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乐官对诗乐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历史学论文.doc
3页先秦乐官对诗乐教育的内容及方法_历史学论文 先秦乐官对诗乐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北京语言大学摘要:我国自古为礼乐之邦,乐官在礼乐的教育及传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乐官根据季节的特点分门别类地以诗、乐、舞作为教育内容,并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并选拔人才,对华夏文明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关键词:乐官;诗乐;教育在周公制礼作乐之后,诗、乐、舞相结合,而对《诗经》乐舞进行创作整理的还有周代的乐师,他们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毛诗指说》中也进行了描述:“诗者,乐章也……初,周公制礼,以著乐章《雅》、《颂》之音播于管弦,荐于郊国,而太师主职 实际上太师主职以外,其它乐师的辅助作用同样也不能忽视,乐师是有很多不同级别的乐官组成,每一个乐师在他们不同的岗位上都对诗乐舞的整理、教育以及传播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 乐官对诗乐的内容(一)教《诗》专门化《秦本纪》《史记•秦本纪》记秦穆公之言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 ,这说明当时学习《诗》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作为国子,他们将来是要世袭公卿大夫之位的,所以他们更要对《诗》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外交场合应对自如而具体教国子《诗》的就是乐官中的大师。
《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六诗”是这样解释的“《风》、《雅》、《颂》者,声乐部分之名也《风》则十五《国风》《雅》则大小《雅》《颂》则《三颂》也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赋者,直陈其事,如《葛覃》、《卷耳》之类是也比者,以彼状此,如《螽斯》、《绿衣》之类是也兴者,托物兴词,如《关雎》、《兔罝》之类是也 也就是说大师在教国子《诗》时,不但要教他们《诗》中的具体诗篇,更要教会他们作诗的方法,传授他们如何用诗打比喻,借诗言志 《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郑玄注云:“博依,广譬喻也 也就是说学会广博的譬喻,是掌握诗的必要条件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掌握用诗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在将来为师、为长、为君所以当时出现了赋诗、引诗的很多高手最著者有鲁季文子、季武子父子,叔孙豹、叔孙婼父子,晋之赵武、叔向,郑之子产,齐之晏子,卫之北宫文子、吴之公子季札等此十人可谓“春秋诗学十家” 尽管用今之“诗学”眼光看,其未必够格,然在当时他们确实都是赋诗、引《诗》、解《诗》的高手,《诗》在他们手里不是教条,也不是死的典籍,而是活生生的具有灵性的存在。
二)教乐专门化1.教乐歌专门化教国子唱《诗》的为大司乐,《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这里的“诵”在《文王世子》里是这样解释的:“‘春诵’注诵谓歌乐,歌乐即诗也” 《诗经》所传都是乐歌,而大司乐就是负责教国子配乐演唱《诗经》的,但大司乐所传授的《诗经》的乐调及旋律并不是他们自己配的,这些工作是由乐师来完成的在《周礼•春官宗伯下》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郑注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主受此成事以调之乐” 也就是说乐师把与《诗》相配的音调好,然后再由大司乐传授给国子那么在这里乐师就相当于今天的作曲家,大司乐就相当于今天的声乐老师2.教乐器专门化《周礼•春官•磬师》:“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教缦乐、燕乐之钟磬凡祭祀,奏缦乐 磬师负责教授敲击编磬、编钟,并且传授配合缦乐、燕乐演奏的钟磬演奏之法《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箎、篴、管、春牍、应、雅,以教《裓》乐凡祭祀民、飨、射,共其钟笙之乐燕乐亦如之,大丧,廞其乐器,乃葬奉而藏之大旅,则陈之 笙师负责传授国子竽、笙、埙、籥、箫、箎、篴、管、春牍、应、雅等吹奏乐器的演奏方法,并且教授这些吹奏乐器的演奏场合及使用规则,由乐师负责传授各种乐器与敲击乐器如钟鼓的配合与使用。
第三,教乐舞专门化在周代宫廷里所表演的雅舞主要有大舞和小舞大司乐,乐官之长大司乐掌教国子六乐六舞等六舞”也就是六大舞:《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以及周朝制作的《大武》与“大舞”相对的是“小舞”,而小舞是由乐师来教授给国子的《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六小舞包括:《拔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籥师掌教国子舞羽吹籥,《邶风•简兮》:“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诗中的执籥而舞就应该由籥师来教,所教的是文舞,秋冬时教,与乐师相促进六大舞和六小舞是周代宫廷里雅乐所用的舞蹈,多用于祭祀和宫廷礼仪场合二、乐官教授诗乐的方法(一)依年龄循序渐进法《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韶》,成童舞《象》,学射御 “勺,文舞象,武舞郑玄云: “先学韶,后学象,文武之次也 在乐官教育国子的过程中,他们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先学文舞,再学武舞国子十三岁便开始学习音乐,诵读《诗经》,学习《韶》舞,“成童舞象”即《周颂》序云“《维清》 ‘奏《象舞》’”,郑玄注曰:“《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象,武王制焉 这里的《韶》舞是文舞, 《象》是武舞,跳这两种舞蹈时伴奏的诗乐分别是《酌》和《维清》。
国子们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六艺之事就能够略备基础了,所以等国子到了二十岁时侯,就可以进入大学了《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弃祭菜,示敬道也《小雅》肄三,官其始也 大学开始的时候,士子穿着礼服,以蘋藻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敬道术,练习《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是要以为官事上的道理去期望学生,因为这些国子将来可能要世袭爵位,所以必须教给他们官事上的道理二)从基础学起,注意培养兴趣“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学习的方法,如果不学“操”“缦”这样的小调子,指法不纯熟,弹琴就弹不好,这里的“操”指琴瑟的曲名,“缦”就是引子,它在现在曲子中叫做“慢”;不学打譬喻,作诗就作不好;不学洒扫应对,行礼就行不好;不能兴起这些小玩艺,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可见在周代是非常重视学习的方法的,无论作诗还是弹琴都要从基础学起,并且要让学生保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我国在古代的时候教育理论就已经相当发达了,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三)要求严格,以情化之《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古时教学很严格,入学一年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专心事业,乐合群众;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博学习,亲敬师长;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侯叫做小成;九年以后能达到知识畅达,能够触类旁通,这叫大成除了平时的考试,学生将要毕业时要求也是很严格的《礼记•王制》“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将到毕业的时候,小胥、大胥、小乐正等检举不循教导的贵族子弟,将他们报告给大乐正,然后大乐正再报告给王这时候王就命令三公九卿等都去学校重新学习礼乐来感化这些学生如果这些人还是不肯改变,王就亲自到国学里视察如果这些人依然不肯改变,王在进餐的时候就不再举乐,将这些不听管教的人发配到远方可能是称为棘的西方,也可能是称为寄的东方,这些人这一生就再也不能当官了可见,当时对国子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除了上面所论述的乐师对诗乐所作的贡献外,其实乐师还有在典礼上表演的职能,他们所作的巨大贡献,不但对文学上,给我们留下了《诗经》,在音乐上同样也作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的《诗经》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可以说和这些乐师所作的整理诗乐以及教育和传播分不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