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课件.ppt
36页第五章第五章 道家和中国文学的超越精神道家和中国文学的超越精神 —— ——逍遥与风流逍遥与风流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阅读阅读•《简明中国文学史》《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七章第七章“魏晋文学魏晋文学”、、•第八章第八章“南北朝与隋代文学南北朝与隋代文学”• •思考题思考题• 1、简论中国文学超越精神的本原、简论中国文学超越精神的本原• 2、简论理解感同自然、简论理解感同自然• 3、简论任情纵性、简论任情纵性• 4、简论诗意地栖居、简论诗意地栖居 •5、试论中国文学的超越精神、试论中国文学的超越精神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 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文学超越精神的本原中国文学超越精神的本原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老子《老子·二十章》自述:二十章》自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而我独顽且鄙•《史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清)胡文英在《庄子略论》中从十个方面描述了庄(清)胡文英在《庄子略论》中从十个方面描述了庄子,我以为精辟处是:子,我以为精辟处是:“一,庄子人品、德性、学问、一,庄子人品、德性、学问、见识、另有一种出人头地处,另有一种折衷至当处。
见识、另有一种出人头地处,另有一种折衷至当处……五,庄子开口就说没要紧的话,人往往竟算作没要五,庄子开口就说没要紧的话,人往往竟算作没要紧看要知战国是什么样时势风俗,譬如治伤寒病一搬,紧看要知战国是什么样时势风俗,譬如治伤寒病一搬,热药下不得,补药下不得,大寒凉药下不得,先要将他热药下不得,补药下不得,大寒凉药下不得,先要将他一团邪气消归乌有,方可调理一团邪气消归乌有,方可调理……六,庄子眼极冷,六,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十,庄子最是深十,庄子最是深情人递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甚于三闾也人递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味其旨者,笑如苍蝇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味其旨者,笑如苍蝇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老子《老子·六十章》:六十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任继愈《老子新译》翻译为:任继愈《老子新译》翻译为:“用道这个原则来面临天用道这个原则来面临天下,就可以使鬼不起作用并不是鬼不起作用,而是它下,就可以使鬼不起作用并不是鬼不起作用,而是它起的作用不能害人并不是它起的作用(神)不能害人,起的作用不能害人并不是它起的作用(神)不能害人,而是由于圣人根本不害人,这样,人与鬼互不伤害,所而是由于圣人根本不害人,这样,人与鬼互不伤害,所以(人与鬼)都(互相)称赞圣人的德以(人与鬼)都(互相)称赞圣人的德•我的翻译:我的翻译:“用道(取代鬼神)来莅临天下,(原来的用道(取代鬼神)来莅临天下,(原来的人们祭祀的)鬼就不再有神威了;不但鬼不再有神威,人们祭祀的)鬼就不再有神威了;不但鬼不再有神威,就是(原来人们尊奉的)神也不再会伤害人了;不但神就是(原来人们尊奉的)神也不再会伤害人了;不但神不再会伤害人,就是(原来害人的)圣人也不会再伤害不再会伤害人,就是(原来害人的)圣人也不会再伤害人了道与人(两)互不相伤,(原来丧失的)德就会人了道与人(两)互不相伤,(原来丧失的)德就会同归于道与人了同归于道与人了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老子《老子·四十一章》: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第二节第二节 感通自然感通自然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1 1 通感自然的根据通感自然的根据• 《大宗师》:《大宗师》:“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 《齐物论》:《齐物论》:“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德充符》《德充符》•渺乎小哉!渺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謷乎大哉,•独成其天!独成其天!”• 《大宗师》《大宗师》• 今人一犯人之形,今人一犯人之形, 而曰:而曰:‘人耳人耳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必以为不祥之人。
人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2 2 自然的人性意义自然的人性意义•《齐物论》《齐物论》•啮缺问乎王倪曰: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都一样)乎?子知物之所同是(都一样)乎?”•曰:曰:“吾恶乎知之!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曰:“吾恶乎知之!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然则物无知邪?”•曰: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 《刻意》:《刻意》:““夫恬淡、寂寞、虚无、夫恬淡、寂寞、虚无、• 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当人脱离了喧嚣,置身在大自然中,就会从迷失的世界当人脱离了喧嚣,置身在大自然中,就会从迷失的世界里重新回归生命的本质人离开人会孤独,人在人中间里重新回归生命的本质人离开人会孤独,人在人中间也会孤独,孤独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灵状态但是人也会孤独,孤独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灵状态。
但是人在天地万物中间,会被无边无际的亲和力所包容,你感在天地万物中间,会被无边无际的亲和力所包容,你感到的不是孤独,而是精神的完全契合,是两个生命在相到的不是孤独,而是精神的完全契合,是两个生命在相会时的亲近和喜悦,是生命在通感中达到同一的物我消会时的亲近和喜悦,是生命在通感中达到同一的物我消融的境界融的境界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3人在自然中实现自身的超越人在自然中实现自身的超越• 《刻意》:《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于天,下蟠于地•《知北游》:《知北游》:“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知北游》:“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物亦不能伤也唯无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刘勰说:刘勰说:“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文心雕龙心雕龙·物色》)物色》)•萧子显说:萧子显说:“若乃登高极目,临水送归,风动春潮,月若乃登高极目,临水送归,风动春潮,月明秋夜,早燕初莺,开花落叶,由来斯应,每不能己也明秋夜,早燕初莺,开花落叶,由来斯应,每不能己也《南齐书(《南齐书·文学传论文学传论·自序》)自序》)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见《简明中国文学史》第(见《简明中国文学史》第102页)页)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对于基督徒来说,没有上帝是人的被放逐,是人对于基督徒来说,没有上帝是人的被放逐,是人的漂泊无依;对于道家或有道家情怀的人来说,的漂泊无依;对于道家或有道家情怀的人来说,没有自然,就是人的荒凉和孤寂。
