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的人物形象.doc
11页论《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的人物形象摘 要张爱玲《半生缘》中通过对顾氏两姐妹顾曼璐、顾曼桢上海都市新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描写顾曼桢一个新女性的独立路上的摸索突围的过程,顾曼璐逐渐失去自我堕落的过程本文首先对两姐妹各自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之后对比出两姐妹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从时代、女性心理以及文化氛围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姐妹命运悲剧的原因:第一,旧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限制了女性的反抗,这是时代原因;第二,曼璐的嫉妒不平衡心理是造成曼桢悲剧的直接原因;第三,文化氛围对女性造成的精神压力正是导致曼璐扭曲人生形成的外在因素同时本文总结出顾氏两姐妹形象的现代意义,得出如下结论:作者借顾氏两姐妹的形象刻画,不仅批判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糟粕思想,也宣扬了新时代女性独立的思想关键词:《半生缘》 顾氏姐妹 人物形象 顾曼璐 顾曼桢On the characters of gu 's two sisters in half lifeAbstractIn Zhang Ailing's "Half-Life", Gu Manzhen gradually lost the process of self-destruction by analyzing the image of the new female characters of Gu Shizhen and Gu Manzhen in Shanghai.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espective characters of the two sisters, then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sters' image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two sisters' fate traged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age, female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summarizes the reasons. The modern meaning of the image of the two sisters, the author portrays the image of the two sisters of Gu, that is, criticizes the drossing thoughts of male and female in the feudal society, and also advocates the idea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the new era.Key words: "Half-Life" Gu's sister character image Gu Manlu Gu Manzhen《半生缘》是张爱玲的一部比较成功的长篇小说,讲述了顾曼璐与顾曼桢两姐妹的悲惨人生故事,其中穿插了顾曼璐与张豫瑾、许叔惠与石翠芝等人的情感纠葛,所有人的结局都被命运所摆布,注定有情人有缘无份。
在小说中,她将自己对人生的悲观情绪映射在主人公的言语活动中,整部小说不仅反映了爱情的悲剧,更揭示了在男性法权与金钱相结合的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本文以顾氏两姐妹的形象进行分析对比,揭露造成两姐妹悲剧命运的原因,并讨论顾氏两姐妹形象的现代意义一、顾氏姐妹的形象分析(三)姐姐顾曼璐的形象分析1、勇敢牺牲的长姐形象小说的前部分姐姐曼璐是一个善良、勇敢、忍辱负重的女性,她的善良勇敢在于她敢于和当时的一切恶势力做斗争,从不退让当家里被砸后站在家人最前面维护家人,在奶奶因房间太乱无法休息时让下人首先打扫奶奶的房间方便老人休息父亲病故,母亲是家庭妇女,顾家长女曼璐在慌乱无助中不得不挑起上有母亲和老奶奶,下有年幼弟弟妹妹的家庭重担,抛头露面放弃与张预瑾的爱情开始从事舞女这一职业2、虚伪愚昧的变态心理小说中曼璐的本性是善良的,然而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要想保持本性,非常困难在经历过各种各样苦难之后,她逐渐失去了真善美的心灵,从一个“受虐者”变成了一个“施虐者”曼璐在内心也有虚伪和愚昧的一面,在舞厅因和同事争吵好面子撒谎说祝鸿才要娶自己,以至于到后来知道祝鸿才已经娶妻但依然为了面子要和祝鸿才结婚同时,为了自己的面子她可以和奶奶翻脸,这都是虚荣心导致。
