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社会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自律之实证研究-电脑技能训练的应用.doc
24页以社會認知理論探討學習者自律之實證硏究-電腦技能訓練的應用*吳文雄郭峰淵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在電腦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績效會受到環境、個人及其行 爲交互作用(reciprocal determinism)的影響在資管領域對此議題逐漸受到重視,然 而相關硏究仍屬少數,特別是對學習者自律(learner self-regulation)fi 例如,學生爲了擁冇計算及邏輯思考的 技能,他(她)們需耍學習數學課程爲 了增加語言方面的能力,他(她)們則需 耍學習中文、英文等語言對企業界的 員工而言,專業技能的學習也是必備的 條件之一,例如銷传人員需耍學習相關 的行銷技能,以因應市場的競爭同理, 在科技快速發展及電腦應用普及的今 日電腦技能(computer skill)的學習 (Compeau & Higgins, 1995a) 如文書處 理、試算表、程式設計等,也成爲一種 必要的學習學習對於個人既是如此重要,因此 吾人需耍對學習理論的相關論點作進一 步的瞭解冇些學者(Freud, 1964; Allport, 1961)認爲人們會受到內在力量的趨動 (drive)而產生學習的行爲,這個論點雖 具冇價値性,然而吐論點忽視了學習環 境對人們的影響例如,在電腦技能學 習中,某兩個班的學習者其資質都差不 多,但所獲得的學習績效有時侯卻不一 樣,這種情況的產生可能是學習環境上 的差異所造成反之,有些學者(Skinner, 1953; Baum, 1973)是從外在力量影響的 觀點來看,他們認爲人們是受到外在環 境刺激的影響而產牛學習的行爲,然而 該論點卻忽略人們內在趨力的影響。 故不論是個人內在的趨力或是外在 環境刺激的論點,都是以單獨的構面: 個人(person, P)或環境(environment, E) 來決定其學習行爲(behavior, B)爾後, 冇學者提山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的 觀點(Bandura, 1977)^認爲學習行爲 是經由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reciprocal deteixninism)所產生,而不是 由其中的任何一個構面來決定,該觀點 是將環境、個人及其行爲形成相a關聯 的三個構面而冇所作用透過這三個構 面所產生的相互影響,會依據不同的情 境與行爲而冇所不同例如,在冇些時 候,環境對個人的行爲具有強而有力的 激勵或限制作用,而該行爲也會對個人 產生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個人會透過與學 習環境的耳動而發現問題,進而找山解 決的方案來提高其學習的績效在資管 領域的相關硏究中,有些學者(Webs血 & Martochio, 1992; Compeau & Higgins, 1995“)體會到社會認知觀點的重耍性, 而將此觀點應用在電腦技能訓練的課題 中這些探討課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 瞭解如何提升學習者的自信心與學習績 效例如 Webster & Martochio (1992), Gist et al. (1989) Compeau & Higgins (1995a)及 Simon & Werner (1996)的硏究 發現,不同的訓練環境與方法對學習者 的自信心與學習績效會有影響。 Martocchio & Webster (1992)及 Bandura (1986)則發現訓練人員與上司的口語及 實質的鼓勵,也會正向的影響學習者的 自信心及學習績效另外,對學習者本 身而言,若他(她)們在某一應用領域(如 文書處理軟體)的豐富經驗,也會對自信 心與學習績效冇正面的助益(Martocchio & Dulebohn, 1994; Compeau & Higgins, 1995a)上述的硏究結果具有相當的價値 性,可看出以社會認知的觀點應用於電 腦技能的學習之重耍性愈來愈增加然 而、從Marakas et al. (1998)的文獻回顧 中發現,多數硏究的重點在於個人績效 之前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而較少 以績效前後個人自律(self-regulation)爲 考量所謂的自律係指在某一期間及改 變中的環境下,個人內心的(internal)的 過程,該過程是一個引導個人去達成其 目標的活動(Bandura, 1986; Karloy, 1993)因此,從目標的產生到目標的達 成會受到某些心理構念的影響,如自我 效能的高低會影響個人設定不同的目 標,以應付環境的變化而達成其目標。 在個人目標達成後,又會影響某些心理 構念,如個人對績效的自我滿意之評估 (Bandura & Jurden, 1991) 再者,國內在 這方面的硏究也相當缺乏,因此有必耍 針對這個課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冇關電腦技能訓練的相關硏究,V 期硏究的重點在於探討訓練對組織的資 訊化/電腦化的貢獻從系統實行 (implementation)及EUC的硏究結果得 知,訓練的好壞與電腦化/資訊化成功 之間是正相關(Fuerst & Cheney, 1982; Igbaria et al., 1989) 而冇些學者則提出 訓練是組織電腦化/資訊化成功的重耍 關鍵因素之一(Guide. 1990; Tannenbaum, 1990)從實務的觀點來 看,Pennefather (1989)提山訓練可視爲 「生產力的關鍵」(key to productivity), 而Warner & Smith (1990)則認爲訓練是 「必需品而非奢侈品」(necessity not luxury)爾後,相關硏究的重點則轉移至如 何提升學習者的學習績效與態度之討論 (Bostrom et al., 1990; Nelson & Cheney, 1987; Webster et al., 1990) Bostrom et al. (1990)以Kolb (1984)的學習型態理論 (learning style theory)爲基礎,提山不同 能力的學習者具冇不同的學習型態。 透 過對學習型態的瞭解,以適時適所地提 供正確的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習者的學 習績效 另外Nelson & Cheney (1987) 及Bostrom et al. (1990)提山不同的訓練 方法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績效,而 Webster & Martocchio (1993)則認爲不同 的訓練環境也會對學習者的學習績效造 成影響「認知理論(-)槪觀在70年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結合行爲主義 (behaviorism)與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 的槪念,提出社會認知理論,口該理論 被廣泛地應用在醫療、決策管理、人力 資源、教育、電腦技能訓練等領域上 (Bandura, 1982; Wood & Bandura, 1989a, 1989b; Wood et al., 1991; Schunk, 1989; Zimmerman, 1990; Rooney & Osipow, 1992; Pajares & Miller, 1994; Compeau & Higgins, 1995a)社會認矢口理 論以環境(E)、個人(P)及其行爲(B)等三 個構面的交互作用來說明個人的行爲 (圖1)。 例如,有一個人嘗試某種行爲(如 學習套裝軟體)都失敗,這個失敗的經驗 會使得他(她)的自信心降低然而,當 周遭的環境冇其他人可以提供行爲的典 範,而從中觀察其成功的經驗時,對此 人自信心的提升是有所助益的個人(Person, P)士袈境(Environment, E) 行爲(Behavior, B)圖1 :環境、個人及其行爲的交互作用(-)自我池在社會認知理論中,個人的自我效 能(self-efficacy)g重耍的構念之一以 下將分別描述自我效能的定義與測量、 槪念性架構及該構念在電腦技能訓練應 用方面的相關硏究I. 自我效能的定義與測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