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生死之思梦见相思之人生死相隔.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28923318
  • 上传时间:2023-04-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8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生死之思】梦见相思之人生死相隔 摘 要:谈论生死,我们最直接地对“生死〞的所知便是生与死的切己本性它不可由他人替代,只能由自己承担,并且是任何人必然的要经历的事情本文试以庄子和列子文本为视角,试析二子对死亡问题的思想异同,并试着超越文本的限制,直观死亡本身,阐发一些笔者自身关于死亡问题的浅简所思 关键词:庄子 列子 生 死 一 可以说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关于生死问题的所思最为深刻也最为丰富这不仅由于其个人思想的特质所决定,而且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所影响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被大家称之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但同时这又是一个生活上艰苦的时代频繁的战争与不正义的社会结构,使得生与死成为当时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就在这样的生存境域中孕育出了庄子的生死论 在日常意义的世界中,我们执着于生命,恐惧死亡的到场,我们将生命看作是真实的存在,而死亡那么是一片未知的虚空因为我们只能对生命有所体验,而死亡那么永无法体验,因此我们对其无所知,故而就在这未知之中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与拒斥但道家的所思并非如此生命也许并不真实,至少不是最终的真实,甚至可能是个梦境罢了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一切可名言、可把握的东西,都有所被规定、被限制,就不是真实的自身了生命也如此,在日常意义上被理解的生命也许只是一种幻象,我们的日常理解并不切中生命本身真实的意义如庄子至乐中讲的这个故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那么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将其妻之死并未看作是一种终结,而看作是道体的延续罢了,生命也不是一种在封闭的空间中的物的更迭,而是道体的流行如郭庆藩所疏“从无生有假合而成是知此身缺乏惜也〞庄子以道观生死,虽是无情,然从道理上看,何哀乐之有哉,所以惠施在日常意义上对庄子的诘难是没有道理的可以由此故事推之,我们日常意义上对生死的所思亦是没有道理的庄子中以道观生死,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生死〞的思考与对“道〞的领会有内在的联系 二 列子与庄子一般,同为道家经典然古本列子已佚,今本列子乃东晋张湛注之,后学多疑其真伪,考之并概定其成书于晋代。

      然笔者关于张湛列子注都未有所通读,故没有资格在此言论文本的考据,只得一笔带过文本真伪之事,粗览略读列子注,以表些简单的所思但由此可得知,假设列子成于晋代,那么定带有玄学的思想而与先秦道学不同,那么列子关于生死问题的所思也就与庄子有所不同了 列子天瑞言“或谓子列子曰:‘子奚贵虚?’列子曰:‘虚者无贵也’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事之破毁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张湛注之“凡贵名之所以生,必谓去彼而取此,是我而非物今有无两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虚既虚矣,贵贱之名,将何所生?〞可见列子言“虚〞与老庄言“无〞相通无〞就是无物,先行于物并给出物道〞不能是任何“有〞,凡有皆处于一定状况之中,受状况的规定和限制,即“去彼取此〞,皆有所为、有所伤而不能全,而“道〞那么无所规定、无所限制,故道学皆以虚无来领会道达道要虚己以顺物而非“是我而非物〞,要破除自我的偏见来领会事物本身但大概是受到当时玄学和佛学的影响,其强调“今有无两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以“至虚〞来领会道,显然又不同于老庄所言之“无〞因为道假设为“无〞,就面临着其何以生“有〞并为“有〞之本体的诘难,张湛注“虚〞为非有非无,以非有来遣散无、以非无来遣散有,显然受到当时玄学和佛学的影响。

      故“至虚〞乃有无之混成,即“道〞关于“道〞的字面解释,说文解字中言“道,所行道也,从从首,一达谓之道〞说文解字中对“〞部语义说明是“乍行乍止也〞行即动、变化,止即静、不变 三 我们知道,要直观死亡本身,就要洞彻死之本质,那么进一步就需要对关于死亡的非本真的事情暂做悬置,让死之为死的本真事情直接呈现出来因此我们在这里试着从时间上返回追溯古人关于死亡之理解,因为人类这样的初识往往是真实、直接的而未有后学所赋的文化意见由此,我们需要对生死之文字本身略做训诂,考察生死之文字的根源意义,以此来返回追溯古人之本真理解 鲁迅先生曾说过“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却是如此常人的生活就是面临众多已然的道路的抉择,但无论如何选择,结果都已制定,这样的人不是在走路,而是路走人,人生之路被限制在已然的存在之物上,人便失去了走的自由而道家通过对生死的思考,揭示了这两种人生,一种就是沉沦于物际的生活,而圣人那么是领悟着道的生活前者的生活如同走在已然安置好了的道路之上而圣人自得,不需要假借任何外物、不限制于任何外物,人生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也需自己来承担这样的逍遥自由,不来自于寿、名、位、货,而来自于对自己切己的生死过程的领会。

      如此而言,通过对生死的玄鉴,我们复原掉了物际,复原掉了面前的“路〞,而去自由的走出并承担起任何可能的路来 参考文献: [1]列子集释,杨伯峻撰,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2]庄子集释,郭庆藩撰,中华书局1961年版 [3]说文解字注,许慎撰,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苏振(1986.03-),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哲学专业,中西比较哲学方向 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