没有自然,就是人的荒凉和孤寂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4 感通自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感通自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山水诗山水诗 •中国的山水诗不是对自然美的描绘,而是对自然中国的山水诗不是对自然美的描绘,而是对自然内在精神的向往这种向往的永恒主题是:自然内在精神的向往这种向往的永恒主题是:自然伟大,人生渺小伟大,人生渺小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第三节第三节 任情纵性任情纵性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庄子在《盗跖》篇中借用盗跖的口痛骂孔子:孔子要见盗跖,“盗跖闻之大怒”说:“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返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餔之膳!”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庄子说: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 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合。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虽笑不合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合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真,不拘于俗《渔父》)(《渔父》)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鸟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 阮籍《大人先生传》:当官的人是“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引自《晋书》列传第十九)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
抱琴行吟,弋钩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其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此甚不可二也 “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怨,不止于此也!”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任诞》之四十七::任诞》之四十七::“王子猷居山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阴,逢雪夜,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答曰: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任诞》之七:任诞》之七:“阮籍嫂尝还家,籍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籍曰:见与别籍曰:‘礼岂为我悲设邪!礼岂为我悲设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任诞》之八:任诞》之八:“阮公邻家妇,有美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与王安风,常从妇饮酒阮醉,色,当垆沽酒阮与王安风,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任诞》之三说:任诞》之三说:“刘伶病酒,渴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任诞》之六说:任诞》之六说:“刘伶恒纵酒放达,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陶渊明《饮酒》第二十首:陶渊明《饮酒》第二十首:“终日驰车走,不见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君当恕醉人”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热病,乃出中庭自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热病,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识于世是获识于世《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惑溺》)惑溺》)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人生活在群体中,很多人走进你的生活,有的是偶然的人生活在群体中,很多人走进你的生活,有的是偶然的相遇,有的是必须的结识大多数人都是匆匆地走进,相遇,有的是必须的结识大多数人都是匆匆地走进,又匆匆地离去,在你还没有看清的时候就已经消散。
他又匆匆地离去,在你还没有看清的时候就已经消散他们走进你的生活,却没有走进你的生命,只在记忆中留们走进你的生活,却没有走进你的生命,只在记忆中留下了微渺的似曾相识但是总有一些人,或给了你生命;下了微渺的似曾相识但是总有一些人,或给了你生命;或掀动了你的灵魂;或支撑了你的心灵不论你在哪里,或掀动了你的灵魂;或支撑了你的心灵不论你在哪里,不论他(她)在那里,也不论他们是否还存在,你都无不论他(她)在那里,也不论他们是否还存在,你都无法把他们从你的生命中剥离,因为他们曾经在你的情感法把他们从你的生命中剥离,因为他们曾经在你的情感世界中停留或永驻财富、地位、得失、荣辱的价值只世界中停留或永驻财富、地位、得失、荣辱的价值只在他人面前才能显现,一旦面对自己,面对将临的死亡,在他人面前才能显现,一旦面对自己,面对将临的死亡,它们早已被忘却,只有情感和造就情感的人让你欢乐或它们早已被忘却,只有情感和造就情感的人让你欢乐或伤痛,挥之不去,留恋不已因为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伤痛,挥之不去,留恋不已因为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遭遇,是心灵之间最深挚的牵扯,是一切快乐和真切的遭遇,是心灵之间最深挚的牵扯,是一切快乐和痛苦的根源。
痛苦的根源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陆游《钗头凤》: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 第四节第四节 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人是一个肉体性的存在,也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人是一个肉体性的存在,也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人的肉体性人的肉体性牢牢地将人束缚牢牢地将人束缚在大地上,无可选择在大地上,无可选择生,也无可生,也无可选择死,被动地重复选择死,被动地重复着一段生命历程着一段生命历程现实的现实的生活、环境,自身的意志生活、环境,自身的意志、性情在永远也、性情在永远也不会不会满足的欲望中总是缺憾和悲哀满足的欲望中总是缺憾和悲哀但是,人的但是,人的精神性却要挣脱大地的束缚,精神性却要挣脱大地的束缚,用神圣的向往,发用神圣的向往,发现和塑造出一个完美的世界。
现和塑造出一个完美的世界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陶渊明《饮酒》其五: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欲辨已忘言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当你在时空中消泯了功利得失的欲求之后;当你在时空中消泯了功利得失的欲求之后;• 当你拉开距离回头凝视的时候;生命中的当你拉开距离回头凝视的时候;生命中的• 一个片段,自然界中一个孤立的存在,都会一个片段,自然界中一个孤立的存在,都会• 在精神的向往中成为一个美的极至让你在在精神的向往中成为一个美的极至让你在• 痛苦中发现悲壮,在悲剧中看见崇高;在缺痛苦中发现悲壮,在悲剧中看见崇高;在缺• 憾中发现温馨,在杂乱中看见和谐;在短暂憾中发现温馨,在杂乱中看见和谐;在短暂• 中发现永恒;在世俗中看见神圣这就是诗中发现永恒;在世俗中看见神圣这就是诗•意地栖居意地栖居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 问:问:‘暂住何烦尔?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王啸咏良久,• 直指竹曰: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何可一日无此君!’”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任诞》)任诞》) 道家与中国文学超越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