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404239593
  • 上传时间:2022-12-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那么及其意义【内容提要】古代经济区是由自然和人文环境所决定,以劳动分工为根底,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划大约自春秋至西汉武帝时代我国经济区的雏形开场形成我国古代经济区具有自然、民族、*三大特色划分经济区有区域性、综合性、专业化和经济中心四条原那么经济区与自然区、行政区是三个不同性质的区划,其间既有联络,又有区别研究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形成和演变,对理解我国历史时期经济开展和地域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区/综合性/经济中心 【正文】 一、历史经济区域概念的产生 经济区是由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的相对一致性和与之相协调 的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所决定,以劳动地域分工为根底,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域之间商品流通是经济区域形成的必要条件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差异,由此而导致经济和人文现象的差异同样是十清楚显的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可以划分为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三大自然区,这三大自然区决定了我国经济区格局的根本框架。

      同时这三大自然区内部也同样存在自然和人文环境要素的差异,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不同社会产业的地域分工,这种产业分工和差异便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区 在我国古代社会的早期,由于经济开发缺乏,消费力低下,区域间产业分工不明确,商品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区域间商品市场体系没有形成,经济区的边界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大致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金属工具的用于消费,农业、手工业消费力的进步,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所消费的具有本地特色产品的产业兴起,除了满足本地区需要外,可以将多余的产品与他区进展交换,并从中获利,于是形成一定规模商品交换和贸易,产业的区域分工初步形成,开场出现经济区的雏形LocALhOSt正如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所指出:“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即由于土地肥力、水域或陆地、山区和平原的分布不同,气候和地理位置,有用矿藏的不同以及土地的天然条件的特点不同,又有了劳开工具的天然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不同部落之间的职业划分,我们一般应在这些部落互相进展的交换中发现产品向商品的最初转化〞〔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4页〕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开展,这种产业区域分工已经客观存在,经济区域的概念在当时人们观念里也有所反映。

      例如?尚书?禹贡?中以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奉献以及交通道路划分的九州,不仅是一种综合的地理区划,实际上也是经济地理区划;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一次将汉朝全境分为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四大产业区,汉成帝时刘向的?域分?、朱赣的?风俗?,?隋书?地理志?各州后序,?宋史?地理志?各路后序,虽然都是以“物产风俗〞划分的人文风俗区,实际上也是经济地域差异引起的人文地域差异的反映因此可以说我国古代经济的地域差异在人们的观念里已经存在了唐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开展,地区间产业分工明显,商品贸易频繁,经济区域的特征更为显著,这在区域差异比拟大的南方地区更为突出南朝以来以致唐宋延及明清时期的所谓“三吴〞、“江南〞、“两浙〞、“荆湖〞等等已不仅是政区名称,更贴切的是经济区域的名称明人王士性?广志绎?根据浙江省内不同自然、经济条件分为假设干亚区,其云:“浙十一郡惟湖最富,盖嘉、湖泽国,商贾舟航易通各省,而湖多一蚕,是每年两有秋也〞;“台、温二郡,以所生之人食所产之地,稻麦菽粟尚有余饶宁波齿繁,常取足于台,闽福齿繁,常取给于温,皆以风漂过海,故台、温闭籴,那么宁、福二地遂告急矣〞这就是说,在浙江省内还分为假设干经济亚区,各经济亚区间的商品交换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

      明清时代大体上各省自成一大经济区,而省内又按自然条件分为假设干亚区,这种亚区又可能跨省而成,如所谓“江南〞即指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而言,虽然对“江南〞范围的界定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太八府一州为江南经济区〔注: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有人认为应该是苏、松、常、杭、嘉、湖〔注: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不管怎样,“江南〞一地作为一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宋代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开展,地区产业差异更为明显,经济区的存在更为明确,经济区的等级、层次更为繁复对此进展研究,是我们全面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的区域差异和区域整合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二、历史经济区域形成的历史和地理条件 在我国人类社会早期,地域、部落之间农业、畜牧业分工并不是很明确的至少在黄河流域古代社会的早期,原始农业、畜养、采集、狩猎同时并存我们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中都可以看到,从新石器时代开场到古代社会早期,华夏地区以及周边草原森林地区产业中兼有原始农业、畜养和狩猎的痕迹以后随着消费力的进步,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开展,狩猎经济向畜养、游牧经济开展,标志着攫取经济向消费经济进步,以后逐渐形成以农业为主兼营畜养的部落与地区和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的部落与地区。

