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人物评析之辛弃疾.pdf
8页完美的辛弃疾辛弃疾,不仅仅是伟大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军事家,他有抱负,有战略眼光,有很强的军事才干,还是一个心胸朗阔的男子汉在《休闲读品·天下》这本杂志里,作者将辛弃疾为我们做了完美的解读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可能是小时候身体不好,大人为祈盼他的健康而起的名字),42岁时,为表达自己对农业劳动的重视,自号稼轩他是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时,这里沦为金人统治区少年辛弃疾,常跟随祖父辛赞,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哪是古战场,哪里可成为用兵之凭借学问上,师从刘瞻,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最终,辛弃疾率众起义,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则留而事金,成为金朝的官员、文人领袖、书法大家1161年,22岁的辛弃疾,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他率2000余众起义抗金,并投归耿京领导的山东最大的一支义军队伍,成为“掌书记”(类似于文字、机要秘书,或者参谋之类听从辛弃疾劝告、同时投归耿京的一个义端和尚,被敌人收买,从营中逃脱,而且还盗走了耿京的“节度使”大印人是辛弃疾领来的,印是从辛弃疾这里偷走的,耿京欲杀辛弃疾,辛弃疾则告:给我3天,若不手擒义端,我甘愿就死果然辛弃疾逮住了义端,义端央求免死,辛弃疾则手起刀落,提人头报耿京。
此事让耿京更为器重辛弃疾,因为他确实是“下马能够草檄,上马能够杀贼”的文武全才在辛弃疾的力劝下,耿京决定归附南宋,受朝廷节制,一旦北方无法立足,即可全军调往宋境,成为南宋的正规军辛弃疾起草章表,并与副统帅贾瑞一起潜入建康,得到赵构皇帝的“接见”,并立刻授予官衔,让他们速回山东传旨不想,在返回义军的路上,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耿京的副帅张安国被金人收买,杀害了耿京,投降了金国已行至宋金边界的辛弃疾如为个人安危计,可以折返朝廷,做个小官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只带了50人的亲兵卫队,纵马直入有5万人防守的金军大营,活擒了叛徒张安国,并招集了数千名不愿做叛徒的义军将士,慷然南渡,昼夜兼行,将叛徒张安国交付朝廷,明正刑典,斩首正法当是时,辛弃疾年仅23岁,真个是:气吞万里如虎为此,他再度受到高宗皇帝的接见,在朝堂之上,他力陈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同时代人洪迈记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奋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此后,辛弃疾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仕宦生涯,先后做过地方签判、知州、安抚使、提刑以及京城的大理寺副卿等官,按现在的标准说,是从县长、市长、省长直到中央政府的副部长,都干过为官任上,辛弃疾在各个岗位上干得都还不错,显示了出色的政治才干,其出色政绩略举如下:1、恢复经济:在滁州知州任上,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这个历经几次战祸,几成废墟的城市,建成“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的好地方,具体方法是免欠租、招民户、完善公共设施、减免商贩赋税、吸引商人进驻,很类似今天的开发区。
2、镇压农民起义:在江西提点刑狱任上,他干了一票大事,扑灭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辛弃疾的做法是(非常天才,能够准确地找到要害并付诸实施),先观察分析出茶商军的战术优势是借助地形展开运动战,然后召集壮勇和熟悉当地地形的民兵,分头驻扎在茶商军的运动关节点上,茶商军的优势立刻消失,辛弃疾不失时机开始招降,在其领袖赖文政也无奈投降之时,辛弃疾确认已经大功告成,立刻将其处斩,茶商军终告覆灭然后遣散不愿当兵的人回家,将愿意当兵者编入部队朝廷耗时半年,用了近一万人的军队都没摆平的茶商军,在辛弃疾手上不到两个月便悉数剿灭,足见辛弃疾具有带兵打仗的军事才能此后,在湖南、福建安抚使的任上,辛弃疾还剿灭过多起地方骚乱这些行为曾被现代研究者批评为镇压农民起义,如从现代阶级斗争的眼光看,确实是这个性质但当时作为朝廷命官的辛弃疾,除了效忠朝廷外,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3、打击恶霸、黑势力:在以铁腕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辛弃疾给朝廷上书指出:农民之所以被逼为“盗”,全在于贪官污吏横行、盘剥太甚、赋役太重所以,解决“盗贼蜂起”的根本办法,在于整肃吏治、轻徭薄赋他不仅这么说,而且也这么干在做地方官的任上,他打击黑恶势力绝不手软,甚至用“钓鱼执法”的手段,诱使一些没人敢惹的“兵痞”,“抢”了“贡品”,就地正法。
