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内涵的历史演进与话语体系变动.docx
16页“改革开放”内涵的历史演进与话语体系变动 陈钰[摘 要]“改革开放”概念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内涵的演进更是一部生动的改革开放史改革开放”概念的演变,最初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上,改革开放在党和国家制度层面为全党所接受伴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因此,党和国家又将改革开放的重点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改革开放”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演变,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历程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又是一系列概念演变的必然逻辑[Key]改革开放;新时代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积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卓越成就改革开放”概念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内涵的演进更是一部生动的改革开放史改革开放”概念是由“改革”“开放”演变而来,于党的十三大上在党和国家政策与制度层面得到确认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又演变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其内涵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改革开放”内涵的演变,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的必然结果。
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改革开放,体现了实践和概念演变的逻辑必然,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理念在概念总结上的体现一、从“改革”“开放”到“改革开放”长期以来,人们大都习惯地认为“改革开放”概念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而考察党的文献可以发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只出现“改革”两字,“开放”和“改革开放”并没有出现改革开放”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互动中演进而成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改革”一词意为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使之能适应客观情况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愈来愈认识到对内推行改革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强调:“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1]1978 年11 月10 日到12 月15 日,中央召开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会议闭幕时,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郑重提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改革的迫切重要性在改革的指导方向上,邓小平指出:“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2]450-451 据统计,仅在《邓小平文选》中,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南方谈话,“改革”就出现645次,足以见得中央对于改革的重视为何改革?这一时期推行的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改革”是有重点的“改革”,是对“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呼应自然,对内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经济领域1978年,农村开始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同时,也在其他领域实施了改革的措施如在改革干部制度方面,提出要把“改革干部制度作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2]在教育方面,提出“改革教育事业的领导管理体制”[2]在中国人事问题方面,提出“逐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3]746在军队改革方面,提出“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4]284。
中国共产党领导对内改革的实践,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个领域体制的改革1985年6月29日,邓小平指出:“我们最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农村见了成效,我们才有勇气进行城市的改革[1]130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改革是为了彻底扭转“文革”以来的错误局面,对整个国内实行“以点带面”的改革通过以经济领域为重点,兼顾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将影响社会发展的各个“原子”进行改头换面的革新,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正确的历史轨道改革”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使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5]28,“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5]22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的“改革”二字虽然只出现过两次,但此时“改革”的内涵已是“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中所強调的“改革”,二者含义相同,“改革开放”中“改革”的内涵已经成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开放”一词意为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深感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已迫在眉睫1978年5月,谷牧代表团对西欧五国进行访问临行前,邓小平嘱托:“要详细地做一番调查研究,看看人家的现代工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也看看他们的经济工作是怎么管的,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我们应当把它学回来[6]这就表明,邓小平强调的开放更侧重于“借鉴”“学习”外国的成功经验,开放的侧重点是“吸收”,是给亟须发展的中国注入成功经验的过程,而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开放”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模式迅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因此,邓小平便不断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并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政策1981年3月24日,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时,邓小平指出:“像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交往[2]724“开放”成了这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政治概念据统计,仅在《邓小平文选》中,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南方谈话,“开放”就出现336次如何开放?“开放”是坚持已有的正确的做法并不断调整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部分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指出: “你们问我们实行开放政策是否同过去的传统相违背。
我们的做法是,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4]13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由南到北、由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十三大报告强调:必须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开放”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推动了“改革开放”概念成为共识邓小平指出:“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4]98由此可见,“改革”和“开放”的内涵不是单一的、局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互动交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二者的单独分开使用已经不能完整准确地概括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和实质特征改革”与“開放”内涵的发展迫切需要将二者合二为一改革开放”在党和国家文献中首次并称是在1981年6月5日上午,邓小平在会见语言学家、美籍华人赵元任教授时,“向他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情况”[3]746此后,“改革开放”便被频繁地使用1982年8月10日,邓小平“同邓颖超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邓昌黎、陈树柏、牛满江、葛守仁对发展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建议,并介绍中国经济形势和改革开放的情况”[3]837。
1984年2月9日,邓小平在参观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村和陈嘉庚故居,听取集美校委会负责人关于集美学村发展过程和今后规划的汇报后,指出:“陈嘉庚是个爱国华侨福建华侨多,进出都经过厦门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3]9591984年6月22日,邓小平在谈论香港人关心的十三年过渡期的经济繁荣问题时,指出:“我们为什么敢于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因为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路子走对了,人民赞成,变不了[3]9831984年9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抓领导班子调整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HYPERLINK“http://“改革开放”在党和国家层面得到制度确认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7]至此,由“改革”“开放”逐步演化而来的“改革开放”最终成为国家制度层面的政策,并为全党所接受据统计,十三大报告中“改革开放”一共出现了24次党的十三大后,“改革开放”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话语表达,并为此后历次党代会所沿用改革开放”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不是“改革”和“开放”概念的简单相加,从其内涵演进的逻辑来看,而是“改革”和“开放”两个概念的整合。
从“改革”“开放”到“改革开放”,其内涵的演进的逻辑特征,“一方面,改革和开放不是事物两种完全割裂的存在形态,有着深刻的内涵交融和机制衔接;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概念的形成与‘改革’ ‘开放’内涵变迁之间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体现着对 ‘改革开放’概念及其制度确认与改革开放实践之间的深层互动”[8]二、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初实行的改革已经不能适应严峻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的发展,根本的是需要“深化改革”和“全面改革”通过考察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可以发现,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改革开放”出现55次,其中“深化改革”出现2次,“全面改革”出现1次;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改革开放”出现27次,其中“深化改革”出现4次,“全面改革”出现2次;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改革开放”出现14次,其中“深化改革”出现2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改革开放”出现34次,其中“深化改革”出现3次,“全面改革”出现2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改革开放”出现19次,其中“深化改革”出现5次,“全面改革”出现2次由此可以看出,从十四大到十八大,这一阶段党的工作任务仍然是改革开放,但有了明显的侧重点,一个是“深化改革”,另一个是“全面改革”。
之所以把改革开放的重心放在“深化改革”方面,就是因为看到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1989年9月22日,江泽民旗帜鲜明地指出:“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党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国际国内敌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推翻共产党的领导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资产阶级思想时刻侵蚀着党的肌体,使党内消极腐败现象有所滋长,脱离群众的倾向有所发展,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崇高威信这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能不能把我们党建设好,不仅关系到党的兴衰,而且关系到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败[9]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再次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工作中也有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强;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的状况人民群众还不满意,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现象仍在蔓延滋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问题较为严重;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地区发展差距还明显存在,城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苦难;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等等[10]严峻的现实形势迫使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