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红绿彩瓷器鉴赏 假红绿彩瓷器特点.docx
3页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後,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红绿彩瓷主要有两大类产品:一是日常用品,如碗、盘、杯、瓶、罐、枕等器皿;另一类是各种瓷塑制品,如佛、菩萨、天王、婴儿、侍者、妇女等塑像现择近年来各地出土的红绿彩器皿精品介绍如下: 直壁杯(图1)残,高5.8厘米灰胎,施化妆土,施釉近底,底部无釉露胎,内壁无化妆土,亦无釉外壁以红绿彩绘大小相间两组仰莲瓣,莲瓣间有粉红色晕染过渡安阳市西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炉(图2)残,灰胎,施化妆土外壁以红绿黄彩涂绘间隔纹饰,绿彩很淡安阳市东大街工地出土 壶(图3)高5.6厘米胎色洁白,瓷化程度高,施玻璃釉壶直口,残弯流,有柄,肩部用红、绿、黄彩绘两组花饰新乡市六中城建工地出土 荷花纹玉壶春瓶(图4)高22.5厘米灰黄色胎酥松,施化妆土瓶颈部用红彩画十道线圈,并用绿、红、黄彩涂绘在瓶腹的主体区域,红彩绘大朵荷花,勾荷叶轮廓和筋脉,浅红彩涂抹花瓣,荷叶以肥厚的浓绿釉彩满涂,部分蕊心点黄彩新乡市城里十字莲花苑工地出土 荷塘鱼藻纹碗(图5)口径16.6厘米,高4.1厘米。
灰黄色胎紧密内外施化妆土,外壁近足处露胎,玻璃釉纯净,多开片,外壁有垂聚釉碗心有五个大米粒状支钉碗内口沿处由红彩画四条圈线,内两条圈线中填涂浅红彩成宽带,在此宽带上点三组黄釉点,分别由10、10、12点组成碗中心区域用红彩绘鲤鱼、莲叶、浮萍、花头,鱼口衔花蔓红彩绘画後,再用绿彩将图案外的空白部位涂满,形成碧波水面,局部有绿釉遮盖红彩现象绿釉为玻璃质,有起凸和开片,红彩平整新乡市城里十字莲花苑工地出土 双系罐(图6)直口,斜肩,鼓腹,平底,双系耳施白釉不及底,口颈部及双耳白釉上涂黑、绿彩,肩及腹部涂红彩,上间隔涂几组绿彩图案 盘(图7)口径10.8厘米,底径4.9厘米,高2.8厘米灰黑胎,施化妆土足底无釉露胎盘心用红绿黄彩绘折枝花,有4个支钉痕获嘉县城建工地出土 诗文葵口碗(图8)口径16.6厘米,足径6.1厘米,高3.1厘米灰黄胎,满施化妆土,通体罩透明釉,多细碎开片,碗底有5个支钉痕口部涂黄彩,绘红彩线圈,成镶口效果碗内壁近底部红彩绘两道六角弧形圈线,圈线间涂翠绿色釉彩,碗内底红彩书“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郑州市西大街出土 折枝花粉盒(图9)高2.5厘米盖面有3个支钉痕,施化妆土,挂白釉,上以红彩绘折枝花卉及花苞,绿彩绘叶。
盖内壁无化妆上,素坯上罩透明玻璃釉,无开片,透明釉上红彩竖排书写“四九”二字盒外施化妆土,半釉,红彩绘三道旋纹,内素坯施釉郑州市东大街道路工地出土 盘(图10)仅留盘心,残径15.2厘米灰胎,施化妆土,满釉,无支钉痕,底多黑点棕眼盘中红彩绘大杜鹃花六朵,点黄蕊绿心,花瓣以粉红色晕染,花叶由红彩勾轮廓,後涂绿彩,花丛正中单腿独立一只长尾绶带鸟许昌市城建工地出土 红绿彩碗(图11)金代器物高5.