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格律学讲义78296.docx
26页第一讲中国诗体的流变一什么是诗?《辞海》:“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二诗歌的特点《尚书•尧典》《礼记•乐记》晋陆机《文赋》“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缘情而绮靡”古代诗歌都是可以歌咏的,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从内容上看,诗歌的特点是“言志”、“缘情”即“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金刘祁《归潜志》:“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但“言志”与“缘情”并非诗歌所特有的,其它文学体裁也可以用来抒情并且诗歌里面除抒情诗外,还有叙事诗、写景诗、咏史诗等因此,诗歌的最大特点还是表现在其语言形式上,注重形式美是诗歌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富有民族性的诗歌的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又有历史发展性我们学习的诗词格律学,就是学习前人对诗歌形式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学习诗词格律之前,我们还有必要对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流变进行初步了解三诗体的流变关于诗体的流变,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是这么说的: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这句话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诗歌形式的变化轨迹诗歌起源与劳动,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便开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日常生活的行为如《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从内容上看,这首诗表现了发明弹弓,用以狩猎的情景从形式上看,这首诗两字一顿,有了简单的节奏竹”与“肉”押韵,具有诗歌的最基本的特点[一]《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代的诗歌,共计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国风”,是周代各国的为地方民歌,“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它们的区分与主要是情调不同,和音乐有密切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风》,价值最高,可以反映周代诗歌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大体整齐的四言句型,两字一顿,形成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如《诗经》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一之洲窈窕一淑女,君子一好逑参差一荇菜,左右一流之,窈窕一淑女,寤寐一求之求之一不得,寤寐--思服,悠哉一悠哉,辗转一反侧参差--荇菜,左右--米之,窈窕一淑女,琴瑟一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一芼之,窈窕一淑女,钟鼓一乐之除了四言之外,《国风》中还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诗句但总体以四言为主。
而雅、颂中,更是以四言为主,其它的杂言诗句更少《国风》两言一顿的句式为后世的文学语言奠定了基础2至少隔句用韵《国风》用韵形式主要是隔句用韵,并且总是押在偶句上,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首句入韵,如《关雎》第一、三、四节首句不入韵,如《魏风硕鼠》第二、三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此外,国风还有句句押韵的现象,一章之内,还可以换韵但总的看来,《国风》每章的句数以双数为多,韵脚一般也一般押在偶数句上《国风》这种两字一顿的节奏与偶句押韵的特点成为中国历代诗歌普遍采取的格律形式[二]楚辞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楚辞,楚辞是中国第一个大诗人屈原在楚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的1楚辞的多用兮字,与《诗经》不同的是“兮”字多用在句中,如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中古《九歌礼魂》)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国殇》)2楚辞对于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是确立了三字尾的节奏。
国风体的主要形式是四言,基本上是两字一顿的节奏,楚辞五言句在中间加上“兮”字,还是两顿,而七言句则不同,出现了三字节奏,为七言诗准备了条件,楚辞的七言句虽不是真正的七言诗,却具备了七言诗的基础一一三字尾(或三字脚)此外,汉赋与楚辞也有不可分的关系《离骚》又称为骚体赋汉赋的主要特点是骈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如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内容上,赋“铺采摛文”,只能诵而不能唱,远离了民歌的传统,失去了广泛流传的生命力,但讲求对仗的形式却被后代的格律诗所发展[三]五言诗五言诗成立于汉代,有人把苏(武)李(陵)诗作为五言诗的起源,东汉班固《的咏史》诗则可看作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汉代五言诗大部分保留在宋代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代表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制定乐谱和采集民歌,并训练乐工演奏,这种歌辞统称为“乐府诗”又简称为“乐府”后来的文人拟作或改作的乐府诗,不一定能唱,也称为“乐府”乐府诗中多来自民间歌谣,乐府歌以杂言为主,但有一部分五言是比较优秀的作品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四]七言诗七言诗的起源可能早于五言诗,但七言诗的成熟却晚于五言,相传七言诗起源于汉武帝《柏梁诗》,据说是汉武帝筑了柏梁台后,与群臣联句而成(《东方朔别传》):日月星辰和四时(帝),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周卫交戟禁不时(卫尉),骖马四驾从梁来(梁王),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总领从官柏梁台(光禄勋)评理请谳决嫌疑(廷尉),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柱枅欂栌相枝持(大匠),