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褒禅山记(学生).doc
4页《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生)【导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课前预习】 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褒禅山( ) 始舍于其址( ) 庐冢( ) 仆道( ) 有穴( )窈然( ) 好游者( ) 怠而欲出者( ) 咎其欲出者( )夫夷以近( ) 瑰怪( )无物以相之( )胜道( )王回深父( )【情境导入】 补全诗句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2、 ,观海则意溢于海自主学习】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今义: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今义: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 今义: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 今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今义:三、一词多义1. 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 )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2.道①有碑仆道(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④文过饰非()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②吴广以为然( )③有穴窈然( )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客舍青青柳色新()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8.其 ⑴始舍于其址。
)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⑶距其院东五里 )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⑸其文漫灭 )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 ⑻问其深 )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⑿盖其又深 )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 ⒁既其出 )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⒅其孰能讥之乎?( )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 2.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舍: ②名之曰褒禅名: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①而其见愈奇 见: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③往往有得 得: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 3.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此余之所得也( )(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 ④有碑仆(于)道()五、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 ) 2.何可胜道也哉! ( )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六、课堂巩固1、疑难句释.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2.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6)其孰能讥之乎 (7)此余之所得也A、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B、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C、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七.整体感知(一)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二)1.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2.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 3.“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八、品读课文 1、 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2、 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 )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4、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