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电缆运行规程27542.doc
19页电力电缆运行规程 发 文 号:(79)电生字第53号 发布单位:(79)电生字第53号点 击 数: 11633 更新日期:2008年10月05日 关于颁发《电力电缆运行规程》的通知(79)电生字第53号《电力电缆运行规程》自颁发以来,对保证安全经济生产,起了积极作用现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本规程重新作了修订,自即日起颁发执行原规程同时作废各单位的现场规程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对本规程在执行中的意见,请随时收集告我部生产司一九七九年八月六日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一节 对电缆线路的基本要求第二节 电缆直接埋在地下的规定第三节 电缆安装在沟内及隧道内的规定第四节 电缆安装在桥梁构架上的规定第五节 电缆敷设在排管内的规定第六节 电缆敷设在水底的规定第七节 安装电缆的其它要求第八节 电缆备品第九节 技术文件第二章 电缆线路机械损伤的防止第三章 电缆绝缘过热和导线连接点损坏的防止第一节 正常运行时电缆的允许温度和载流量第二节 系统短路时电缆的允许温度和允许短路电流第三节 电缆温度的监视第四节 导线连接点损坏的防止第四章 电缆的腐蚀及其它故障的预防第一节 电缆腐蚀的监视和防止第二节 绝缘变质事故的预防第五章 电缆的巡查第一节 巡查周期第二节 巡查的主要注意事项第三节 巡查结果的处理第六章 电缆的预防性试验第一节 直流耐压试验第二节 泄漏电流的测定第七章 电缆的故障分析第一节 故障的判定第二节 故障的处理及原因分析第八章 运行前电缆线路设备的验收第一节 安装中的电缆线路设备的验收第二节 竣工后的电缆线路设备的验收附件1 电缆线路装置记录的格式附件2 电缆长期允许载流量及其校正系数附件3 各种记录表格附件4 测寻电缆故障点的方法附图1 电缆截面图附图2 电缆线路图第一章 总则第1条 本规程适用于各级电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
电缆的技术标准应符合电工专业标准的要求有关电缆装置和试验的规定,应以有关专业规程为准第2条 2000伏及以上电压的电缆线路,其总长度超过50公里时,应每年统计事故率和保养费用率:事故率=100N/L,次/百公里年;保养费用率=100Y/L,万元/百公里年;此处,L为2000伏及以上电压的电缆线路总长度的公里数;N为当年这些电缆线路在运行中因保护器动作或示警指示等原因而不能送电的次数;Y为当年这些电缆线路的维修和运行费用的总和(人民币,万元)第一节 对电缆线路的基本要求第3条 低油压充油电缆的长期允许油压为0.5~3公斤/平方厘米第4条 电缆线路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最大允许高度差应不超过表1的规定:表1 见表电 压有 无 铠 装铅 包铝 包1~3千伏铠 装25米25米无 铠 装20米25米6~10千伏铠装或无铠装15米20米20~35千伏5米/ 注 1.水底电缆线路的最低点是指最低水位的水平面;2.橡胶和塑料电缆的最大允许高度差不受本表限制;3.充油电缆的允许高度差根据其长期允许油压来确定第5条 电缆线路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水平差超过第4条规定者,可采用塞止式接头。
