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初三化学典型实验总结与10大易错点举例分析.docx
11页2022年初三化学典型实验总结与10大易错点举例分析 化学试验在初中化学学问中比重比较大,也是难以搞定的一个学问点,初三化学的鹅典型试验有哪些?我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化学典型试验总结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操作步骤: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止水夹加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马上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视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视察试验现象及水面的改变状况 2.试验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试验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留意事项:①红磷要取足量或过量;②试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③止水夹夹紧;④点燃红磷后马上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⑤要冷却完全 二、高锰酸钾制氧 1.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2.试验现象:有大量气体进入集气瓶中 3.试验结论:利用高锰酸钾可以制氧 4.留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裂开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匀称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匀称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起先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试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 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三、电解水 1.操作步骤:在一个盛有水的水槽中倒立两支盛满水的试管,接通 直流电源,视察电极上和试管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切断装置的电源,在水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把试管取出,直立后松开拇指,马上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进行视察 2.试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了气泡,通电一段时间以后,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大约为1:2伸入正极试管里的带火星木条燃烧,负极试管里的气体/燃烧并出现淡蓝色火焰 3.试验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4.留意事项:①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加导电性②在试验进程刚起先时,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与1:2不符,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会溶解一小部分;氢气难溶,反应速率较慢,所以氢气较少 四、木炭还原氧化铜 1.操作步骤: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匀,当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用酒精灯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视察现象 2.试验现象:黑色粉末渐渐变为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3.试验结论:碳具有还原性 4.留意事项:①反应完后先将盛有石灰水的试管移走,防止液体倒吸进入试管,使热的试管炸裂。
②试验完毕不能马上将试管内的物质倒出视察,防止高温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重新氧化成氧化铜 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1.操作步骤: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在玻璃管里放入氧化铜,先通CO,后加热,反应完毕先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却后停止通入CO 2.试验现象: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末端导管处产生蓝色火焰 3.试验结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4.留意事项:试验前要对一氧化碳进行验纯 六、铁的冶炼 1.操作步骤: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在玻璃管里放入氧化铁,先通CO,后加热,反应完毕先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却后停止通入CO 2.试验现象:玻璃管里的粉末由红棕色渐渐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试验结论:炼铁的原理就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 4.留意事项:反应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停止通气 七、铁制品锈蚀条件 1.操作步骤: (1)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和水接触 (2)在其次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以赶走水中溶解的空气)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3)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根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每天视察铁钉生锈的状况,并仔细做好记录 2.试验现象:Ⅰ中铁钉生锈,Ⅱ中铁钉不生锈,Ⅲ中铁钉不生锈 3.试验结论:铁生锈的过程事实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4.留意事项:①要用蒸馏水;②要用干净无锈的铁钉 中考化学10大易错点举例分析 中考化学易错点一:走进化学试验 易错点: 滴管的运用、液体的倾倒、酒精灯的运用、药品的取用与加热,同学们在操作时往往顾及不全,导致操作时失误较多 【例1】小明同学用调整好的托盘天平称量10.5g氯化钠固体,在称量过程中,发觉指针略微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偏斜,为了使天平平衡,此时他应当 ( ) A.削减药品 B.添加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整天平平衡螺母 【解析】天平、量筒的运用及误差分析是学生的易错题对天平有两个主要操作,一是称量末知质量的药品,一般是调整平衡后,通过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调整天平平衡;二是称量固定质量的药品,一般是天平调整平衡后,在天平右盘加上所需的砝码,将游码移动到固定位置后,通过加减药品来调整天平的平衡。
本题是要称量10.5g氯化钠固体,是称量固定质量的药品,添加砝码和移动游码所称的质量就不是10.5g了,所以B、D是错误的;平衡螺母的调整是在称量前调整的,称量过程中不能移动,故D错 中考化学易错点二:质量守恒定律 易错点: 在对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时,常出现以下错误: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参与反应的”意义理解不透,常把反应物当成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反应,有些同学却用来说明一些物理改变;对可燃物燃烧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说明时,认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肯定要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参与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点 【例2】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质量肯定和反应前煤的质量相等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 C.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后,质量等于200g,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10水 答案:B 中考化学易错点三:原子的结构 易错点: 原子结构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原子是由原子核、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原子中存在如下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并不是全部的原子都有中子 【例3】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构成原子核必不行少的粒子是质子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核电荷数肯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 D.任何原子中的质子数都等于中子数 易错透视:对学问把握不准,不能确定原子的构成而错选A;没有想到有的氢原子没有中子而漏选B;原子、离子学问相混淆,认为核外电子数得失了,没有看清该题是关于原子的结构而错选C;认为原子中质子数肯定等于中子数等于而漏选D. 解析:原子核中不肯定含有中子,如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就没有中子,只有质子,即构成原子核必不行少的粒子是质子,故A正确,B错误;在同一原子中,核电荷数肯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但不肯定等于中子数,故C正确,D不正确 中考化学易错点四:元素 易错点: 元素概念的理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确定,不同种元素核电荷数不同,核内质子数也不同。
【例4】下列关于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同种原子的统称叫元素 B.同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质量完全相同 C.元素的种类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不同种元素的根本区分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解析】错因会诊错选A是因为对同种元素与同类元素不能区分;对元素概念的涵义不明确而错选B;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没有想到核外电子不稳定,在化学改变中是可变的而错选C. 中考化学易错点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易错点: 在“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为红色的反应中,许多同学不明白其中的反应过程,误认为是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例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B.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肯定是CO2气体 C.充溢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好玻璃片后应正放在桌面上 D.干冰就是二氧化碳 【解析】错因会诊错选A是因为只从现象,而没有考虑到石蕊变色的本质;因二氧化碳气体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认为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肯定是二氧化碳而错选B;错选D是因为只想到二冰就是二氧化碳。
A错的缘由是: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B错的缘由是:认为只有二氧化碳气体能灭火;D只有固体二氧化碳才能叫干冰,液态或气态的二氧化碳都不能叫干冰,所以只能说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C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符合题意 中考化学易错点六:二氧化碳制取的探讨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始终是考查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中易对二氧化碳的制法产生一些错误的相识,现对同学们在学习中产生的误区进行剖析 试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 试验室制备气体应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气体贮存三个方面考虑 1.制取气体的原理: 试验室制取气体选择药品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则;①科学性,必需能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所需气体②反应条件不能太苛刻,反应速度要适中,便于试验室操作,且也比较简单收集③价格要便宜 2.制取气体的装置: 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所需的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如:(1)药品状态为固-固,且反应须要加热的,可选择试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方法制取2)药品状态为固-液,且反应在常温下进行的,可选择试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方法制取。
中考化学易错点七:化学式与化合价 易错点:化合价 化合价是物质构成化学的重点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许多学生在标写化合价、依据化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