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电网-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概要.doc
45页贵州电网公司35~22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试行)贵州电网公司 2009年12月 贵阳目 录前言l 总则………………………………………………………………………………(1)2 总的部分…………………………………………………………………………(1)3 电力系统部分……………………………………………………………………(3)4 电气部分…………………………………………………………………………(6)5 土建部分………………………………………………………………………(11)6 水工部分………………………………………………………………………(17)7 消防部分………………………………………………………………………(18)8 大件运输………………………………………………………………………(18)9 环境保护………………………………………………………………………(19)10 劳动安全卫生…………………………………………………………………(19)11 节能……………………………………………………………………………(20)12 概算部分………………………………………………………………………(20)13 主要设备材料清册……………………………………………………………(21)附录A 本规定用词说明…………………………………………………………(23)前 言为规范贵州电网公司35千伏至220千伏变电站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的内容和深度,加强工程前期工作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由贵州电网公司提出、归口并负责解释执行中的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向贵州电网公司工程建设部及建设管理中心反馈1 总 则 1.l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220kV及以下新(扩)建变电站初步设计1.2 必须遵守的规定和程序1.2.1 设计文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批办法的规定1.2.2 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批准或上报的计划任务书(设计任务书)、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是初步设计的前提条件1.2.3 必须贯彻国家各项技术方针、政策及上级部门对工程建设的批示;必须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积极采用现行的标准化设计1.3 内容深度的基本要求1.3.1 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说明书、各专业图纸、设备材料清册、概算书设计文件齐全,应完整表达设计意图计算准确,文字说明清楚图纸清晰、正确1.3.2 应依据政策和上级批示,确定工程建设的合理标准对设计中的重大问题,必须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一般为2个方案),根据优选结论提出推荐方案,供审批机关决策1.3.4 初步设计内容深度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设计方案的比选和确定2)主要设备材料的确定3)土地征用4)基建投资控制1.3.5 各部分具体的深度要求,在本规定各章节中分别说明。
工程中需加以阐明,而本规定未能涉及的问题,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适当加以说明当采用现行的标准化设计时,相应部分可适当简化,但应说明选用了标准设计中哪个模块方案或组合方案,若对标准设计有修改,应说明原因2 总的部分2.l 概 述2.l.1 设计依据1)经批准或上报的计划任务书(设计任务书)2)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批复文件3)上级部门对本工程的指示文件;有关的会议纪要(包括文件名称、文号、签发单位和日期)2.1.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规模1)简述与变电站有关的系统情况,变电站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说明变压器容量、台数(包括本期及最终规模);无功补偿装置台数及容量;各侧电压出线回路及分期建设情况等2.1.3 供电区域2.1.3.1 供电区域划分依据可研审查意见批复,明确本工程供电区划分情况2.1.3.2 设备装备水平按照供电区域确定本工程设备装备的水平2.1.4 设计范围及配合分工说明本设计必须包括的内容和范围、与外部协作项目,以及设计的分工界限对改、扩建工程,必须说明原有工程情况及其与本期工程的衔接和配合 2.2 站址概况2.2.1 站址地理位置应说明站区所在地的市、县、乡名称及其与城镇工业区、当地能源、水电、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相互关系。
2.2.2 说明环境对变电站的要求;说明出线走廊规划及通信干扰情况2.2.3 供水及防洪排水应说明水源、水质、水量、频率为2%的高水位与站址标高的关系;防洪涝及排水情况2.3 主要技术原则及存在问题2.3.1 主要技术方案2.3.2 主要设备型式2.3.3 采用新技术及标准化情况说明本设计采用智能化电网新技术或标准化设计的方案、技术原则,包括新技术的运用研究2.3.4 存在问题及其他2.4 技术经济指标表2-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技术经济指标1概算总投资万元元/kVA2无功补偿装置万元元/kVar3主控制室体积(面积)m3(m2)4站区内总建筑面积m25站区占地面积hm26绿化面积m27总占地面积、进站公路占地面积hm2或m28土石方量:挖方量、填方量m39变电站定员编制人2.5 初步设计有关文件2.5.1 当取得以下文件时,应作为初步设计附件列入:1)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上报计划任务书)2)土地征用及进站公路协议3)与地矿部门关于站址压矿的协议4)有关用水、排水协议5)出线走廊协议6)施工站用电源有关协议7)大件运输协议(包括铁路、公路、水路)8)与通讯部门的有关协议。
