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G平法图集总结.doc
14页平法系列图集平法概述: 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平法系列图集包括:11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1G10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11G101-3《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及桩承台基础)》平法的标高定义:按平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应当用表格或其他方式注明包括地下和地上各层的结构层楼(地)面标高、结构层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结构层楼面标高系指将建筑图中的各层地面和楼面标高值扣除建筑面层及垫层做法厚度后的标高,结构层号应与建筑楼层号对应一致11G101-1 一、柱1柱的分类框架柱(KZ);框支柱(KZZ);芯柱(XZ);梁上柱(LZ);剪力墙上柱(QZ)2柱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2.1列表注写方式:系在柱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同一编号的柱中选择一个截面标注几何参数代号:在柱表中注写柱号、柱段起止标高、几何尺寸与配筋的具体数值,并配以各种柱截面形状及其箍筋类型图的方式,来表达柱平法施工图。
2.2 截面注写方式:系在柱平面布置图的柱截面上,分别在同一编号的柱中选择一个截面,以直接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柱平法施工图二、剪力墙1剪力墙包含的构件1.1墙柱:约束边缘构件(YBZ);构造边缘构件(GBZ);非边缘暗柱(AZ);扶壁柱(FBZ)1.2墙身:Qxx(X排)1.3墙梁:连梁(LL);连梁【对角暗撑配筋LL(JC)】;连梁【交叉斜筋配筋LL(JX)】; 连梁【集中对角斜筋配筋LL(DX)】;暗梁(AL);边框梁(BKL)2剪力墙平法施工图表示方法2.1列表注写方式:系分别在剪力墙柱表、剪力墙身表和剪力墙梁表中,对应于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的编号,用绘制截面配筋图并注写几何尺寸与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剪力墙平法施工图 2.2截面注写方式:系在分标准层绘制的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已直接在墙柱、墙身、墙梁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剪力墙平法施工图3剪力墙洞口的表示方法3.1在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绘制洞口示意,并标注洞口的平面定位尺寸3.2在洞口中心位置引注:①、洞口编号;②、洞口几何尺寸;③、洞口中心相对标高;④、洞口每边补强钢筋,共四项内容4地下室外墙的表示方法地下室外墙仅适用与起挡土作用的地下室外围护墙。
地下室外墙中墙柱、连梁及洞口的表示方法同地上剪力墙4.1地下室外墙标号由墙身代号、序号组成表达为:DWQxx4.2地下室外墙平法注写方式,包括集中标注墙体编号、厚度、贯通筋、拉筋等和原位标注附加非贯通筋两部分内容4.3地下室外墙的集中标注,规定如下:4.3.1注写地下室外墙编号,包括代号、序号、墙身长度(注为xx~xx轴)4.3.2注写地下室外墙厚度bw=xxx4.3.3注写地下室外墙的外侧、内侧贯通筋和拉筋(1)以OS代表外墙外侧贯通筋其中,外侧水平贯通筋以H打头注写,外侧竖向贯通筋以V打头注写2)以IS代表外墙内侧贯通筋其中,内侧水平贯通筋以H打头注写,内侧竖向贯通筋以V打头注写3)tb打头注写拉筋直径、强度等级及间距,并注明“双向”活“梅花双向”【例】DWQ2(①~⑥),bw=300 OS:HC18@200,VC20@200 IS:HC16@200,VC18@200 Tb:A6 @400@400双向表示2号外墙,长度范围①~⑥轴,墙厚为300mm;外侧水平贯通筋为CH18@200,竖向贯通筋为CV20@200;内侧水平贯通筋为C16@200,竖向贯通筋为C18@200;双向拉筋为A6,水平间距400mm,竖向间距为400mm.5其他剪力墙中有偏心受拉墙肢时,无论采用何种直径的竖向钢筋,均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接长,设计者应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加以注明。
三、梁1梁的分类:楼层框架梁(KL);屋面框架梁(WKL);框支梁(KZL);非框架梁(L);悬挑梁(XL);井字梁(JZL)2梁平法施工图表示方法2.1平面注写方式:系在梁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不同编号的梁中各选一根梁,在其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梁平法施工图2.2截面注写方式:系在分标准层绘制的梁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不同编号的梁中各选择一根梁用剖面号引出配筋图,并在其上注写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梁平法施工图3.平面注写方式包括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当集中标注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数值原位标注,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3.1集中标注的内容:(新图集中说明有五项必注值及一项选注值,实际上应该有两项选注值)①梁编号;(必注)梁类型代号序号跨书及是否带有悬挑楼层框架梁KLxx(xx)、(xxA)或(xxB)屋面框架梁WKLxx(xx)、(xxA)或(xxB)框 支 梁KZLxx(xx)、(xxA)或(xxB)非 框 架 梁Lxx(xx)、(xxA)或(xxB)悬 挑 梁XLxx井 字 梁JZLxx(xx)、(xxA)或(xxB)②梁截面尺寸;(必注)当为等截面时,用b×h表示;当为竖向加腋梁时,用b×h GYc1×c2表示,其中c1为腋长,c2为腋高;当为水平加腋梁时,一侧加腋时用b×h PYc1×c2表示,其中c1为腋长,c2为腋宽,加腋部位应在平面图中绘制;当有悬挑梁且根部和端部的高度不同时,用斜线分割根部与端部的高度值。
