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山大学自然地理复习终极版.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7418541
  • 上传时间:2018-07-0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0.2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由六大要素所组成的有机的无机的动态的静态的通过物质和能量联系起来的有机的综合体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六大要素的形成、发展、演化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特征、分异规律第一章:地球1.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三圈:地核,地幔和地壳(地震波传播的改变)地球外三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①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②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③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④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 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①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太阳辐射)②.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 +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相态)③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地貌)④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能量流动)⑤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异质性)⑥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人类场所)第二章:地壳地壳的物质组成,三个尺度:元素、矿物、岩石(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矿物,矿物又在不同的结构和构造形成岩石)简述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并举例说明岩浆岩:来自上地幔的熔融状物质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冷凝形成侵入岩,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如:花岗岩是又地下岩浆喷出和侵入冷却结晶形成沉积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沉积岩;如:砾石经过剥蚀,在重力作用或其他外力作用下搬运低洼的地方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沉积成砾岩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碳酸盐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 橄榄石三大岩石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H2O 、CO2、H2S 等) ;有多种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有一定的产状;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 产状为层状产出;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 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SiO2Al2O3、Fe2O3、FeO 、MnO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岩石重结晶明显;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构造运动特征: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 模差异性地壳运动使岩层变形变位,形成四大构造:水平、倾斜、褶皱、 断层四大构造在地貌中的表现形成构造地貌类型:水平——桌状山、平顶山、丹霞山;倾斜——单面山、猪背脊;褶皱——背斜山、 向斜谷;断层——断层三角面、试剑石、一线天断层的构造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断距地震的概念、成因: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

      地震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特征: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地中海—喜 马拉雅带、大洋中脊带、 东非裂谷带, 主要在各版块交界的地方第三章:大气与气候风的形成←气压梯度力←气压场←气温←热量差异←太阳能地 带性分布不均气压场的类型:高压脊、低压槽季节性气压中心 (陆地 ” 印度低压 ””西伯利亚高压 ” ) 、永久性气压 中心(海洋)影响我国的季风:东亚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西南季风 (行星 风带造成 ) 气候类型形成三大因素:太阳辐射能、 大气环流、 地表性质 (下垫 面因素)造成气候变化的因素:上述三大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宇宙物质能量变化第四章:水1.水循环的类型:内(小)循环和外(大)循环水分的内循环是指大陆上( 或 海洋上 ) 水分蒸发的水汽进入大气,经凝结成云 , 产生降水 , 降落到原大陆上( 或原海洋上 ) 所完成的循环水分的外循环是指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中一部分随着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与大陆上蒸发的水汽汇合, 凝结成云 , 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 , 除部分被蒸发外, 其余均经江河等径流流回海洋,补偿海洋蒸发失去的水分, 这样的海洋与大陆间的水分循环2.水分循环中的三个环节是什么?蒸发 : 指太阳辐射使水分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蒸发,从植物表面散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降水 : 指进入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在重力作用下以雨、雪和雹等形态降落;径流 : 指降水除一部分蒸发返回大气外,另一部分经植物截留、下渗、填洼及地面滞留水,并通过不同途径形成地面径流、表层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江河,流入湖海。

      海水盐度影响要素:蒸发、降水、入海径流陆地水:河流、湖泊、地下水、沼泽水、冰川温度异常→气压异常→气流异常→洋流异常→产生厄尔尼诺现 象:由于大气环流变异,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并 向南扩张,秘鲁 -厄瓜多尔沿岸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赤道东太平 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降雨量大增,出现洪涝灾害3.河流、径流的区别:河流 :: 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径流:在水文循环过程中,沿流域的不同路径向河流、湖泊、沼泽和海洋汇集的水流或水量4.简述河流补给的类型及其特点①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②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 在春季常形成春汛 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较有规律③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深层地下水补给通常没有季节变化,浅层地下水补给状况视地下水与河流之间有无水力联系而定④湖泊与沼泽水补给: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⑤人工补给: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5.地下水可分为哪几类?简述其特点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按其储存空隙的种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1)上层滞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特征: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上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主要的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水量不大而季变化强烈;矿化度比较低;最容易受到污染2)潜水: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特点:①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②绝大多数潜水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③潜水面的位置随补给来源的变化而发生季节性升降;④潜水面的形状是倾斜的、水平的或低凹的曲面;⑤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特征(3)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特征:水头高于上部隔水层(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可形成自流水;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水头高于上部隔水层(隔水顶板);单斜构造也可以构成自流含水层冰川形成必要条件:雪线触及地面雪线的定义: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的平衡线6.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在极地和中低纬高山冰川区,冰川本身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2、 对气候的影响3、对地球水圈的水分循环有重要的作用,冰盖消融量的增减将直接影响海平面的升降4、冰川是河流的补给来源,也是其调节者第五章:地貌重力作用地貌:崩塌地貌、蠕动、滑坡地貌崩塌: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而形成滑坡:岩石、土体、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蠕动土屑:坡面岩屑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及缓慢的速度移动流水地貌 : (1)坡面流水地貌一个坡面,在分水岭的顶部,微弱侵蚀带;坡面的中段,坡度一般较陡,流量较大,冲刷强度也大;坡麓地段,出现堆积。

