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语用观出发进行语法教学.docx
4页从语用观出发进行语法教学 摘 要:该文从语用观出发对语法教学进行了探讨,指出传统的语法教学当受到挑战,语法教学当同语用观互相渗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明示语法教学;语用语言能力;社交语用能力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个性化教学改革的深化,跨学科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的推广,教师开始理性地反思个人教学方法以课本上的语法规则为准,采用单一的“讲解―题型操练”的传统语法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者主体和跨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正如Leech主张的:语法(即语言的抽象形式系统)和语用学(即语言使用的原则)是语言学中两个互相补充的领域因此当今的语法教学研究已经同其他语言学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跨学科的语法教学模式本文旨在探求一种有效的跨学科语法教学模式,即从语用观出发进行语法教学,该教学模式是指在交际法教学的大框架中把语法教学和语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这里所说的语法教学借指Terell(1991)的明示语法教学,即用来提高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形式和结构的认识意识的教学策略很多学者认为,语法书中的一些规则,其实并非严格的语法结构规律,而是反映了一般常见的语用现象。
因此,切入语用观点能帮助我们摆脱死背文法的框框,从而真正驾驭语言 以下本文将阐述如何将明示语法教学同培养语用能力相结合,使两者能够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一种语用语法教学观 语用能力是指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语用能力可以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实效语用能力语言语用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进行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包括在一定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1.明示语法教学与培养语用能力相结合 1.1词汇与语用 1.1.1代词的用法与语用 以英语的结构而言,代词系统的规律十分简单而清楚,仅有单/复,阴/阳,人称的区别,但在实际语用中,不符合这些语用规则的运用频率却很高例如,在学术性的文章或客观报道中,作者尽管只有一人,也用we来自称而不用I,目的是为了要摆脱作者一人主观看法的印象,用复数形式代词营造出群体共同的意见或主张的效果,以增强论述或报道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1.1.2动词搭配与语用 动词ask,choose,intend,propose,wish等后可以跟“for…to”不定式结构,其中for也可舍去。
有无for取决于语用场合:如果讲话者面对受话者,或讲话者要受话者马上行动,或为了加强限定动词对宾语的施加力,在这些场合下倾向不用for;如果受话者不在场,或仅表示说话者的愿望,这些场合倾向于用for 1.1.3词汇的语法变异与语用 小说诗歌和散文中语法变异很常见,如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多处和多种变异 Well,if women are gifted with the rare genetic potential for doing what is deemed or what is predisposed to be men’s jobs, that’s fine. If a she can become an astronaut, go ahead; if a she can become a president, go ahead; if a she can father a child, go ahead. 前一句故意违反语句重心的常规:if 条件句虽然很长仍放在前面,把简短的结论句 that’s fine放在后面,以造成句子失衡,形成一种突出效应,后一句中的she转类成普通名词,而father一词转化为动词。
“She can father a child”表面上不符合逻辑,十分荒诞,然而正是这语法上的变异所引发的表面上的荒诞才增强了语言的张力,折射出了作者的幽默、讽刺和调侃的语用风格 1.2时态和语用 1.2.1同一语句的不同时态选择可以表达不同的语用观点:依照英语语法,时态用来标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说话时间的相对关系但是当语句牵涉到说话者报导的观点和态度时,同一语句不同时态的选用就会表达不同的语用观点如: a. Dickens was/is a well-known writer. b. Copernicus said that the earth moved/moves around the sun … a.中was或is都可用,因Dickens 虽是过去的名作家,但说话者若选择报导他对当代的影响力,则会用现在时因此两种不同语法的选用代表了说话者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报导观点b.中过去时的选用表示说话者是以谈话当时的观点客观报导谈话的内容,并未表示自己的立场选用现在时则显示说者是站在自己现在论述的角度来介绍谈话的内容,反映的是他自己的态度,也就是他认同 “the earth is flat” 的论点。
如专业论述中,像在 he argued that…, he maintained that… 这样的过去时结构的宾语从句中,若用过去时,则仅只是引述,并未表示赞同若用了现在时,表示作者自己也认同前人这种主张 1.2.2同一时态在不同语境中表达不同的语用含义:像 “He went to town yesterday”字面意思很明确,从语法角度分析很简单但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说出时,深层意思却不尽相同当一位律师在法庭上说这句话时,他是在为一位被告人辩护如果当案子发生在镇上,被告为嫌疑人,而说话者是办案子的人时,这句话可能就是警告了所以说,只有我们理解了语用的内涵,我们才能听出语言的言外之意 1.2.3特定语境中一些时态的表时功能的转变与语用:一些时态在特定语境中,就改变原有的表示时间的意义,从而产生了特殊的语用涵义例如: a.I an telling you! b.You’re telling me! 该对话虽然采用的是进行时,但却并不仅仅描述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因而不能简单按其形式译为“我正告诉你”和“你正告诉我”在这一对话中,前者被用来提醒听者注意,告诉听话者说话者正在说的事很重要,不要心不在焉或随便插嘴。