9)环保部门、消防部门与本工程有关的文件或会议纪要10)上级部门有关指示文件、批文;与本工程有关的其他协议和会议纪要3 电力系统部分3.l 电力系统3.1.1 与变电站有关的现有系统概况,系统发展规划,变电站在系统中的作用3.1.2 变电站出线回路数、方向和分期建设情况;母线通流容量等3.1.3 变电站主变压器的容量、台数、绕组数、接线组别、调压方式(有载或无励磁、调压范围、分接头)及阻抗等参数的选择3.1.4 为满足电力系统各种运行方式的需要对主接线提出要求3.1.5 提供无功补偿装置的总容量及分组容量3.1.6 提出中性点接地方式,必要时提出10kV电网接地电容电流的补偿设备选择3.1.7 提供电力系统远景年(变电站投产年起5~10年)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3.2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3.2.l 母线保护、线路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及自动重合闸设计原则,选型及数量3.2.2 故障自动记录装置设计原则、选型及数量3.2.3 本站安全自动装置设计原则、选型及数量3.2.4 对(载波、微波、光纤等)通道的要求3.2.5 对电气专业和其它专业的技术要求3.2.6 电力系统专业在稳定及运行方式等方面对变电站的要求(如遥切、解列点等具体要求和措施)。
3.3 系统调度自动化3.3.1 明确变电站调度组织关系3.3.2 确定远动信息内容、传输方式和通道要求3.3.3 远动设备选型、配置原则和技术要求3.3.4 远动电源及远动设备环境要求3.3.5 与有关调度端、集控中心、主站端接口要求3.3.6 远方电能量计量(费)装置确定本站关口点电能表和电能量计量(费)装置装设技术要求确定电能量计量数据的传输方式和通道的要求3.4 系统通信3.4.1 简述系统概况及调度组织关系3.4.2 简述通信系统现状3.4.3 根据电力系统通信系统设计,以及各种信息对通道的要求,确定通信方式(载波、微波、光纤、程控等方式),并进行通道安排3.4.4 设备选型及需配置的设备,其制式、信号方式、接口要求3.4.5 根据通信设备配置,提出通信设备布置方案,并适当留有远期发展余地3.4.6 各业务接入方式3.4.7 提出通信电源方案3.5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说明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选型、配置原则和技术要求3.5.1确定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数据的传输方式和通道的要求3.5.2相关调度端自动化系统、集控中心和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接口要求3.6 电力系统部分图纸3.6.1 本阶段一般提供表3-l所示设计图。
表3-l电力系统部分图纸目录序号图 纸 名 称比例备 注1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2电力系统规划地理接线图——3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图——4通道组织图——5远动化范围图——6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布点示意图——3.6.2 图纸深度要求1)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应表示现有主要电厂和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和长度2)电力系统规划地理接线图应表示与本工程设计方案有关的规划电厂、变电站和线路等3)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图应绘制电气主接线图,表示出主要一次设备及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类型和数量4)通道组织图应表示与本工程有关的通信通道起止点、数量、用途等包括光传输系统网络结构图、光传输系统同步时钟图、光传输系统连接图、引入光缆敷设图、通信机房平面布置图、调度交换机设备电缆连接图、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现状图、变电站接入系统后的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图5)远动化范围图应表示调度对本期工程要实现的运动化要求6)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布点示意图应表示全站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设备的布点示意4 电气部分4.1 电气主接线4.1.1 说明变电站规模、各级电压出线回路数及其名称等4.1.2 说明变压器台数、型式、主要技术规范及接入方式。
4.1.3 说明无功补偿装置容量、台数、连接方式及其回路设备4.1.4 说明电气主接线方案(包括各级电压母线、近期接线、分期建设方式及过渡方案等)4.1.5 说明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包括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及设备;10~35kV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补偿等)4.2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4.2.1 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包括计算接线、运行方式及系统容量等),并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4.2.2 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原则和依据4.2.3 应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结果(包括选型及主要技术规范,并宜将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结果表列入本部分)改、扩建工程应校验原设备4.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4.3.1 应论述非标准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及防止过电压措施;说明避雷器选型及其配置情况4.3.2 应说明变电站的防雷保护方式4.3.3 说明变电站土壤电阻率和接地装置设计技术原则,以及电气二次设备室、通信室对接地装置的要求4.3.4 说明变电站自然条件、环境状况、污秽等级;提出电气设备及绝缘子串的防污措施4.4 电气设备布置及配电装置4.4.1 说明各级电压出线走廊、站区自然环境因素等对电气布置的影响。
4.4.2 应说明电气设备总平面布置方案(包括主变、补偿设备的布置方式)4.4.3 各级高压配电装置型式选择4.4.4 说明高压配电装置的间隔配置及远近期配合措施4.4.5 根据变电站所在地区地震烈度要求,说明电气设备的抗震措施 4.5 一次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