      坡积裙(或坡积裾) :坡麓堆积围绕着山麓接连地成片分布时,形似衣裙2)沟谷流水地貌沟谷水流:沟流比较集中,有较固定的流路,其侵蚀能力较坡面流水有显著增强,是形成沟谷地貌的主要营力沟谷纵剖面上陡下缓,多陡坎、壶穴,横剖面多呈V形在水平岩层分布的地区,常形成直立或阶梯状的沟坡规模较大的沟谷, 在沟头有汇水盆 (集水盆),沟口有冲出锥 (冲积锥)3)河流地貌河谷纵剖面的坡度较大,以下蚀为主,谷地深切成 V 形谷或峡谷在下蚀过程中有旁蚀,在凹岸进行冲刷,凸岸发生堆积,形成连续的河湾和交错的山嘴河湾向两侧扩展,同时向下游移动,切平交错山嘴,谷地变宽;谷底发生堆积,形成河漫滩,河谷变为宽谷河谷包括包括河床,河漫滩,三角洲,洪积扇,河流阶地等4)准平原:湿润地区,在长期的风化和流水等作用下,地面发育到最后阶段,形成一个接近于平原的终极形态5)山麓面(山前夷平面) :山麓带的山足剥蚀面不断扩大而彼此相连,成为大片的山麓面岩溶地貌 : 石灰岩地区经过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而形成②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 1 发育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无统一的地下水面 ,地面河流仍居优势2 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的溶洞干涸,附近的洞穴内有地下河。

      地下水的垂直分带明显,地面河流转入地下,地面呈蜂窝状,非常缺水3 地下河转变为地面河形成大型的溶蚀洼地和峰林等4 在岩溶盆地底部或平原上堆积石灰岩残余堆积物红土,残留有石灰岩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小,接近于准平原冰川地貌 : 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 ①冰蚀地貌: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②冰碛地貌:冰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③冰水堆积地貌: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①冰面地貌:冰川表面因受并曾褶皱、断裂、冰床坡度变化、差别消融、流水侵蚀等影响形成冻土地貌 : 由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貌P216-219 ①石海:基岩经过剧烈的冻融崩解产生一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在平坦地面上②石河:山坡上冻融崩解产生的大量碎屑充填凹槽或沟谷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或多年冻土层表面发生整体运动③构造土:由冻土地面松散物质冻裂和冻融分选形成④冻账丘: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⑤热融地貌: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而形成的地形风沙地貌 : (1) 风蚀地貌:①峰棱石:戈壁砾石在多个迎风面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形成峰棱②石窝:迎风崖壁上由风沙旋磨岩石裂隙而成③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基岩,经长期风蚀,形成一些孤立的石柱。

      ④风蚀蘑菇: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较强,再加上岩性的差异,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易形成顶大基小的⑤风蚀洼地: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表,经长期吹蚀后在局部地方形成的凹地风蚀洼地呈椭圆形或马蹄形,背风坡较陡⑥风蚀盆地: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表,经长期吹蚀后在局部地方形成的凹地风蚀洼地呈椭圆形或马蹄形,背风坡较陡⑦风蚀残丘:风蚀谷不断扩展,使谷间地不断缩小而形成岛状高地或孤立小丘⑧雅丹地貌:具有陡壁的风蚀垄槽(2)风积地貌:沙丘黄土地貌 : 黄土缺乏层理,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孔隙度大黄土的抗蚀性弱有古土壤发育含陆生草原性动、植物化石②黄土沟谷地貌:细沟→浅沟→切沟→冲沟→河沟黄土沟间地地貌:源、梁、峁海岸地貌 : ①海蚀地貌:在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等作用下形成②海积地貌: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并进一步被研磨和分选形成第六章:土壤1 、土壤概念:由其他五个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具有自己独立发生过程、独特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复杂的自然体特征:肥力——质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行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 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物质组成:矿物、水、空气、有机质2、土壤有机质分为哪两类?简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特点①非特殊有机质②土壤腐殖质腐殖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