而后者则表示听话者认为自己早已知道了说话者所说的话,表现出态度上的蔑视该对话应翻译为:a.注意,我在对你说话呢!b.还用你来对我说!再如“to be+inf.”是用来表示将来行为的结构,但当这个结构与第二人称主语连用时,说话者与听话者一般是处于上下级关系像“You are to be here by three.” 就是一个发出命令的语境而非表示将来时间的语境 2.明示语法教学与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 社交语用能力培养与语法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息息相关,但更多的反映在对篇章语法和话语语法的教学上篇章语法着重研究篇章对语法范畴和句法结构的制约关系,话语语法则倾向于以信息单位来分析语言,特别强调真实语境中的人际限制( Celce-Murcia et al,1998)正如Hughes and McCarthy(1998)所说:“话语语法应该首先研究说出话语的人、人际关系,以及他们所要表达的观点,而不是只看一部分篇章语境来研究语法结构”以下将从篇章和话语语境的几个方面来探讨语法教学和语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2.1注意文化价值观念差异 教语法不能只注意语法正确与否,还应当让学生注意到不同语言中的文化价值差异,否则,一种语言行为的施为之力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会失去作用。
如中国文化中的问候语“你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和“你上哪儿去”( “Where are you going?”)对说英语的人来说,不但不构成问候之力,反而会起反作用,被认为是对听话者的隐私构成威胁另外,对诸如婚姻、年龄、宗教等这些有显著文化差异的话题要特别谨慎,避免引起误会 2.2注意谈话对象的权势、身份或社会地位 a.Do you think you could read through this by Friday? b. Could you possibly read through this by Friday? c. Excuse me, 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a.和b.两句命题内容相同,但a.句可能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而b.句则可能是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在英语中,一个很典型的表问路的礼貌句式是 “Excuse me, please, could you tell me …?”因此,在乘出租车时一些学英语者就用了c.句,显得非常可笑其实,这里只需:直接说 “Airport, please.”就够了。
从这三句中我们看出只有注意到谈话对象的权势、身份和社会地位才有可能使用合适的句子,否则将贻笑大方 2.3注意使用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间接语言行为以及模棱语等的使用应与语法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因为这些原则的使用其实可以代替语态和情态等纯语法手段 a.Lend me your car. b.May I borrow your car,please? c.I’d like to borrow your car, if you wouldn’t mind. d.Would you have any objections to my borrowing your car for a while? e.Could you possibly by any chance lend me your car for just a few minutes? 从a.句到e.句,同一命题内容(借车)有多种表达方式,其礼貌程度和间接程度渐次升高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行为越间接就越礼貌因此,间接语言行为是实现礼貌和达到成功交际的重要策略 3.结论 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过程,因此传统的语法概念应该重新界定,语法规则不应当只局限于对词汇和句法形式的规定,还应包括话语和语用规则。
正如Corder(1998)所说:“学习者不仅仅需要获得目的语的知识信息,而且需要获得充分的情景化语言数据以习得语言规则,尤其是语用合适性规则”因此从语用观出发进行语法教学应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Terrell, T. 1991. the role of grammar in a communicative approach. Modern Language Jourmal,75,pp.52-63 [2] Leech, G. 1983b.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New York: London. [3] Celec- Murecia M.,Z. Dornyei and S. Thurrell.1998. On directnes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ESOL Quarterly, 32,pp. 116-119 [4]Corner,P.S. 1988. Pedagogic grammars. In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ed. W. Rutherford and M. Smith. New York: Newbury House. [5]耶夫. 维索尔伦 著, 钱冠连 霍永寿 译《语用学诠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306. [。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