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5.5厘米敞口,斜曲腹,圈足,碗底绘红花绿叶纹,碗壁绘四道红彩圆周纹平顶山文集遗址出土 红绿彩高足碗(图12)宋代器物敞口外侈,丰腹内收,高足中空,足外壁3道竹节纹,碗外壁用红绿彩绘花草纹白胎,釉色光润,淡青白闪微灰三门峡市渑池县出土 红绿彩盖罐(图13)器盖为宝珠顶,盖内中心有管状子口瓶身为撇口,圆唇,短颈,丰肩,腹以下渐敛,浅圈足,与底面弧坡相接无明显界线;沙底粗糙器面釉上之装饰为红、绿彩的花卉纹整个器物放于豆形底座之上三门峡市出土 红绿彩缠枝莲池纹盖罐(图14)通高32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4厘米钹形盖,下有圈状子口,钮已残罐身直口,圆唇,短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斜收,足直下至底。
平沙底稍内凹,粗糙而带火石红色,有刷痕和修刮痕,中间有裂纹一条(图15)此罐及盖为分段印坯粘接成型全器内外施白釉(图16)盖钮下以红绿彩饰两层覆莲瓣,盖沿饰缠枝灵芝罐外釉满布裂纹,釉上以红、绿二色彩饰,颈部饰连续钱纹,肩部饰覆莲瓣,胫部饰仰莲瓣,近底部饰狭窄波纹带及弦纹各一周;腹部由六朵形态不同、比较写实的盛开莲花以缠枝形式构成主体纹饰带,并以莲叶、初开莲花、多种水草填充其间(图17)全器装饰构图满密,少有空隙,似有元瓷装饰遗风,但绘制技巧、构思、设色与元瓷迥异四川平武明王玺夫妇墓出土 红绿彩花卉纹带盖梅瓶(图18)通高31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0厘米器盖为宝珠顶、铃形,盖内中心有管状子口(图19)瓶身为撇口,圆唇,短颈,丰肩,腹以下渐敛,直足;浅圈足宽圆如钏式,与底面弧坡相接无明显界线;沙底粗糙,似装烧时粘有细砂(图20)瓶身及盖均为分段印坯粘接成型,均内外施釉器面釉上之装饰以红、绿彩为主,兼用酱彩钮下盖面饰覆莲瓣,盖身饰缠枝灵芝瓶肩亦饰覆莲瓣,胫部饰“寿山福海”纹各一周腹部由盛开的莲荷、木芙蓉、宝相花、菊花四种花卉以相对独立的植株形式、相互间略有穿插构成主体装饰带(图21、22、23),其绘制技巧及设色方法与红绿彩缠枝莲池纹盖罐相同。
莲荷一组多用酱彩,宝相花中心可见明显的胎裂(纵向)和接痕(横向)四川平武明王玺夫妇墓出土 红绿彩花卉纹带盖梅瓶(图24)与图18梅瓶相配成对,其器形、大小、装饰形式与绘制技法均大体相同(图25、26),但较上梅瓶亦稍有不同之处:(1)造型上瓶腹较图18梅瓶丰满;(2)装饰的主体花纹除莲荷形象较接近外(图27),宝相花的形态差异较大,且其他两种花卉被分别易为牡丹和月季;(3)在装饰施彩时,此器绘月季时也用了酱彩,重要的是描牡丹时使用了前所未有的黑彩,在欣赏者面前展现出一朵美丽的黑牡丹(图28);(4)此器在彩饰前的白瓷胎上,原用细线满刻流畅的缠枝莲花纹(图29),而此纹与後来的彩饰毫不相关由此可知此二器虽然彩饰典雅而绚丽,但在加彩前显非原配瓷胎,加上二器均胎裂及接痕明显,可知它们是在质地要求较为随意的民间一般作坊配绘後购回随葬的四川平武明王玺夫妇墓出土 红绿彩瓷在陶瓷史上处于单色釉瓷发展到彩绘瓷的重要阶段,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且由于红绿彩瓷器传世和出土器物有限,因此在海内外藏界倍受珍视 (责编:雨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