第6条 电缆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下列规定:1. 纸绝缘多芯电力电缆(铅包、铠装)15倍电缆外径;2. 纸绝缘单芯电力电缆(铅包、铠装或无铠装)20倍电缆外径;3. 铝包电缆、橡皮绝缘和塑料绝缘电缆及控制电缆(铅包或塑料护层)按制造厂规定第7条 不允许将三芯电缆中的一芯接地运行在三相系统中,用单芯电缆时,三根单芯电缆之间距离的确定,要结合金属护层或外屏蔽层的感应电压和由其产生的损耗,一相对地击穿时危及邻相的可能性,所占线路通道宽度以及便于检修等各种因素全面考虑除了充油电缆和水底电缆外,单芯电缆的排列应尽可能组成紧贴的正三角形第8条 单芯电缆的铅包只在一端接地时,在铅包另一端上的正常感应电压一般不应超过65伏,当铅包正常感应电压超过65伏时,应对易于与人身接触的裸露的铅包及其相连的设备加以适当的遮蔽,或采用将铅包分段绝缘后对三相铅包加以互联的方法单芯电缆如有加固铅包的金属加强带,则加强带应和铅包连接在一起,使两者处于同一电位;有铠装丝的单芯电缆如无可靠的外护层时,则这种单芯电缆在任何场合都应将铅包和铠装丝的两端均接地第9条 接单芯电缆线路的铅包只有一点接地时,其最大感应电压接近护层绝缘击穿强度的各点都应加装护层绝缘保护器,如采用非线性阀片、球间隙等。
单芯电缆线路如连接架空线,而铅包只有一点接地时,应优先考虑在接架空线的一侧接地单芯电缆线路的铅包只有一点接地时,宜考虑并行敷设一根两端接地的绝缘回流线;回流线的阻抗,尽可能匹配最大零序电流和其对回流线的感应电压回流线的排列应使其在工作电流时形成的损耗最小;只有当对邻近讯号线路无干扰影响时,才可不敷设回流线第10条 三相线路使用单芯电缆或分相铅包电缆时,每相周围应无紧靠的铁件构成的铁磁环路第11条 电缆线路的正常工作电压,一般不应超过电缆额定电压的15%电缆线路的升压运行,必须经过试验、鉴定,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第12条 在电缆中间接头和终端接头处,电缆的铠装、铅包和金属接头盒应有良好的电气连接,使其处于同一电位在电缆两端应按“电气设备接地装置规程”的规定接地第二节 电缆直接埋在地下的规定第13条 直接埋在地下的电缆,一般应使用铠装电缆只有在修理电缆时,才允许使用短段无铠装电缆,但必须外加机械保护在选择直埋电缆线路时,应注意直埋电缆的周围泥土,不应含有腐蚀电缆金属包皮的物质(如烈性的酸碱溶液、石灰、炉渣、腐植物质及有机物渣滓等);还应注意虫害及严重阳极区第14条 电缆埋置深度,电缆之间的净距,与其它管线间接近和交叉的净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电缆对地面和建筑物的最小净距:(1) 直埋电缆的埋置深度(由地面至电缆外皮)0.7米;(2) 电缆外皮至地下建筑物的基础0.6米(或按当地城市建设局的规定,但最小不得小于0.3米)。
上列第(1)项,如电缆穿越农田时,为了防止被农业机械挖伤,可考虑适当加深2. 电缆相互水平接近时的最小净距:(1) 控制电缆不作规定;(2) 电力电缆相互间,或与控制电缆间10千伏及以下0.1米,10千伏以上0.25米;(3) 不同部门使用的电缆(包括通讯电缆)相互间0.5米上列第(3)项,如电缆用隔板隔开时可降低为0.1米,穿入管中时不作规定3. 电缆相互交叉时的最小净距0.5米电缆在交叉点前后一米范围内,如用隔板隔开时上述距离可降低为0.25米,穿入管中时不作规定4. 电缆与地下管道间接近和交叉的最小净距:(1) 电缆与热力管道(包括石油管道)接近时的净距2米;(2) 电缆与热力管道(包括石油管道)交叉时的净距0.5米;(3) 电缆与其它管道接近或交叉时的净距0.5米上列第(1)、(2)两项要求的热力管,视现场情况而采取必要措施,使埋置电缆地点的土壤的温升在任何时间内不超过10℃;上列第(3)项如有保护措施时,则净距不作规定禁止将电缆平行敷设在管道的上面或下面第15条 电缆与树木主干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0.7米如城市绿化个别地区达不到上述距离时,可采取措施,由双方协商解决第16条 电缆与城市街道、公路或铁路交叉时,应敷设于管中或隧道内。
