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化学04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课件.ppt
34页第4章 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4.1 概述 4.2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3 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4 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质量保证不仅是具体技术工作,也是一项实验室管理工作: 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正确的操作规程以及技术考核 质量保证工作必须贯穿取样、样品处理、方法选择、测定过程、实验记录、数据检查、数据统计分析和分析结果表达等 建立质量保证系统,4.1 概述,,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2)测定方法的精密度 (3)重复性 (4)再现性 (5)分析空白 (6)误差 (7)回收率 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评价 (1)标准的可靠性 (2)用标准物质评价 (3)用标准方法评价,1. 几个基本概念,,质量保证是在影响数据有效性的各个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是一个对整个分析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它包括了保证分析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 2. 质量保证系统,,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系统,质量保证的实施,建立质量保证管理体系 包括:人员及分析方法的选定、布点采样方案和措施、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和报告审核等措施和技术要求 。
提高人员素质,实行考核持证上岗 合格证考核内容有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实际样品分析三部分基本理论包括分析化学理论基础、实验室基础知识、数理统计基础知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基础知识、有关的分析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基本操作包括现场采样技术、玻璃器皿正确使用、分析仪器操作规范性等 实际样品分析是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对考核样品进行测试,考查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4.2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为了使分析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要求分析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这些反映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1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代表性:要使分析试样具有代表性 指在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并按规定的采样要求采集有效样品 所采集的样品必须能反映实际情况,分析结果才有效准确性:指测量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 受到从试样的采集、保存、运输、实验室分析等环节的影响 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的综合指标,它决定着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表示 准确性的评价方法有标准样品分析、回收率测定、不同方法的比较精密性:表示测定值有无良好的平行性、重复性和再现性。
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随机误差的大小精密性通常用极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表示平行性:同一实验室,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都相同,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双份或多份平行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重复性:同一实验室,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中的任一项不相同,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独立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再现性: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在不同条件(实验室、分析人员、设备,时间)下获得的单个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室内精密度 用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表示,室间精密度 用相对平均偏差表示,,,关于分析方法精密度的几个应注意问题 (1)分析结果的精密度与待测物质的浓度水平有关,应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浓度水平的样品进行分析方法精密度的检查 (2)精密度会因测定实验条件的改变而变动,最好将组成固定样品分为若干批分散在适当长的时期内进行分析 ,检查精密度 (3)要有足够的测定次数 (4)以分析标准溶液的办法了解方法精密度, 与分析实际样品的精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5)准确度高的数据必须具有高的精密度,精密度高的数据不一定准确度高。
可比性:用不同分析方法测定同一样品时,所得出结果的吻合程度 使用不同标准分析方法测定标准样品得出的数据应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分析结果应相互可比 要求每个实验室对同一样品的分析结果应达到相关项目之间的数据可比 相同项目在没有特殊情况时,历年同期的数据也是可比的 在此基础上,还应通过标准物质的量值传递与溯源,以实现国际间、行业间的数据一致、可比,以及大的环境区域之间、不同时间之间分析数据的可比完整性:强调工作总体规划的切实完成即保证按预期计划取得系统和连续的有效样品,无缺漏地获得这些样品的分析结果及有关信息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精密性在实验室内分析测试 分析结果代表性、完整性则突出在现场调查、设计布点和采样保存等过程 可比性则是全过程的综合反映 分析数据只有达到代表性、准确度、精密度、可比性和完整性,才是正确可靠的,也才能在使用中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性 “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因为它会导致一系列错误的结论2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灵敏度: 单位浓度或单位量待测物质变化所产生的响应量的变化程度 (响应大小) A = kc + 检出限: 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高于空白值。
