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一本近代化学理论教科书 化学和爱国——从近代化学教科书中看国情和爱国教育.docx
4页中国第一本近代化学理论教科书 化学和爱国——从近代化学教科书中看国情和爱国教育 从“世界之化学”到“中国之化学” 近代科学教育家王季烈在《共和国教科书·化学》一书的序言中认为:“化学之输入中国,五十年于兹,教科书之xx,十年于兹由此能够推断近代化学理论应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而作为学校教学使用的化学教科书,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中国近代第一个新式学制“癸卯学制”后,才得以出现 190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中学教科书·化学》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化学教科书,在当初影响较大但这部教科书基础上全部译自美国的《Steel’s Popular Chemistry》译者谢洪赉在译例中感叹道“教授实学,中国事方发轫”同时代的其它化学教科书,也大多译自日本翻译外国的化学教材能够满足一时之需,但毕竟不是为国人量体定制,书中所列举的矿物产地、物质制备方法、化工生产实例皆出自国外,和中国国情大不相符,学生老师常感茫然部分有识之士很早就意识到其中的弊端,在汉译本吉田彦六的《化学新教科书》中,译者杜亚泉等人将学问分为“世界公有之学”和“一国独有之学”,认为将学问以本国文字、本国材料、本国产品等记载、验证并发展后,方能形成本国之学。
而当初的化学,正如钱锺书先生所形容,统统从外国灌输进来,洋气扑鼻,既无国人之贡献,也无国情之描述,显然“仍为世界之化学,而非中国之化学” 这种情况很快便有了改观的迹象1907年,科学仪器馆出版了日人池田菊苗的《近世化学教科书》,译者虞和寅在序言中明确表示:“是书大致,悉循原本间有不合于吾国者,略为增补窜改改编以后的教科书,增加了部分相关中国国情的内容如在介绍“金”时:“我邦现今著名者,为漠河之金沙矿,其它如满洲、甘肃、四川等处,产之亦多”;讲述“铁”时:“我邦产铁之处虽多,然制铁之业,犹在初程,可深憾也”;讲述硅的化合物及制品时,描述了中国特产的景泰蓝的制法进入民国以后,国人自编化学教科书逐步成为主流,一批受过良好西学训练的著名学者如杜亚泉、郑贞文、柳纲领、张江树等人全部参加了中学化学教科书的编写 富有中国味道的化学教科书 伴随化学科学的发展和时代进步,在国人自编的化学教科书中大量出现了联络生活和生产实际的知识王箴在《更新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的编著大意中写道:“本书对于化学和国防、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家庭等之关系在相当围范内皆尽力说明这些和现实世界相关的经验和例子,大多采自国大家熟悉的生产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譬如《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讲述动物胶时说:“中国做胶,由来已久,牛皮胶用于制墨,鹿角胶和驴皮胶,药中用之介绍食物的营养时,指出“通常中国人的膳食中,糖类和脂肪,供给还有余,蛋白质似嫌太少,另外维生素亦时有缺乏现象”,而且认为“食物的市价,并不照她们的荣养价值来定”,“白米白面,不若粗米粗面的养人,而白的则常贵我们购置食物时,假使能于这点稍稍留心,食物的费用当可节约不少”而在讲述“蛋白质”一节时,提到大豆中的植物蛋白,尤其描述了中国的特产食品——“豆腐”的制作方法,并说“这是中国传沿已久的制豆腐方法”,“豆腐是最廉而最滋养的食料,很有化学上的价值” 民国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在介绍化学元素的分布时,对于主要的矿产如煤、铁、食盐等,因其和生产、生活关系亲密,各教科书全部介绍得比较具体,有的甚至以整页的篇幅介绍中国海盐、井盐、池盐、岩盐的产地其它矿产如金、银、铜、汞、锌、锡、铅等在我国的分布,介绍得全部远较清末书本具体教科书对于中国蕴藏较多的锑、钨等矿藏给了尤其关注闵世型在《初中新化学》中指出“中国久以产锑著名于世,其产额占全世界总额百分之八十以上,以湖南为最著”广阔国土上,有如此丰富的宝藏,无疑将会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实学教育,意在富国 面对“积贫”“积弱”的危难国势,“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是旧中国很多有识之士和知识分子的理想因为化学是在当代工农业中利用广泛的“实学”,所以也经常成为“实业教育”的主要平台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民族工矿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自己的化工企业进入了教科书编者的视野《更新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中所选择的矿藏分布、化工生产绝大多数均为中国的实例《初中新化学》在叙述碳酸钠的制法时特意指出:永利化学工业企业“规模宏大,为亚洲唯一的大制碱厂”充足介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可贵的是,编者们也清醒意识到当初民族工业的不足和缺点,和和世界发达国家间的巨大差距在教科书中,她们并不讳言国家的落后,期望学生对国情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如《更新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在介绍锑时,说“中国之锑矿号称世界第一……欧战时矿业甚盛,近因需要降低,日趋衰落”,“倘不致力于新化合物之制造,及新用途之创造,则其前途殊难抱乐观也”;讲到煤时,说中国“每十二个月产量约为二千万米吨,和英、美等国比较相差远甚”,而“欧美各国之大城市多设煤气厂,中国仅上海有之”;叙述制瓷时,认为“外国利用机器,出品精速。
中国则仍多用手工,出品劣迟,急须改良”《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在讲述炼铁所需焦煤时指出“中国能够炼焦的煤,江西河南山东全部有,可是全部未曾好好的制造因为未曾具体研究,因此制不出好货来,反用外国的焦煤炼铁” 在旧中国整体落后的教育情况下,接收完中学教育的学生大全部将会直接进入社会,从事生产中学化学教育代行了一部分职业教育的职能比如,韦镜权、柳纲领在《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中介绍了几十种化学工业生产的步骤和装置,远远多于今天的初中化学教材,实际上也难以被学生们真正掌握这看起来有些拔苗助长,但也确实是当初教育工作者们的“无奈之举”,能够看作是国势内忧外患之下,知识分子迫切期望立即改变祖国落后现实状况在化学教科书中的折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