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倍增工程实施方案.docx
9页新能源倍增工程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能源体制革命,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服务职能,健全能源监管体系,加快建立以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和监管服务为主的现代能源治理框架一、 建设安全多元能源供给体系全面推进能源供给革命,落实碳达峰目标要求,以非化石能源为重点,加强多元供应保障超前研判能源需求走势,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围绕“内增”提升省内供应能力,围绕“外引”争取省外优质资源,合理规划发展节奏和布局1.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承载力、电网消纳特点,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多元发展和多能互补并行的发展模式加快布局建设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构建区域综合能源供应体系,提高能源供应效率和稳定性大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风光水火互补开发模式积极推进“光伏+”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有序推进集中式风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分别新增光伏发电、风电装机1500、500万千瓦,2025年光伏、风电发电总装机达到3200万千瓦,年发电量400亿千瓦时。
统筹推进水电保护性发展坚持生态优先,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推进汉江、清江、溇水等流域水电项目建设,建成碾盘山、新集等水电项目积极推进小水电绿色转型,促进流域生态恢复新增常规水电装机50万千瓦,2025年水电装机达到3800万千瓦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按照因地制宜、清洁高效、多元利用的原则,结合资源和环境条件,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在工业园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热负荷需求集中的地区,稳步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综合考虑垃圾产量、运输距离、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烧电厂推广生物质多元化利用,支持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生物质锅炉供热,鼓励开展生物质与燃煤耦合发电新增生物质发电装机50万千瓦,202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达160万千瓦积极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加强地热资源勘查,在江汉盆地、南襄盆地、武汉新洲、黄冈英山等地区开展地热能资源勘查、试验、评价积极推进地热能多元融合发展,在武汉、襄阳、宜昌、十堰等地区,积极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和制冷应用积极探索中深层地热能综合利用形式和市场运营模式新增地热能供冷供热应用建筑面积1900万平方米,2025年达到5000万平方米2.强化煤炭电力安全托底保障。
加强煤炭供应合作加强与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大省战略合作,强化与国家能源集团、陕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产煤企业合作,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国内煤炭市场交易,推进中长期合同履约,保障优质煤源供应依托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建设武汉(华中)煤炭交易中心,打造面向“两湖一江”的煤炭中转、交易、配置和应急储备供应保障平台有序发展清洁火电更好发挥煤电基础兜底作用,根据电力安全稳定供应需要,有序推进已纳入国家规划的大容量、高参数、超超临界燃煤机组项目建设,保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必须的合理裕度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开发区,合理规划布局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在有条件的开发区、中心商务区、公共建筑或商业综合体发展天然气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项目,重点发展冷热电多联供支持高炉煤气、余热余压余气发电3.拓展油气供应渠道构建多元天然气供应格局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国家管网集团合作,全面实行天然气购销合同管理,扩大对湖北省天然气资源供应规模积极引进沿海LNG资源鼓励燃气企业、储气设施经营企业通过天然气交易中心线上竞拍、LNG市场采购等方式获得天然气资源统筹页岩气勘探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宜昌、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2025年页岩气产能达到20亿立方米/年。
积极推进炼油企业升级改造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按照“产能置换、减油增化”等原则,谋划推进武汉中韩石化炼油搬迁改造、荆门石化扩能改造、潜江金澳油品质量升级改造,打造炼化一体产业集群二、 建设智慧融合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动能源技术革命,补短板、锻长板,持续提升能源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发展智慧能源、数字能源,培育能源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推动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1.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把握能源技术变革方向,以公共创新平台和各类创新机构为引领支撑,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新能源接入、海洋核动力等国家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发展培育一批智能电网、微电网、能源互联网、储能技术等前沿科技创新机构,壮大一批发电技术、油气钻采与炼化技术、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等能源基础工业创新机构依托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院校,提升研发和技术装备水平,引进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各类主体技术创新活力。
加快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推动新能源技术装备突破,研发高效新型太阳能电池、逆变器及系统集成设备,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热利用装备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装备创新和示范应用,积极研制成套电池装备,支持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产业化发展和应用示范开展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和其它化学储能技术攻关支持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桩、充电站等技术装备发展聚焦核能利用与检测装备、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页岩气勘探开发、碳捕捉等重点领域,加大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研发攻关,推动能源技术与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积极探索氢能开发利用聚焦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氢能产业链核心环节,推动基础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鼓励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及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攻关,建设可再生能源绿电制氢、工业尾气制氢、大规模氢气提纯、储供氢关键设备等氢源供应及配套装备制造项目,加快氢能在交通运输、工业、储能调峰、分布式供能等领域应用,规划加氢站等配套氢能供应基础设施建设2.壮大能源装备产业围绕能源装备产业补链固链强链,通过头部企业引领、链条延伸、上下联动、集群共进,发挥优势、补强短板,加强配套产业发展,打造发电装备、智能电网及输配电装备、新能源装备、油气钻采与加工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储能等六大产业链条。
推动发电设备升级创新,支持效率提升、污染排放控制、高水头水电等电站配套技术装备发展推动智能电网与输配电设备提质升级,发展特高压输电设备,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装备,智能变电站、配电网、微电网成套设备强化油气钻采与加工装备优势,推动钻井、采油、油气集输工程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加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在武汉、襄阳、宜昌、荆州等地区打造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到2025年,能源装备产业年主营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主营收入过50亿元、1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5、30家3.推动智慧能源发展加快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实施能源生产和利用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能源监测、调度和管理智能化推广新能源云应用,加快智能电网发展,积极推进智能变电站、智能调度系统建设,扩大智能电表、智能气表等智能计量设施、智能信息系统、智能用能设施应用范围,提高电网与发电侧、需求侧交互响应能力推进能源产业与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统筹铁路、公路、水运、管道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加强能源运输保障推动电网、燃气网、热力网与交通网的柔性互动和配合调控,促进基础设施协同优化运行和多种能源融合发展,构建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和多种能源、储能体系协调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
鼓励在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大型公用设施和商务区等建设多能互补、高效存储、智能协调的综合能源服务站,发展新能源数字化运营系统、绿色数据中心等能源互联网和智慧用能新模式,打造主体多元化、领域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的综合能源服务新业态三、 基本原则坚持多元安全统筹发展与安全,通过“内增、外引、强网、增储”,优化能源布局和结构提高省内能源自给能力,加强省际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提升能源储备调节能力,加强风险防范应对,切实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坚持绿色发展供给与消费两端发力,推进“加新、控煤、稳油、增气”,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先立后破,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终端用能清洁替代,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加快形成节能提效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能源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能源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推动能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公平开放、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扩大市场准入,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有序进入能源领域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与服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坚持服务民生加快补齐城乡能源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强化民生领域用能保障,优化用能营商环境,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需求,让人民共享能源高质量发展红利四、 新能源倍增工程积极推进“光伏+”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襄阳、宜昌、黄石、十堰、荆州、孝感、黄冈、随州等地区的一般农用地、鱼塘、水面、采矿废弃地等土地资源,建设一批光伏+农业(养殖、种植)、光伏+多能互补、光伏+储能、光伏+旅游项目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积极推进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支持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型商业区等建筑屋顶及附属场地,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鼓励居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顶安装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在襄阳、宜昌、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恩施等风能资源丰富区,有序推进集中式风电项目建设,支持已投运风电场扩容改造加快推进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在江汉平原、港口、开发区等区域,结合用电负荷需求和接入条件,建设以就地消纳为主的分散式风电项目、风光互补和风电+旅游等项目鼓励创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田园风电”“景观风电”项目建设到2025年,光伏发电、风电装机分别达到2200、1000万千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