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财I会计分录汇总.doc
31页中财会计分录汇总一、货币资金掌握:(1) 货币资金的概念及范围(2) 现金管理的内控制度(3) 现金清查的分录(盘盈、盘亏)(4)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现金盘亏现金盘盈(1)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库存现金 (2)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现金短缺款(张三)【或 其他应收款—应收保险赔款、管理费用】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1) 借: 库存现金 贷: 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2)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营业外收入—盘盈利得【或其他应付款—应付现金溢余(李四)】 二、应收票据应收票据科目下核算的是“商业汇票”1.收到票据借:应收票据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持有票据期间,计提带息票据的利息借:应收利息贷:财务费用注意:a) 应收票据利息=面值×票面利率×(持有月份/12)(或 持有天数/360) b) 持有月份(天数)即:票据的计息期计算票据的计息期时,承兑日(即:可理解为“开票日”)和到期日两天算一天.3.票据承兑借:银行存款贷:应收票据应收利息4。
票据的背书转让① 计提截至转让日尚未计提的票据利息 借:应计利息 (至转让日尚未计提的利息) 贷:财务费用 ② 转让票据(假设背书该票据是为了采购原材料)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应收票据 (票据面值) 应收利息 (已计提的利息)5票据贴现不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① 计提尚未计提的票据利息 借:应收利息 贷:财务费用 (注意:在贴现前票据持有人的账面可能已经计提了部分应收利息,因此这里计提的仅仅是尚未计提的票据利息)② 贴现借:银行存款 (贴现收入)财务费用(贴现利息)贷:应收票据 (票据面值)应收利息(票据的全部利息)① ②分录可合并为:借:银行存款(贴现收入)贷:应收票据(票据面值) 借/贷:财务费用 (票据利息与贴现利息之差)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① 计提从出票日至贴现日的票据利息 借:应收利息 贷:财务费用 (注意:截至贴现日,票据持有人的账面应计提自出票日到贴现日的利息,若还没有计提,此时应补提)② 贴现借:银行存款 (贴现收入)财务费用 (贴现利息)贷:短期借款当票据付款人如期支付:借:应收利息 (自贴现日至付款日尚未计提的利息) 贷:财务费用借:短期借款贷:应收票据 (面值)应收利息 (票据的全部利息)当票据付款人无法如期支付:① 借:应收利息(自贴现日至付款日尚未计提的利息)贷:财务费用② 借:短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此时承兑方要用自己的银行存款先支付借款额)③ 借:应收账款贷:应收票据 应收利息④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坏账准备三、应收账款备抵法销售商品确认收入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确认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计提坏账准备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此分录代表当年应计提的坏账准备)见本页左后的T字账户计算坏账准备的方法:1。
资产负债表法: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计算结果是年末坏账准备的期末余额,而不是当年应计提的坏账准备.)2. 利润表法:销货百分比法(计算结果是当年应计提的坏账准备)确认坏账损失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前期确认的坏账,后期收回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若坏账准备期初贷方余额大于期末贷方余额(即:冲回坏账准备)意味前期多计提了坏账准备,本期应予冲减(或转回)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坏账准备①计提前的余额(已有数)③应有数<已有数时,按差额冲回 ③应有数〉已有数时,按差额补提 ②期末余额(应有数)四.存货实际成本法初始计量计量原则: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外购存货采购:借:在途物资 (采购成本)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入库: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采购成本:买价、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相关税金(不包括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入库时,发现外购存货短缺的会计处理:借:原材料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在途物资l 合理损耗计入存货成本借:原材料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l 非合理损耗,按责任归属确认借: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营业外支出)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2。
加工取得的存货借:库存商品(半成品等) (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贷: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3投资投入的存货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投资合同价值;合同价不公允按公允价值)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股本 (实际认缴的注册资本或股票面值) 借/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存货发出的计量(一)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1. 先进先出法 (在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时采用此方法会导致:期末存货价值偏高、当期利润额偏高;当材料价格持续下跌时则相反)2.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3. 移动加权平均法4. 个别计价法(二)存货发出的会计处理处理好三个问题:领用什么存货?哪个部门领用?用来干什么?(1) 生产经营领用的原材料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 (2)销售的存货确认收入: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核算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 库存商品 (3) 在建工程领用n 领用原材料用于自制动产 借:在建工程贷:原材料 n 领用库存商品用于自制动产 借:在建工程贷:库存商品 n 领用原材料用于自制不动产借: 在建工程贷:原材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n 领用库存商品用于自制不动产借:在建工程贷: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计划成本法初始计量1。
外购存货采购: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贷:银行存款入库:借:原材料 (计划成本)贷: 材料采购 (实际成本)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借: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或相反)存货发出的计量发出存货时: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 (计划成本)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分摊去利润表的材料成本差异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原材料 (或相反)分摊去资产负债表的材料成本差异借:原材料 贷: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或相反)n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n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n 月末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月末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n 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n 月末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存货的期末计量计量原则: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持有目的可变现净值1 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可变现净值= 该存货自身的估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2 需经过生产加工的存货可变现净值 =该原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 3. 为执行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 n 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基础计算ü 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以其自身的合同价为基础;ü 需经过生产加工的存货:以其所生产的产成品的合同价为基础n 持有的同一项存货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应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并与其相对应的成本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或转回的金额,不得相互抵销。
五金融资产(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特征:近期出售、短期获利、衍生工具明细科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初始计量原则:(1) 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2) 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分录: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买价中所含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 的利息)投资收益 (交易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 (实际支付的金额)后续计量1. 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借: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现金/银行存款) 贷:投资收益 2. 资产负债表日,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或相反)资产处置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带来的为实现损益,经处置后成为已实现损益,转入“投资收益”科目核算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应收利息借/贷方:投资收益借/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借:投资收益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或相反) (二)。
持有至到期投资特征:到期日固定、到期值固定、回收金额固定且企业有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通常指债券明细科目:“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初始计量1. 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 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2. 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应收利息”)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计算确认其实际利率,并在持有至到期投资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分录: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面值) --利息调整(差额) 应收利息(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等 (实际支付的金额) 后续计量1. 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掌握:实际利率法)2. 企业应在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计提债券利息:n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 借:应收利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