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讲义.doc
79页社会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1 研究社会,他人和群体如何影响个体心理 与社会行为的 2 研究个体心理与社会行为是如何影响社会, 他人和群体的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1 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生 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如合作与竞争,吸引 与拒斥,助人与侵犯等 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 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 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即: B=f (P,E) 2 社会心理:社会原因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 介环节,如社会态度、权力动机等 社会原因 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 (三)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1 个体心理:个体与现实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的产物,如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 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等 2 群体心理:普遍存在于全体成员中的,反 映群体特点和特定社会关系的共同心态与 占优势的心理倾向如群体气氛、士气、 群体凝聚力等 3 两者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四)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 1 社会交互作用:人与社会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如大众社会心理 现象中的社会影响和相符行为(时髦、时 狂、流言) 。
2 人际交往:人与人直接的人际接触,以及 由此形成的人际关系,如社会促进、合作 与竞争、人际沟通等 3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亲密与疏远 的心理关系,如人际吸引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 重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入手研究人类 心理与行为2 重视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学二)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1 除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外,还重视从 社会与群体(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和社会 群体)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 重视采用社会学的社会问卷、社会调查等 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定义 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可以认为:“社 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互动条件下,社 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 科 ”或“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 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 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 一门学科 ” 三社会心理学的任务 (一)理论任务:揭示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完善社会 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二)实践任务: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理解、预见和控制人们 的社会行为,并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
四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 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 科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哲学的思辨阶段 (一)基本特征: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 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基本理论孕育于哲学 之中 (二)两种观点 1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 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德国的康德和法 国的卢梭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 的思想,指出只因有缺陷的社会才使人趋 向邪恶,故应当首先改变社会才能改变人2 亚里斯多德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主要由人的生物本能的力量所决定社会源于人的本性意大利 的马基雅维里和英国的霍布士发展了他的 观点,认为人生来就邪恶,故必须以法律 强制和引导人们以文明方式去行动 二经验的描述阶段 (一)基本特征:强调应根据经验来描述 和分析人们的社会行为 (二)两种角度 1 社会学角度:主要研究人们“面对面”的 相互作用,从而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调节的 过程,注重“模仿” , “暗示”等因素对人 的行为的影响 (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民族心理与 民族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以模仿来 解释人们的行为,并认为模仿是产生一切 社会现象的原因 “占人口 1%的发明者是 一切进步的源泉,其余 99%是带有服从心 理的模仿者 ” (3)罗斯的“社会优势“与“个人优势”罗斯认为,个体与社会和群体是相互 作用的,重视“风尚” , “习俗” , “舆论” , “谣 言”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社会优势:社会力量和多数人通过时尚、 舆论、谣言等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个人优势:非常人物,如发明者和领袖等 对社会和群体的影响以及改造社会的作用2 心理学角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以麦独 孤为代表,认为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都来源 于“本能” ,他们认为“先天或遗传的倾向 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三实验的分析阶段 (一)基本特征:运用实验的方法和数量 分析来研究个体与群体心理,分析产生的 原因,揭示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并在社会 生活中加以应用 (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 转向应用研究) (二)主要社会心理实验 1 特里普利特的“竞赛中的群体效应” 特里普利特通过实验发现,自行车运动员在“共骑”时的速度快于他们在“单 骑”时的速度,这是受他人影响所致。