      这种选择和变化,很大程度决定于所处的自然条件,如春秋战国以后,北方草原区形成畜牧区,东部季风区形成农耕区,东北高寒区还停留在采集狩猎阶段等等,由此形成的这种经济区本质上也就是自然-经济区;这种经济区之间的物产互补和交流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必需荀子?王制?:“北海那么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那么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那么有紫@①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那么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差异上的互通有无是很频繁的,不可或缺的;从自春秋战国至汉代初年,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农耕区内部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兴旺,一直延续到汉代,?汉书?食货志?说:“时民近战国,【1】【2】【3】【4】【5】皆背本趋末〞,就是说汉代初年,商品贸易在社会上还有很大影响由此可见,不同产业区域之间商品贸易是经济区形成的必要条件其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西南部和北部地区,主要是汉族以外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由于民族发源地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该民族经济的特点,如北部蒙古高原上袤广绵亘的草原哺育了游牧民族,西南横断山脉地区的深谷密林决定了采集和狩猎成为当地民族的主要消费方式,东北高寒森林地带原始民族必然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以后随着民族活动的频繁,消费活动变化,如游牧民族所到之处,往往将畜牧业带至该地,而汉民族所到之处,无不垦地种植因此民族经济也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一个特色;而这种民族区域经济间的互通贸易,很早就开场,一直延续到整个历史时期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市籴一?:“互市者,自汉初与南越通关市,其后匈奴和亲亦通市,后汉与乌桓、北单于、鲜卑交易后魏之宅中夏,亦与南陲立互市隋唐之际,常交戎夷通其贸易,开元定令载其条目,后唐复通北戎互市,此外,高丽、回鹘、黑水诸国,亦以风土所产与中国交易〞民族区域之间的贸易,也是反映不同经济区的一个方面其三,由于我国很早就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为全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开展不同产业门类提供了条件,同时出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也就是中央政权对地方经济管理上的需要,尤其是当地方政权特别关注地方经济开展时,有过多的干预,于是经济区的划分和调整往往与*形势和政区的变化有着亲密的关系同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屡次分裂场面,原先在统一政权的同一经济区,分裂后必然形成不同的经济区行政区和经济区有亲密的关系故而我国历史上的经济区往往包含自然 、民族、*三方面的特色我国历史上早期的经济的区域差异,可按自然条件分为农耕、游牧、渔猎三大经济区。

      这三大区实际也是汉族政权和游牧民族、采集狩猎民族的活动区汉文帝给匈奴单于书云:“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毋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注:?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标点本〕这就是自然区、民族区、行政区和经济区合一的反映 在这三大区中,从自然、人口、资源、文化各种条件而言,东亚季风区的农耕区都占主要地位这里人口最多,几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资源最丰富多样,消费力最先进,最早进入文明社会因此这里最早出现经济的区域差异,其先决条件是农耕开展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粮食提供给社会,可以使一局部人从事适应本区自然条件的其他产业,以其产品与他区进展交换,首先就是经济作物商品化,也形成经济区之间贸易的主要内容例如?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秦汉时代时“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获;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及各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假设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种经济作物的区域差异才能初步形成经济的区域性其中又可以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差异分为假设干亚区,各经济亚区因其经济在全国的影响,在全国的地位也不同。

      以后,随着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类适应自然才能和消费力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商品流通的加强,以及地缘*因素的变化,不仅经济区边界会发生调整,同时也会引起经济区在全国地位的升降无论大区和亚区的经济区域调整、变化的因素也是多种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就是自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引起经济区的调整,例如蒙古高原上一次宏大风暴、寒流,使生存在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形成游牧区的南扩;黄河一次重大改道,就可能引起河北、河南经济区的调整,一次大规模的洪涝干旱灾害引起环境变化和人口迁移,就可能引起一些经济区地位的衰落和一些经济区地位的上升二是*格局变化引起的经济区调整,如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可能造成一些经济区的衰落和一些经济区的兴起,如关中地区自两汉末年战争的破坏,其经济地位明显衰落;南北政局分裂时期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南北分裂界限和以长江为南北分裂界限,经济区的格局就不同又如首都所在地确实定和转移都可能引起经济区的变化这在我国传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里,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这种变化是很显然的三是人口和民族迁移活动引起的经济区格局的变化,如农业民族的北移和游牧民族的南进,农耕民族向西南、东北地区的扩展,就可能引起经济区划的变化。

      秦汉时内地人口的移向北边,“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颇有赵、齐、卫、楚之徒〞〔注:?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中华书局标点本〕,必然引起高原地区草原的农耕化,反之,魏晋时期匈奴入居中原,自然会将原有的耕地辟为牧地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引起的我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南迁,对南方地区社会经济变化起了重要作用四是产业分工的细化,如消费力的开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的重要性的显露,手工业的兴旺,商品经济的开展,引起经济区的变化如宋代以后长江以南地区蚕桑、植棉、茶叶业、矿冶业和造纸、瓷器业等其他手工业的兴起和开展,原料和产品消费地的别离,商品市场网络的形成,从而引起经济区的变化和细化经济区之间分工和差异主要表现为商品交换贸易,早期的交换和贸易主要在大区间进展,以后随着经济的开展和农业、手工业分工的细化,同一大经济区内经济亚区间的商品贸易量也会增加,于是中心城市和交通道路的布局也随之变化,最后引起经济区格局的变化 我国古代不同经济区,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开展具有很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冀朝鼎曾作文提出根本经济区的概念,“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时期,有一些地区总是比其他地区受到更多的重视。

      这种受到特殊重视的地区,是在牺牲其他地区利益的条件下开展起来的,这种地区就是统治者想要建立和维护的所谓根本经济区〞“中国的统一与中央集权问题,就只能看成是控制着这样一种经济区的问题:其农业消费条件与运输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