虽然曲折艰难,但必定胜利,词句中充盈着乐观的激情 三、 第一单元检测 一、1.C 2.D 3.A 4.参考答案:①定 战 破 斗 据 取 擒 出 ②爬 过 渡 冒 忍 5.B 6.C 7.高山的宏伟,土石积淀中的漫长与缄默;景色的秀美,万物生长中的艰辛与蓬勃。
8.①雪皑皑 高原寒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③寒气逼人,刺入肌骨④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 (一) 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0.腾细浪;走泥丸 11.不怕 12.叙事诗 七言律诗 13.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二) 14.不行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又是”表现了声音的“不行捉摸”,反映了一种特有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的主观感受,改为“还有”,意味着确有几种声音,与“不行捉摸”就冲突了 15.①与③调一个位置不好四个“像”其实可分为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较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行捉摸”的感受假如①与③对调,就不能表现听觉上的冲突感受 16.课文从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角度描写景色 起衬托中心的作用 17.表达了红军战士乐观,无畏的胸怀和思想境界 (三) 18.jiǎn liàng qiàng lǚ 19.环境 衬托出行军的艰难,行军战士的英勇坚韧 20.战士们的心情很沉重,因为他们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
21.赞颂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急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他是将军和战士们心中不朽的丰碑 三、22.周瑜 徐庶 23.吴用 宋江 戴宗 李逵 四、六 枣核 一、 1. qiāo qiā yān xiān pī dàn píng jí qián hã 2.蹊跷:惊奇 殷切:深厚而急迫 故弄玄虚:有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风烛残年:比方老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嫣红:艳丽的红色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泛舟:坐船游玩泛,漂移 3.萧乾 萧秉乾 枣核 4.①“能否”去掉②改成“大多数的青少年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