最厉害的是在江西安抚使任上时,他纵容属下的新建县令汪义和斩杀了一批违反赈灾法令、囤积居奇的不法商贩,其中竟有当朝郭皇后的侄子这件事的责任,辛弃疾一人揽到头上,这也是他日后被罢官的一个重要原因4、创建地方军队:湖南南部一带,素来就有“乡社”,以武力欺压乡民,阻止朝廷政令,乃至发起武装暴动辛弃疾做了湖南安抚使后,经过深入调研,上书朝廷:按照各乡社及其统领的好坏,分门别类加以处理,不听话的取缔,听话的保留并且分割,隶属各县巡尉,然后建立一支真正能打仗、有威慑的军队——飞虎军,来对付不服管理的当地少数民族力量“蛮夷”诸部落当时,无论朝廷还是地方,军队涣散虚弱、已经完全不可用,辛弃疾深知于此在征得朝廷同意后,他立即行动,加班加点,建营房固垒,招兵买马由于砖瓦缺少可能推迟工期,辛弃疾决定出钱购买,下令长沙城居民每家供瓦二十片,则可领100文钱,两天之内,20万片瓦凑齐;缺垒石,则无法驱使百姓了,辛弃疾调发当地囚徒去城北开凿,按照数量酌情赎罪,很短时间内垒石凑齐辛弃疾为什么这样赶?因为他深知,朝中一定会有人说闲话,可能导致建立飞虎军的计划泡汤果真,一道金字牌下达,让他立即停止工作辛弃疾呢?他把令牌藏起来,就像啥事没有,继续监督工程进展。
一切完毕,他才将组建飞虎军的经营过程、财务报表、飞虎军兵营的工程图纸等资料汇总,作为依据上交朝廷,用事实回答了朝廷不善意的质询宋孝宗自然释怀辛弃疾的飞虎军虽然只有2500人,但由于训练严格,纪律严明,当时成为沿江各地方军队中的最强一支,不仅湖南一路赖之以安,也是长江沿岸重要的国防力量,金人忌惮而称之为“虎儿军”辛弃疾创立这支部队,直接的名义是镇慑当地的苗侗“蛮夷”,其深层动机也是想拥有一支部队作为北伐的根基但辛弃疾调任他处后,这支军队的纪律逐渐松弛,后来朱熹帅湘时,将此军解散5、规划北伐战略:辛弃疾这一生,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故土,他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慨然南归的1163年5月,刚即位不久的宋孝宗有意北伐,起用主战派老将张浚,不想,因为种种原因,竟遭致了符离之败这一年底,在主和派的压力下,宋适再度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宋金之间恢复到高宗时的边界线一带,只是宋人给金人的“岁币”由25万减少到20万,宋对金国不再称“臣”,而称“叔”这么一个本质上仍是屈辱的协议,竟让朝廷内的主和派欢欣鼓舞,一时间,主和派的舆论甚嚣尘上、占尽上风1165年,年仅26岁,官任江阴鉴判(相当于江阴县代理副县长)的辛弃疾,给孝宗皇帝上了一道一万多字的长篇奏章《美芹十论》,系统地提出了北伐主张,其要点如下:(1)符离之败只是个偶然的挫折,不能因为这个小挫折而放弃北伐战略,不敢再战了。
这是常识,但如放在那时只能打胜仗,承受不了一点失败挫折的庸官当道的氛围中,说出这种大实话,还是要有点儿勇气的2)客观分析了宋、金两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北伐必胜的理由他首先提出“形”与“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金人地盘广,财赋足,兵马多,只是“形”大而已,是表面现象,并不代表其真正的实力,即“势”强金人虽然统治的土地辽阔,但人口多是宋朝遗民,在感情、信念上是怀念大宋的;他们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兵源多来自占领区的各族人民,军心不齐,财赋又是从占领区人民那里搜刮来的,人民并不愿意,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人民一定会抗捐抗税、起义响应所以,只要宋朝君臣上下同心、坚持北伐,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当时,主和派有种论调:历史上吴楚一地的南方人从来没有打败过中原北方人,所以,南宋只要能偏安一隅,就谢天谢地了辛弃疾对此做了铿锵有力的批驳,说道:“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臣之说曰:‘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久安于华夏’ ”辛弃疾的这段论述非常精彩约九百年后,抗日战争时,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用的也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指出日本是强国、先进的工业国;中国是弱国、落后的农业国。