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史令),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齧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柏梁诗的特点是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后世称之为“柏梁体”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作品,可以看作早期七言诗的代表其中《四愁诗》句句用韵,但已经采用换韵的形式如一思曰: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粱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魏晋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运用了大量的七言句,又夹杂一些五言句,彻底打破了句句押韵而又严格齐言的柏梁体格局,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行体,成为唐代以后七古的基本模式如泻水置平地,各自东南西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其四)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躞蹀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其六)从国风以四言为主,两字一顿的节奏模式,发展到五、七言为主,确立了三字尾的模式五言以上二下三型为主,七言则以上四下三为主,上二与上四仍然继承了上古的两字一顿的模式,下三字则可以按意义节奏分为二、一或一、二型如:泻水--置--平地、人生--亦有--命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种灵活的节奏,使三字尾在整齐的五、七言句中引入了可以调节变化的活跃因素。
因此,五七言体成为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步选择的奇数字句式五七言诗的成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形式上基础从押韵上看,鲍照有意识的写了一些仄韵的平仄兼用的七言诗从汉魏初以来,诗人逐渐意识到押平声的诗便于曼声歌唱,如《柏梁诗歌》到《燕歌行》,就是以押平声韵为主,因此,五七言诗里押平韵的越来越多,后来又演变出近体诗[五]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又称“今体诗”,这种诗成熟于唐代,所以唐人称之为今体,而唐以前的诗,以及后人模仿古诗而不按近体诗的格律所写的诗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成熟于唐代,但在齐梁时代,近体诗就兴起了,永明末年,沈约、谢眺、周颙发现了汉语中声调一平、上、去、入四声的特点,并根据诗歌要求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要求,经过创作实践的摸索,总结出诗歌必须“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徴不同”的原则,并提出了“八病”说:、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齐梁时“四声八病”说流行后,人们再进一步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声)、仄(上去入声),并要求每一句诗的平仄要有变化,每一联的上下句的字(主要指第二字)平仄要相对,叫“对”每两联之间的两句的字(主要指第二字)平仄要相同,叫“粘”由于五七言的诗句的更富有音乐美,节奏更富有变化性,因此五七言诗慢慢的发展成为一种讲求用韵、对仗(对偶),平仄(粘对)的新体诗,到了唐代这种诗歌的格律进一步严密,并以格律诗的形式定型了下来。
唐代格律诗的成熟与繁荣,除诗歌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之外,还有社会与政治的原因隋朝结束了中国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的交流与融合隋末农民起义通行与汉魏六朝的门阀制度渐趋瓦解庶族地主与寒士可以通过科举走上政治舞台而唐代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无疑进一步促进了格律诗,即近体诗的进一步繁荣诗人只有在掌握了近体诗的格律,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关于律诗的最终形成,一般主张定型于初唐沈(佺期)宋、(之问)诗律诗的特点,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四点:A. 每首限定八句四联,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篇的对仗都有规定春望(五律)[唐]杜甫(首联)(颔联)(颈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书愤(七律)[宋]陆游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颈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关于押韵、平仄、对仗的基本概念,以及律诗中对这些要素的基本要求,我们在以后的讲课中,将逐步讲解附“八病”说(《文镜秘府论》西卷之《文二十八种病》前八病)一平头:“五言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二上尾:“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三蜂腰:“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四鹤膝:“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五大韵:两句诗内,避免用与韵脚同韵的字六小韵:两句诗内,避免用同韵的字七旁纽:指一句诗内,避免用同纽(声母)的字八正纽:指一句诗内避免用虽不同调但同声韵的字第二讲诗词格律的几个基本概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从民歌到文人诗,从古代的《诗经》,到现代新诗,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什么是韵?诗词中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以“东”字为例:声调东J.Ov.~声母韵母、声声调(平声)母韵母5cvV凡是与“东”字韵母相同的字,都是同韵字,如“通1辭”,“同如,“隆九辭”,“功瓷前”在诗歌中,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如经鲁祭孔子而叹之(五律)唐玄宗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O、、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6占这一首诗押韵的字(韵脚字)是“中”、“宫”、“穷”、“同”位置在第2、4、6、8句句尾,叫偶句入韵这首诗的韵脚字“中”、“宫”、“同”,韵母同为‘,因此是同韵字,“穷”的韵母为,:■>:、前面还可以有,、:、:_,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