2 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 奥尔波特的实验发现,合作群体中存 在的社会刺激(他人存在)会使个体工作在速 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这一增加在体力 与简单活动中比在复杂智力活动中表现得 更明显 四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1908 年,麦独孤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引论》 , 同年,罗斯发表了《社会心理学》 ,标志社 会心理学的产生 1924 年,奥尔波特发表了《社会心理学》 , 被看成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五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937 年,两位墨菲发表了《实验社会 心理学》 ,大大推动社会心理学向更科学化 的方向进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 一实验法 二非实验法 (一)参与观察(二)档案研究 (三)问卷研究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与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 (一)刺激--反应理论 1 桑代克迷笼实验 (1)实验(略) (2)结论 ①机体在一个“问题情境”中会表现出多 种尝试性的反应,直到偶然有一个正确反 应出现,将问题解决为止。
②正确反应由于能有效解决问题,让机体 获得满意的效果而逐渐保留下来 ③其它反应由于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让机 体获得满意效果而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不再出现 ④机体行为来源于后天学习 2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食物 分泌唾液灯光 凝视 (两条黑线是无条件反射,红线是条件反射) 3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1)斯金纳实验(略) (1) (2)结论 · ① 个体行为会因“强化” 而 — 增强 ②“刺激—反应”的联结是个体行为的形 成机制 ③ 个体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产物二)社会学习论(班杜拉) 1 班杜拉实验(略) 2 基本观点 (1) 人的行为可以在榜样的示范和观察者的 模仿基础上形成 (2) 对榜样示范行为的强化可以增加榜样示 范行为被观察者模仿的可能性 (3)榜样身价在观察者心目中的提高(榜样 引人注目,被人赞扬,有声望,有专长, 有能力等)都能提高榜样被观察者模仿的 可能性4)对观察者模仿行为的“直接强化” ,对榜 样示范行为的“替代强化” ,观察者模仿行 为达到自己预先设定的标准后自我满足所 带来的“自我强化”是个体模仿行为产生 的机制。
3 评价 由于社会学习理论不仅重视“强化” , 而且重视“认知” (观察者的观察)与“自 我强化” ,所以更加接近人类的学习 (三)社会交换理论基本观点(霍曼斯) 1 人的特定行为受奖越多,就越会表现出这 种行为 2 人们的互动行为如果能使双方获益,造成 一种公平互惠的关系,那么这种互动行为 与关系就会保持与发展只要双方或一方 感到得不偿失,这种行为与关系就难以持 续下去 3 互惠与交换包括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心理 (如互爱)与社会行为(如互助)的交换 (四)行为主义有关学习的机制 联想(联结)、强化、模仿 二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一)格式塔学派社会心理观 1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核心是认知问题,认知 是行为的先导与决定因素任何一种环境 要引起人的行为反应,都必须通过一种有 组织的,通体相关的认知活动2“整体不决定于部分,而部分却决定于整 体” ,人的行为不是对孤立刺激的简单反应, 而是在认知整合的基础上,对整体环境中 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事物的完整认知(心 理物理场)的产物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勒温) 1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外部环境通过人的自我 状态(需要,欲望,意图等)与心理环境 (个体心目中的外部环境)两种力量所构 成的心理动力场而发生的。
2 人的行为不是对物理环境的反应,而是对 心理环境的反应(如人们敬鬼神,而鬼神 仅存在与心理环境中,不存在与物理环境 中) 3 群体中的个体,其行为还要受群体心理动 力场(人际关系,群体决策,舆论,群体 气氛等)的制约三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心理观 (一)弗洛伊德理论 1 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 为三部分: (1)意识:人们当前注意到的,正在进行 的心理活动人在清醒时对自我和周围事 物的觉知状态就是意识范畴 (2)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指个人的本 能 冲动和先天欲望,因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被压抑在意识之下,不能被个体用语言表 达,但仍在意识深处影响个体的情绪与心 理,常以梦和口误的形式再现失忆”缘于内心深处的爱湖南省衡阳市第一精神病医院 谭贵星等贵州女生雯雯在课堂晕倒,醒后不认识同学和老师,改讲普通话,说自己叫“霞霞”同学们将她急送回家,雯雯则说这不是自己家,见到父母也说不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焦急,问她家在那理,她说记不太清,隐约记得“自家”有一幢五层楼房子,并说出家里的号码(区号属福建)接下来的日子里,雯雯照常上学同学们发现他性格较前开朗,花钱比以前大方,并注重梳妆打扮,但所学知识无损,学习、交往如常。
熟悉她的同学反映,大约两年前,有个福建小伙子来此地作农资生意,经常找本地女孩玩耍,曾夸耀家里有一幢五层楼半年多前那小伙子回老家了,雯雯曾与他通过几次患病前一天,雯雯再拨那个时已成了空号雯雯的父母感觉她变了个人似的,特别是听她总说要回“自己的家”很痛心,故而四处求助 此病在精神医学上称为癔病,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雯雯对自我身份无法正确识别和部分过去记忆的丧失称为解离症状本病多具有癔病性人格基础,如好表现、好幻想、戏剧性,夸张性的情感表达,情感肤浅,暗示性高等,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从心理分析角度看,此案例中“空号”成了发病的心理诱因患者雯雯艺进入情窦初开的年龄,在与福建小伙的交往中,暗暗产生了感情,并幻想与他过上甜蜜富裕的生活(住在五层楼房子)但由于自己年龄还小,又在读书,意识层面不允许这种情感滋长,故而未向小伙表白小伙离去后,由于仍有联系,尚可勉强满足雯雯的情感需求但当突然“空号”后,她突然意识到爱情之线从此断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