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40551988
  • 上传时间:2023-09-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概览】三代“天予之”“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义理深奥,“非儒即墨”学术格局,法家主导变法运动(学在四夷)秦朝以法为教两汉初行黄老之学,继则“独尊儒术”魏晋隋唐 佛教和道教流行,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儒释道三教并重,产生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宋明 儒佛道结合形成程朱理学,又发展为陆王心学明淸之际反思儒学,反封建民主思想萌生李贽“异端”学说、黄宗羲反专制、顾炎武重经世、王夫之唯物论【专线要点提举】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兴起 (一)成因:(1)经济上,铁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生产方式产生2)政治上,一方面,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破坏,新兴地主崛起;另一方面,变革纷争的政局,迫使诸侯为寻求安邦定国良策,采取重士和学术宽容政策,在社会上活跃起来的士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提出主张3)教育和学术上,私人聚徒讲学风大盛,“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在社会上形成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发端,战国后期成蔚然大宗1.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后人尊称“至圣”,言行载于《论语》。

      1)创立儒家:思想核心是“仁”,要求互相爱护,待人宽容;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2)兴办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3) 整理典籍:编订《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六经”※孔子的政治思想与社会需要在春秋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背景下,孔子强调仁,要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具有进步意义 面对周王室衰落,分封制、井田制破坏和诸侯争霸兼并的现实,各个诸侯国急需富国强兵之术,纷纷冲破周礼制约,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约束私利和欲望以稳定社会秩序的主张不合时宜,以仁德治天下的条件也不具备,自然要被冷落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有“亚圣”之称 (1)主张实行“仁政”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仁政能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兼容法家 (1)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之喻; (3)认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向善。

      三)道家思想——春秋发端,战国发展1.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人,创道家学派,著有《道德经》1)认为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2)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3)社会动荡根源于人们行为违背自然,提出“无为而治”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4)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面都相互依存并不断转化2.庄子:战国时期1)道家学派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四)墨家——战国发端并成显学,“非儒即墨” 墨子:创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五)法家的发展——主导战国变法运动韩非: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法、术、势) 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六)影响: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当时改革变法的舆论准备,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2.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思辨、讨论的学术风气,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秦朝:尚法排儒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使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秦朝统一后,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严禁私学三、汉朝: 从信奉道家无为到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1. 背景: (1)秦朝以法为教,焚书坑儒,暴政猝亡;(2)汉初经济凋敝,奉行道家“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经济恢复,社会繁荣,国力日盛;(3)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后,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社会危机威胁着社会稳定,时代呼唤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2.过程: (1)董仲舒改造儒学,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③针对巩固统治秩序需要,提出“三纲五常” 的社会道德标准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并采取措施:①思想方面:推崇儒学思想,也采纳法家重农抑商,以严峻刑法统治人民的思想等②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设立“五经博士”,并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教育3. 影响: (1)巩固汉朝中央集权政治 (2)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推崇的正统思想,构成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四、魏晋:儒学占主导,佛、道盛行一时,并称三教,互相渗透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渴求宗教,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获得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佛教的兴盛,也使儒家思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五、隋唐:三教共荣和合一趋势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首倡复兴儒学六、宋明:从理学到心学1.产生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获得新发展,佛教、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首倡复兴儒学2. 发展过程:(1)程朱理学: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主要观点: ①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②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就是天理,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被后天的欲望蒙蔽,要“存天理,灭人欲”③提出“格物致知”以明德的认识论2)陆王心学: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被称为“心学”明中期王阳明集心学大成,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3. 地位:(1)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4)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七、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反思1.原因(1)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2)江南一带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 (4)明亡的历史让一些士人看到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宋明理学弊端2.主要代表(1)李贽:明朝后期,著有《藏书》《焚书》。

      ①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2)黄宗羲:明清之际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3)顾炎武:明末清初①倡导经世致用,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②《日知录》区别亡国与亡天下,(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的沦亡,)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思想4)王夫之:明末清初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②在认识论方面,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③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 重要意义:(1)性质: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2)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家学说影响力穿越时空的缘由1.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家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适应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得到专制君主推崇,独尊儒术和以儒为师的教育格局,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 3.儒家的政治伦理和价值观念,促使共同民族心理形成,为中华民族提供凝聚力4.儒家 “仁者爱人”、“和谐人际关系”、“民本思想”等,对今天建立“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对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儒家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弘扬儒学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儒学作为封建文化主体,宣扬纲常礼教,维护等级尊卑,倡导愚忠愚孝,束缚人的思想,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是近代遭到一再批判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要扬弃的方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