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戏曲介绍(正式版).ppt
48页中国戏曲行当,生、旦、净、丑,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概述,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被称为“百戏之祖” 百戏之祖”--昆曲,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
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黄梅戏: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闻名中外的国剧----京剧,“万人空巷看梅郎”—梅兰芳与四大名旦梅兰芳:戏路广阔,青衣之外,还擅长刀马旦、昆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影响深广的“梅派”。
代表作《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等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闻名中外的国剧----京剧,,生行,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文小生、武小生)老生,中老年人物,因戴胡须,又称须生小生,青年人物,不挂胡须,分文小生、武小生旦行,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剧色彩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老旦,老年妇女彩旦,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面部化装用脸谱,一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角色丑行,扮演喜剧角色,由于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武丑文丑,除武夫外各种丑脚均由文丑扮演武丑,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元代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清代花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脉络,,,,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
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重要时期,以元曲闻名于世,而其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元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元杂剧之表演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传奇以南曲为主,兼用北曲,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戏曲表演特点:综合性和写意性,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 从艺术形式上看,表现手法具有两大特征:虚拟性——景物、动作一般是虚拟的,因此戏剧舞台的时间与空间非常灵活,不受限制;规范性——即程式化,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加以夸张,使之节奏化、美化,成为一种规范的东西,大家约定俗成,沿用了下来 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戏剧特别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综合性指“唱、念、做、打”,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写意性,《西厢记》--王实甫《牡丹亭》--汤显祖《桃花扇》--孔尚任《长生殿》--洪 昇,,,中国四大名剧,中国古典十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元曲四大家,元曲,,散曲,杂剧,,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曲,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之外可以加一到两个楔子剧本构成——曲词,宾白,科介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结构——四折一楔子,对白、旁白独白、带白散白、韵白,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有白无唱),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元杂剧的体裁特点,音乐,元杂剧的体裁特点,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末:男角,男主角叫正末 旦: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旦等 净: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或反面角色净的配角叫副净 杂:孛(bó)老、卜儿、孤、徕儿、驾、洁郎、细酸、邦老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关汉卿借窦娥之口骂天斥地咒瘟官 ,触怒了朝中权贵 ,官府悬赏捉拿他关汉卿星夜出逃路遇巡夜捕快拦路盘问 :“干什么的 ?”关汉卿满腹珠玑 ,随口吟出一副对联 :三五步走遍天下 ;六七人统领千军捕快的班头心中好生恼火 ,举火近前 ,十分面熟 ,好像在戏台上见过 ,便问道 :“是戏子吧 !”关汉卿不正面回答 ,又吟一联 :或为君子小人 ,或为才子佳人 ,登台便见 ;有时欢天喜地 ,有时惊天动地 ,转眼皆空。
班头若有所悟 ,问道 :“莫非你是关……” “看我非我 ,我看我 ,我亦非我 ;装谁像谁 ,谁装谁 ,谁就像谁班头曾看过关汉卿编演的戏 ,料定眼前之人定是要追捕之人 ,捉拿他 ,于心不忍 ,不捉呢 ?到手的五百两白银要落空 ,关汉卿审时度势 ,以联展开攻心术 :“台上莫逞强 ,纵得到厚禄高官 ,得意无非俄顷事 ;眼下何足算,到头来抛盔卸甲 ,下场还是普通人这副对联终于打动了班头的铁石心肠 ,他对捕快们一挥手说 :“这个书呆子 ,放他走 !”关汉卿装傻作呆 ,念念有词地 脱了险境关汉卿对联巧退敌,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臣父子均是梨园弟子;哭装哭,笑装笑,打装打,闹装闹,苦笑打闹上下一片热闹看不见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者;站得高弗能久,莫用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人看不见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者;站得高弗能久,莫用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人看不见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者;站得高弗能久,莫用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