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领悟.传承.docx
7页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领悟.传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思想境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儒家文化的某种精神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同时还对现代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试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涉及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篇,体会作品中所展现的儒家文化特点,结合个人在生活中的认识或感受,写一篇作文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领悟.传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儒家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儒家文化以他的博大精深、以他的睿智哲思深深影响着炎黄子孙 儒家文化也体现在我们的教材之中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仁、义、礼、智、信,在烛之武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仁一一克服私欲,设身处地,为国为君王着想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我们要克服一己之私,要对对同类生命有基本同情和关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说这句话时的烛之武已经“须发尽白,百病侵身”了,虽三次为官,但却只是一个小小的养马官,所谓壮士不遇,英雄末路,因此这句话中的悲愤和辛酸不言而喻但他并没有睚眦必报,以怨报德即使郑伯不重用自己,但国家处于紧急关头,他理智的遗择了“克己”,克服内心的怨恨,把国家、百姓放在首位,出使强秦,拯国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不正是儒家“仁”的思想的体现吗? 义——国家危难,挺身而出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 人一把,即为义;在国家有难时出手相助谓之义,这是每个国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首先烛之武在“晋侯秦伯围郑”,“郑既知亡矣”的国家存亡之际,不计较“不能早用子”的前嫌,舍小存大,顾全大局,尽显忠义之士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大义风采这不正是儒家“义”的思想的体现吗? 智——就是智慧,这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更是一个人能力和认识的体现人要生存,就要有生存的本,智慧是最大的根本。
烛之武单枪匹马说退秦师,重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智慧烛之武善于攻心,先退一步说话,“郑既知亡矣”,设身处地替秦国着想,多言亡郑对秦无益,而存郑益处多多,以解除其戒心;再出贿路招,“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下子缩短了两者距离;接着再用晋国的历史和未来进行瓦 解:一无信,一野心,使用离间计,击中秦伯软肋最终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的秦君心悦诚服,化解了一场亡国危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一言其至强过百万师,这不正是儒家“智”的思想的体现吗? 礼与信在烛之武身上同样有所体现,比如态度的不卑不亢,信守诺言,结交秦国 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将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相联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多少仁人志士以此为立身的标准,成就了一个个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更是推动了古老中国的发展而对于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来说,这种积极入世的观念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国家荣辱的意识,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到如今,儒家文化一直以他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让我们好好地拥有它,好好的珍惜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则材料围绕“儒家文化”来阐述,分为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材料部分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材料共分两句话,是写儒家文化对古代、现代作家及作品的影响阅读时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思想境界”这句话的提示要求部分则主要是限制:1、写作范围: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涉及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篇;2、写作内容: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儒家文化特点;3、写作延伸:结合个人在生活中的认识或感受,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必须注意这些限制本题的难点在于“儒家文化”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内涵很广,学生对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把握可能不太清晰另外“儒家文化”范围太大,要学会化大为小,抓住一两点写来,才不至于泛泛而谈 参考立意: 1、《烛之武退秦师》体现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铁肩担道义”的爱国精神,责任意识 2、《游褒禅山记》体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3、《离骚》体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 可用素材: 1、昔日温润如玉的君子啊,真的需要儒学精核来唤醒要知道,儒学文化能绵延上千年,至今在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中自成一个派别,必然有其活力和时代感。
《礼记》有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道也光明做事如此,儒学发扬亦如是在当下对个人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儒学选择的“与时变,与俗化”,是在申明底线的前提下,给人随和亲切之感,让人自觉感悟 2、辛弃疾在《登建康赏心亭》中体现的恰恰是儒家的积极进取的思想他登高眺远,惟觉恢复中原、重尊此礼义邦国之职责为自己必当履行者;尽管无人会得此意,而且流年忧愁致人老大,自身前途功业尚难测度,却均不足以阻碍我之必当履行此职责 3、在李白这儿,“威武不能屈”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充分李白最有亮色的一点,就是威武不能屈他见了唐玄宗,起码得保持谦虚吧可是李白不,他认为咱俩都姓李,你只不过生下来是太子的位子,而我不是而已再说你是世俗世界的领袖,在文学圈里我也是老大啊所以杜甫才有这样的诗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你叫我去,还要看我高兴不高兴呢!李白的“威武不能屈”不是别人给他多大的压力,而是内心就不打算屈服对李白来讲,跟王公将相,跟皇帝打交道的时候,他的心态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心态,才能让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可用结构: 本文适合写成递进式结构。
一、引用孔子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提出观点: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二、概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分析烛之武身上体现出的儒家爱国、担当、勇于牺牲的优秀品质三、展开论述儒家这一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举例论证,历史人物可写屈原、诸葛亮、鲁迅当代的可列举感动中国的人物四、进一步阐述儒家爱国、担当、勇于牺牲的精神在当下的意义呼唤儒家思想的延续、传承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