即为b×h1/h2 ③梁箍筋;(必注)箍筋信息包括直径、级别、加密间距、非加密间距、肢数;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抗震设计中的非框架梁、悬挑梁、井字梁,及非抗震设计中的各类梁采用不同箍筋间距及肢数时,也用斜线“/”分隔注写时,先注写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数、钢筋级别、直径、间距与肢数),斜线后注写梁跨中间部分的箍筋间距及肢数例】:13A10@150/200(4),表示箍筋为HPB300钢筋,直径A10;梁的两端各有13个四肢箍,间距为150mm;梁跨中部分箍筋间距为200mm,四肢箍④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必注)规格及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而定;当同排纵筋中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加号“+”将通长筋和架立筋相联注写时需将角部纵筋写在加号的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内,以表示不同直径及与通长筋的区别;当全部采用架立筋时,则将其写入括号内例】:2C22用于双肢箍;2C22+(4A12)用于六肢箍,其中2C22为通长筋,4A12为架立筋⑤梁下部通长筋;(选注)当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为全跨相同时,且多数跨配筋相同时,此项可加注下部纵筋的配筋值,用分号“ ;”将上部与下部纵筋的配筋值分隔开,少数跨不同者,进行原位标注。
例】:3C22;3C20表示梁的上部配置3C22的通长筋,亮的下部配置3C20的通长筋⑥梁侧面纵向构造筋或受扭钢筋配置;(必注)当梁腹板高度hw≥450时,需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所注规格及根数应符合规范规定侧面构造钢筋: 注写值以大写字母G打头,接续注写设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且对称配置侧面受扭钢筋:• 注写值以大写字母N打头,接续注写设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且对称配置注:1.当为梁侧面构造钢筋时,其搭接与锚固长度可取为15d2.当为梁侧面受扭钢筋时,其搭接长度为ll或llE(抗震);锚固长度为la或laE(抗震);其锚固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⑦梁顶面标高高差选注)系指相对于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值,对于位于结构夹层的梁,则指相对于结构夹层楼面标高的高差;有高差时,须将其写入括号“( )”内,无高差时不注;注:当某梁的顶面高高于所在结构层的楼面标号时,其标高高差为正值,反之为负值3.2原位标注的内容3.2.1梁支座上部纵筋,该部位含通长筋在内的所有纵筋: ①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筋自上而下分开; ②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将角部纵筋写在加号前面;③当梁中间支座梁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配筋值,另一边省去不注。
3.2.2梁下部纵筋:①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筋自上而下分开;②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将角部纵筋写在加号前面;③当梁下部纵筋不全部深入支座时,将梁支座下部纵筋减少的数量写在括号内例】:梁下部纵筋注写为:6C25 2(-2)/4,表示梁上排纵筋为2C25,且不伸入支座;下排纵筋为4C25,全部伸入支座3.2.3附加箍筋或吊筋:将其直接画在平面图上的主梁上,用线引注总配筋值(附加箍筋的肢数注在括号内),当多数附加箍筋或吊筋相同时,可在梁平法施工图上统一注明,少数于统一注明值不同时,再原位引注附加箍筋或吊筋的几何尺寸应按照标准构造详图,结合其所在位置的主梁和次梁的截面尺寸而定3.3井字梁①井字梁通常由非框架梁构成,并以框架梁为支座(特殊情况下以专门设置的非框架大梁为支座)②对某根井字梁进行编号时,其跨数为总支座数减1;在该梁的任意两个支座之间,无论有几根同类梁与其相交,均不作为支座4.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规定4.1框架梁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伸出长度a0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及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伸出至ln/3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伸出至ln/4位置。
ln的取值规定为:对于端支座,ln为本跨的净跨值;对于中间支座,ln为支座两边较大一跨的净跨值注:按照《混凝土施工规范》要求,框架梁配置三排非通长筋时,第三排纵筋延伸至ln/5处;普通非框架梁,第一排非通长纵筋延伸至ln/5处;(于普通非框架梁端部为取跨中正弯矩配筋的构造配筋,通常不需要配置两排);当为配置一排纵筋的弧形非框架梁时,该排纵筋延伸至ln/3处当为配置两排纵筋的弧形非框架梁时,第一排延伸至ln/3处;第二排纵筋延伸至ln/5处4.2悬挑梁(包括其他类型的悬挑部分)上部第一排纵筋伸出至梁端头并下弯,第二排伸出至3l/4位置,l为自柱(梁)边算起的悬挑净长其他形式应由设计者另加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