但那只是表面现象,从本质上看,中国是大国,日本是小国;中国的战争是正义的自卫战争,日本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是得道多助,日本是失道寡助,只要中国人民利用辽阔的山河和敌人周旋下去,一定会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分析方法上,两人的思想水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在于,毛泽东是全国人民的政治领袖,他有条件将正确的战略思想落实下去;而辛弃疾只是一介地方小官,当政的孝宗皇帝没有接受并落实这种正确战略的能力,所以,再正确的战略思想也发挥不了实际作用3)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辛弃疾是从北方过来的人,对全国的军事布防形势比较了解,他知道,金朝的三个重点防御方向是关中、洛阳、开封,而针对这三个方向,宋军也是以重兵分别布防在川陕(今陕西秦岭一线)、荆襄(今湖北襄樊、武汉一带)、两淮(今安徽沿淮河一线)辛弃疾提出的北伐方案是:在川陕、荆襄、两淮三个方向上明面上屯积重兵、虚张声势,声称要从这三个方向上挥师北伐但实际上,集结起一只五万人左右的精兵,走海路从山东半岛登陆,山东是金人防御的空虚地带,宋军可迅速拿下山东,并直接威胁金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中心燕京(今北京)地区,如此,金人必然要从川陕、荆襄、两淮抽调兵力回防,这时,宋军再全线北上,便何光复失地,重整河山。
据笔者之阅读范围之所见,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大规模跨海登陆作战的军事家,他的这一构想,确实有出奇制胜之处,很富军事天才,他自己说这与当年楚汉战争时韩信绕过中原、直取齐地,有异曲同工之效只可惜没有英明的君主来支持实施这一方案从上面的事实可以看出,无论从军事战略水平、战役组织实施能力,还是治国安邦的行政才干,乃至个人的战术水平,辛弃疾都足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中一流人才的行列,以至于有辛弃疾的传记作者说,如果南宋朝廷真的重用辛弃疾的话,那么宋金的历史将会改写如今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鹅湖之会”:一次是哲学史上著名的朱熹与陆九渊之会,今天的哲学史家们将其解读为这是一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之争另一次是文学史中辛弃疾与陈亮之会公元1188年(淳熙十六年)冬天,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沿浙赣道直赴信州,顶风冒雪,跋涉800多里,在信州会见了辛弃疾其时,辛弃疾正患病卧床,陈亮的到来使他十分兴奋,两人雪中煮酒,纵论天下大事,十分痛快辛弃疾以其出神的文笔记录下了两人第一天会谈的情景:“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准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陈亮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凌晨即起,舞剑练武。
这时的辛弃疾,年龄已近50岁,二十年的仕宦飘泊、6年的乡间退隐,加上岁月的无情侵蚀,已使他筋力衰退,兴味懒散,他开始生病,肚子也挺起来,有了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嗜睡、口渴,头发也谢顶了,甚至还掉了几颗牙齿身体的老病与精神的抑郁使他已经荒疏了武艺的习练,他饮食起居无度,因过量饮酒加重了病情,发誓罢酒又罢不了,早晨也难得起早,晏睡似乎成了习惯陈亮的到来让病中的辛弃疾重新燃烧起生命的力量陈亮当时也已45岁了,仅比辛弃疾年轻三岁,而且三次考科举不中,此时还是乡间一介布衣,却保着一位职业军人时刻在岗的军事素养,他的昂扬斗志和火热激情,使辛弃疾又回到了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状态,病也不知不觉地好了起来两人在瓢泉、鹅湖游谈数日之后,便南下到靠近福建的紫溪去等朱熹,这里离朱熹所住的崇安不远,朱熹只要走100里路,出分水关便北上便可相见但朱熹最终爽约没来,他后来致信陈亮,解释自己爽约不到的原因是:自己不愿参与政事,只想在山里过着读书隐居的日子其实真正的原因完全不是他嘴上说的“淡泊自处”的动机,而是另外一种功利盘算当时,朝中周必大要当宰相,王蔺要任枢密使这两个人都是辛弃疾的政治对头,就是王蔺出手将辛弃疾弹赅落职的,但这两个人与朱熹的关系却很好,外界称他们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