管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且不得小于100毫米管顶距路轨底或公路路面的深度不应小于1米,距排水沟底不应小于0.5米,距城市街道路面的深度不应小于0.7米;管长除跨越公路或轨道宽度外,一般应在二端各伸出2米,在城市街道,管长应伸出车道路面当电缆和直流电气化铁路交叉时,应有适当的防蚀措施第17条 电缆沿铁路敷设时,最小允许接近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电缆和普通铁路路轨3米;2. 电缆和直流电气化铁路路轨不作规定,但应采取适当防蚀措施(见第四章)第18条 电缆铅包对大地电位差不宜大于正1伏并应不大于当地地下管线预防电蚀管理办法的规定第19条 从铠装电缆铅包流入土壤内的杂散电流密度,不应大于1.5微安/平方厘米第20条 电缆直埋敷设时,电缆沟底必须具有良好的土层,不应有石块或其它硬质杂物,否则应铺以100毫米厚的软土或砂层电缆敷设好后,上面应铺以100毫米厚的软土和砂层,然后盖以混凝土保护板,覆盖宽度应超出电缆直径两侧各50毫米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允许用砖代替混凝土保护板第21条 直埋电缆自土沟引进隧道、人井及建筑物时,应穿在管中,并在管口加以堵塞,以防漏水第22条 电缆从地下或电缆沟引出地面时,地面上2米的一段应用金属管或罩加以保护,其根部应伸入地面下0.1米。
在发电厂、变电所内的铠装电缆,如无机械损伤的可能,可不加保护;但对无铠装电缆,则应加以保护第23条 地下并列敷设的电缆,其中间接头盒位置须相互错开,其净距不应小于0.5米第24条 电缆中间接头盒外面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保护盒塑料电缆中间接头例外第25条 敷设在郊区及空旷地带的电缆线路,应竖立电缆位置的标志第三节 电缆安装在沟内及隧道内的规定第26条 敷设在房屋内、隧道内和不填砂土的电缆沟内的电缆,应采用裸铠装或非易燃性外护层的电缆电缆线路如有接头,应在接头的周围采取防止火焰蔓延的措施电缆沟与电缆隧道的防火要求还应符合《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与《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第27条 电缆在隧道和电缆沟内,宜保持表2所列的最小允许距离(毫米):表2 见表名 称电缆隧道电 缆 沟 高度1900不作规定 两边有电缆架时,架间水平净距(通道宽)1000500 一边有电缆架时,架与壁间水平净距(通道宽)900450电 缆 架各 层 间垂直净距 电力电缆:10千伏及以下200150 20千伏或35千伏250200 110千伏及以下不小于2D①+50 控制电缆100100电力电缆间水平净距3535(但不小于电缆外径) ①D为电缆外径。
第28条 电缆固定于建筑物上,水平装置时,电力电缆外径大于50毫米的,每隔1000毫米宜加支撑;电力电缆外径小于50毫米的和控制电缆,每隔600毫米宜加支撑;排成正三角形的单芯电缆每隔1000毫米应用绑带扎牢垂直装置时,电力电缆每隔1000至1500毫米应加固定对于截面积为1500平方毫米或更大的电缆,将其固定在建筑物上时,应充分注意电缆因负荷变化而热胀冷缩所引起的机械力问题,应根据整条电缆线路刚度均匀一致的原则,选用刚性或挠性固定方式第29条 电缆隧道和沟的全长应装设有连续的接地线,接地线的两头和接地极联通接地线的规格应符合《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电缆铅包和铠装除了有绝缘要求以外应全部互相连接并和接地线连接起来第30条 装在户外以及装在人井、隧道和电缆沟内的金属结构物均应全部镀锌或涂以除锈漆第31条 电缆隧道和电缆沟应有良好的排水设施,电缆隧道还应具有良好的通风设施第四节 电缆安装在桥梁构架上的规定第32条 架设于桥梁上的电缆,如果经常受到震动,应加垫弹性材料制成的衬垫(如砂枕、弹性橡胶等)桥堍两端和伸缩缝处应留有电缆松弛部份,以防电缆由于结构胀缩而受到损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