仪器检出限:产生的信号比仪器信噪比大3倍待测物质的浓度,不同仪器检出限定义有所差别 方法检出限:指当用一完整的方法,在99%置信度内,产生的信号不同于空白中被测物质的浓度测定限: 测定限为定量范围的两端 分别为测定上限与测定下限,随精密度要求不同而不同 测定下限:在测定误差达到要求的前提下,能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称为该方法的测定下限 测定上限: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量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量,称为该方法的测定上限最佳测定范围,校准曲线: 校准曲线是描述待测物质浓度或量与相应的测量仪器响应或其他指示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曲线括标准曲线和工作曲线 标准曲线: 用标准溶液系列直接测量,没有经过样品的预处理过程,这对于基体复杂的样品往往造成较大误差 工作曲线: 所使用的标准溶液经过了与样品相同的消解、净化、测量等全过程 绘制准确的校准曲线,直接影响到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与否此外,校准曲线也确定了方法的测定范围空白值: 就是除了不加样品外,按照样品分析的操作手续和条件进行实验得到的分析结果 全面地反映了分析实验室和分析人员的水平 当样品中待测物质与空白值处于同一数量级时,空白值的大小及其波动性对样品中待测物质分析的准确度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报出测定下限的可信程度。
以引入杂质为主的空白值,其大小与波动无直接关系;以污染为主的空白值,其大小与波动的关系密切加标回收率: (l) 加标物的形态应该和待测物的形态相同 (2) 加标量应和样品中所含待测物的测量精密度控制在相同的范围内,通常作如下规定: 加标量应与待测物含量相等或相近,注意样品容积的影响; 当待测物含量接近方法检出限时,加标量应在校准曲线低浓度范围; 在任何情况下加标量均不得大于待测物含量的3倍; 加标后的测定值不应超出方法的测量上限的90; (3) 由于加标样和样品的分析条件完全相同,其中干扰物质和 不正确操作等因素所导致的效果相等当以其测定结果的差计算回收率时,常不能准确反映样品测定结果的实际差错干扰试验 (1)针对实际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共存物,检验其是否对测定有干扰,并了解共存物的最大允许浓度 (2)干扰可能导致正或负的系统误差,与待测物浓度和共存物浓度大小有关 (3)干扰试验应选择两个(或多个)待测物浓度值和不同水平的共存物浓度的溶液进行试验测定1. 分析前的质量的保证与质量控制 采样的质量保证包括: 采样、样品处理、样品运输和样品储存的质量控制 要确保采集的样品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符合真实情况。
采样过程质量保证最根本的是保证样品真实性,既满足时空要求,又保证样品在分析之前不发生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4.3 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2 分析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包括 :样品的前处理、分析过程、室内复核、登记及填发报告等 实验室质量保证 1. 人员的技术能力 2. 仪器设备管理与定期检查 3. 实验室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1)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制度 ;(2)技术资料;(3)实验室环境;(4)水;(5)器皿;(6)化学试剂 ;(7)溶液配制和标液,常规质量控制技术,平行样分析 加标回收分析 密码加标样分析 标准物比对分析 方法对照分析 室内互检及质量控制图,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也叫外部质量控制, 由外部有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第三方或技术组织,对各实验室及其分析工作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质量考查的过程 发放标准样品在实验室间进行比对分析 以质控样随机进行实际样品的考核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必须在切实施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质量保证 按分析数据处理的基本要求进行,遵守数字修约规则,慎重异常值取舍,数据审核制度 分析数据处理 分析数据的准确记录,分析数据有效性检查,分析数据离群值检验(Q检验法、格鲁布斯法等),分析数据统计检验 (t检验和F检验法),分析数据方差分析,分析数据回归分析。
3 分析后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4 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方针(QP) 与目标 质量管理(QM) 质量控制(QC) 质量保证(QA) 质量体系(QS) 质量审核 管理评审 质量计划,4.4 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标准分类 层级分类法: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性质分类法: 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属性分类法: 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对象分类法: 基础、安全、环保、产品、卫生、方法标准等,,标准分析方法,标准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空白值、线性范围、耐变性 一个理想的分析方法应是:准确度好、精密度高、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分析空白值低、线性范围宽、耐变性强 还要适用性强、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消耗费用低等标准分析方法的编写格式,书写应遵守GB/T1.41988化学分析方法标准编写规定;尽可能写得清楚,减少含糊不清的词句; 应按国家规定的技术名词、术语、法定计量单位,用通俗的语言编写; 有一定的格式,通常包括下列内容: 方法的编写、方法发布日期及施行日期、标题、 引用标准或参考文献、方法适用范围、原理、仪 器和试剂、步骤、计算、统计、注释和附加说明,标准物质与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基本特征 :材质均匀性,量值稳定性,量值准确性,量值重复性,自身消耗性 ,量值保证书 标准物质的主要用途 :分析的质量保证 ,分析仪器的校准 ,评估分析数据的准确度 ,作新方法的研究和验证 ,评价和提高协作实验结果的精密度与准确度 ,工作标准 ,控制标准,标准物质的分类和选择原则,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分类法:原子量标准的参比物质、基础标准、一级标准、工作标准、二级标准、标准参考物质、传递标准。
按审批者的权限水平分类法:国际标准物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地方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的选择原则:分析方法的基体效应与干扰组分、定量范围、进样方式与进样量、被测样品的基体组成、测定结果欲达到的准确水平等 1. 采用与待测样品相类似的标准物质 2. 准确度水平应与期望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相匹配 3. 浓度水平与直接用途相适应,选择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