事实上曼璐内心非常矛盾,虽然沦落风尘,但是她总是想要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的高贵,想要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曼璐的人生很悲剧,在人老色衰之后,已经不再被人们所喜欢,于是便打起了嫁人的主意她选择了祝鸿才,祝鸿才却不是真心爱她,婚后不久就勾搭别的女人,还对曼璐动辄打骂,最后还打起了曼桢的主意曼璐为了留他在身边,只好贡献出了自己的妹妹曼璐这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曾经的恋人张预瑾,她发现张预瑾爱上了曼桢,而曼璐的内心深处,张预瑾是她唯一的爱情之花,与张预瑾的过去是她存在下去的支柱在发现心爱的男人已经移情别恋的时候,曼璐愤怒了,她想报复曼桢,她恨曼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认为曼桢不仅抢走了她的青春——她的青春都挥霍了为了家人,而且还抢走了她唯一的爱人于是曼璐的心理开始逐渐扭曲,她变得十分残忍,在母亲和她提过借腹生子之后,她找到了这个借腹生子的工具,并且把目标锁定到她的妹妹——曼桢身上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保住既得利益,曼璐让丈夫强奸了妹妹,并将曼桢关起来直至生下丈夫的儿子二)妹妹顾曼桢的形象分析1、独立自主的新女性顾曼桢是一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女性,身在乱世当中她善良勇敢,敢于与男权做斗争在大学毕业后曼桢为了帮姐姐分担家庭的负担同时打好几份工,每天早出晚归。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支撑这个家在姐姐以前的情人张鲁生因记恨来打砸她们家的时候,曼桢第一刻站出来维护家人,与张鲁生理论从另一方面曼桢是自尊自爱的,她同情那个时代的女性,鄙视那些对女性偏见的人,正如她不会像当时那些人一样因为姐姐做舞女而觉得很丢人,她理解并爱护着她的姐姐在世钧流露出那些世俗的对姐姐曼璐的偏见的时候,曼桢愤怒的发出了“妓女与嫖客谁更无耻”的呼声这无疑是代表了女性的进步对于爱情,她也是很勇敢的,她没有因为世钧家世与自己家世的差距和父母旧思想的阻挠而产生退缩的想法,因此说在曼桢的身上有着中国新时代女性所要求的那种打破门第的观念从曼桢对待姐姐的态度和对待爱情的做法可以看出,曼桢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渴望独立且思想观念进步的女性代表2、知识女性的悲剧形象曼桢是一个知识女性,有文化有理想有担当,有着人性的一切的美好,但是悲剧却环绕着她,她遭遇了被强暴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婚姻的悲剧以及被至亲亲人所背叛等多重悲剧,这使她成了悲剧女主角曼桢的悲剧是有层次性的作为一个聪明、坚强、有着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知识女性,却遭受姐夫的强暴,在暴力下成为荒唐的生子工具———这是作为知识女性的悲剧,曼桢的第一悲;被母姊等至亲亲人背叛与抛弃———这是作为女儿、妹妹的悲剧,曼桢的第二悲;离开关押了一年的囚牢,以为可以得到爱情的抚慰,但是爱情却因误会而离开了她———这是作为爱人的悲剧,曼桢的第三悲;与强奸犯结婚,明知是将自己埋葬却还得跳入那个无爱的婚姻之墓,以一种自杀的姿态过着她的婚姻生活———这是作为女人的悲剧,曼桢的第四悲。
对于姐姐的陷害、母亲的懦弱以及世钧对她们爱情的不自信,曼桢在经历种种生活的磨难后被磨平了棱角,期间她是痛苦的也是绝望的,经过岁月的沉淀,一切都回不到从前,曼桢的内心再也泛不起一点波澜,更多的是苦难和时间带给她的内心的平静二、顾氏两姐妹的形象对比分析(一)相同点1.热爱家庭, 敢于牺牲小说中曼璐和曼桢都热爱家庭,在那个贫苦的年代,姐妹俩都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庭付出,她们也愿意为这个家庭牺牲自己的利益,既出于生活穷苦的无奈也出于对家人的热爱作为一个人口较多的大家庭,父亲微薄的收入无力承担家庭重担,在遭逢家庭变故之后作为长姐曼璐不得不挑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她出卖自己做了舞女,放弃了自己美好的爱情,还需要承受着社会的舆论压力和亲人的排斥曼桢也是一样为家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在姐姐曼璐出嫁后,为了不拖累姐姐,她身兼数职,用生命换取养家的收入;为了不连累世钧,她果断推迟了婚期,结果导致他们“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姐妹俩都是可以热爱家庭,可以为亲人牺牲的伟大女性形象2.爱情和婚姻双重不幸姐姐曼璐曾有过舞女经历,能在男权色彩浓重的社会找到一个好归宿并不容易,迫于奶奶、母亲以及众人的压力,她在明知祝鸿才本是一个好色之徒的情形下依然选择了与他结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曼璐选择婚姻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屈服,她试图以婚姻的形式摆脱世俗嫌弃鄙视的眼光,但是正是这段不堪的婚姻为其一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婚后,顾曼璐为了系住丈夫的心,同时又发现自己曾经的恋人爱上自己的妹妹,感觉爱情受到了背叛,不惜拉上自己的同胞亲生妹子——顾曼桢,结果不仅没有栓住丈夫,还把自己的亲生妹子的一生毁了,自己也赔上了性命曼桢和男主人公沈世钧由相知而相恋,爱得纯情真挚,无利益计较,无物质牵挂然而,他们无法逃出命运的魔掌,顾曼桢最后陷落于其亲姐姐顾曼璐所设下的陷阱在受尽凌辱逃脱魔爪后,带着满腹的辛酸和屈辱去找沈世钧,但却发现沈世钧如今已是一对男女的父亲最后为了她的孩子,在姐姐死后,她嫁给了祝鸿才,单只是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不善于交际,最终也失去了祝鸿才的欢心几番纠结,终于与祝鸿才离婚,也获得了孩子的抚养权,虽然结束了噩梦,可是她的感情生活却始终是空白最后遇到了世钧,却也只能抱着世钧说那句“再也回不去了”,独自带着孩子艰苦的生活下去曼璐的不幸在于她被生活磨灭了本性而变得扭曲,陷入了无尽的深渊曼桢的不幸在于被家人被世俗硬生生的拖进了深渊虽然曼桢一直反抗着,可是在当时的现实中她的力量是弱小的,她的反抗也是苍白无力的,她始终突破不了旧中国时代背景下的客观条件。
二)不同点1.对世俗的屈服程度不同从曼璐的思想行为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曼璐在世俗面前的表现是逐渐堕落,最终完全屈服世俗为养家糊口而去做舞女,这是被生活所迫然而她自从做了舞女之后,经过外面灯红酒绿的世界的磨砺后,曼璐早已经学会了如何掌控那些男人,脾气也开始变得暴躁在她与祝鸿才结婚后,明明知道祝鸿才在外面沾花惹草,她也不管不问,当然这也许是无奈因为她是依附于祝鸿才的,而且她的身份和处境也不允许她能有多大的反抗但是后来竟然毫不留情的帮助祝鸿才奸污自己的妹妹,这确实是不能容忍的其实她有很多选择来挽救自己悲哀的生活可她已经不愿意再奋斗了,她已经习惯了在男人的“折磨”下获得富贵的生活她的话看似是在极力挽回自己犯下的错误并将痛苦减到最低,可实际上正体现了曼璐已经被世俗思想彻底同化,完全屈服与男权社会的压迫了曼桢对世俗的反抗比曼璐更持久有力,虽然她为了亲人做了一些委曲求全的事,但最终她依旧反抗世俗,最后获得自由独立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时候,她就挺身而出代替姐姐继续照顾家庭;在普通女性都依附于男人的背景下,她因不愿连累别人而不顾婚姻;在女性求职空间狭小的男权社会中,她不顾疲惫身兼数职来养家糊口;在姐姐遭到别人的歧视时,她敢于挑战舆论与自己的爱人争吵;在被羞辱囚禁后,她可以选择屈服从而获得优质的生活,但她宁愿艰苦的生活着也不放下自己的尊严……然而可悲的是,在她看到孩子生病时,内心居然动摇了,她不知不觉地找理由“原谅”祝鸿才,最后还妥协地嫁给了祝鸿才。
然而曼桢的屈服只是为了孩子,在看到孩子一直受到祝鸿才的“虐待”时,她下定决心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带着孩子离开祝鸿才,最后她带着孩子自尊自强的过着艰苦的生活这是曼桢走向独立的一个爆发点2.在磨难后的处世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