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人力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ocx
12页高校人力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太原/王怡Reference:高校的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主体笔者在系统分析上述三类人群对高校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按照“三育人”的要求,构建了高校人力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数学模型,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为高校人力资源评价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Keys:人力资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综合评价引言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指出:“高等教育是国力强大、民族昌盛、社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是高等教育的载体,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如何完善育人环境,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合格人才,是每一所高等院校应时刻考虑的重要问题高校在扮演社会经济“智力源”角色的同时,也通过“人”对“人”的教育培养实现高校的社会功能前一个“人”,指的是高校内部的人力资源,包括教师(任课教师、员)、行政、后勤二类人群;后一个“人”,指的是通过高校内部人力资源劳动培育出的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W·鲍特金提出:“知识密集型经济在竞争中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质量”一所高校如何使自己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较高、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或者说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从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培养这些人才的“人”高校三大功能中的育人功能,应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方面,而这三个“育人”的主体,就是教辅、行政、后勤三类人群由这三类人群组成了高校内部的人力资源系统,也是高校人力资源评价的客体人力资源评价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范畴,是组织根据人力资源的学识能力、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和工作绩效等基本状况,对人力资源的综合价值做出评判的过程主要为组织甄选、管理、开发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目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高校人力资源作为广义人力资源中的一种较特殊的类型,它的评价与企业人力资源评价有较大的区别因为其特殊性就在于高校这个特殊组织类型的目标与众不同高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与其他组织的目标有本质的区别如企业的目标是通过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实现利润最大化;政府部门的目标是通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高校人力资源评价的目标是,通过对现有的教师、行政、后勤三类人群的综合评价,客观评判“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状态,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比,找出高校内部人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优化,以提高高校的竞争力。
系统认识高校的“三育人”目前,社会各界对高校的“三育人”往往认识不全面最受到认可和重视的是“教书育人”,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未广泛进入人们的视野即使被社会一致认可的“教书育人”,在很多高校教师中也存在将“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的误区因此,要科学和深入地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综合评价,首先要厘清和止确认识高校的“三育人”工作1.教书育人——学识与师德并重教书育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来自wwW.lw5U.coM]识讲解、教学互动和人格感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研究与创新意识,提高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员(以下统称教师)同是二尺讲台的主人,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能力、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些与讲台上的教学息息相关教师在从教的整个生涯中,都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这也是学校管理层面目前对教师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另一个焦点是科研)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考查和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但近年来社会频频曝光的高校负面新闻,使社会各界将师德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师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有,“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等”。
因此,教师要止确认识“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不光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先进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课上对学生的关注、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不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职业理想、学习习惯、生活状况等,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为学生营造充满止能量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待人接物、家庭等各方面维护自己的教师形象,始终以一颗热情、真诚的心待人待己,以诚实、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和科研,以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对待学校和所属院部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牢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教师的行为在问接地影响社会,因此,教师的言行一定要慎重高校在评价教师时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显性层面,一个是隐性层面显性层面体现在教学和科研,隐性层面则体现在其师德显性层面的评价较为容易,而隐性层面可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制定一些特殊条款,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以教谋私、学术不端、招考违纪、失德行为等一旦教师出现上述行为,教师个人即评价为不合格,并将其剔除出教师队伍对教师队伍的整体评价,可按照出现上述行为教师的人数占比高低进行。
2.管理育人——管理与作风并重管理育人,是指学校的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通过管理行为,对管理对象(本文特指在校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施加影响,使之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行为培养目标的过程在高校中管理育人的主体是行政人员(含教学部门中的教学管理人员,如教务处、学生处的处长、科长、科员,教学院系的书记、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等)行政人员的职责,是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行秩序,是教师正常工作,学生止常学习的引导者、维护者和监督者如果说高校像一个微型社会,那么,高校中的各行政部门和人员就像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公务员在此,可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的行政管理中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将私营企业的管理理念引入公共部门,引入“成本一效率”分析,明确绩效考核标准,职权下放,强调国家一社会一公民之间的三元互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本文有两点借鉴意义:一是高校行政部门要在明确部门职责的同时,将职责细化到各个岗位,使各岗位的工作人员更好地履行各自的职责;岗位职责的履行状况要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评价的主要内容,即明确绩效考核标准二是高校一行政人员一学生之问的二元互动,是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必经途径。
这两个要点的关联点就在于二元互动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这个职责与高校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或者说部门职责正是由高校办学目标分化而来如某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应用型高等学府”,在此目标下,学校各部门就针对专业设置,师资团队、教学质量、生源质量、学生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工作逐一细化到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学校在制定发展目标(包括中长期目标和年度目标)时,要注重员工的参与度,这样才能够提高[来自www.LW]员工对目标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各部门工作人员要在不偏离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履行职责此外,学校还要将这些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各部门要将其职责与学校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传递给学生各部门工作人员在与学生接触时,要注意收集学生对学校发展目标和部门职责的反馈这样就形成了高校一行政管理人员一学生之问的互动三元互动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比如,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部门学生处,其工作人员要熟知学生纪律管理、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等工作规范;在工作中要始终做到公开、公止、公平,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用一颗爱心对待学生,工作不拖沓、不推诿;对学生的疑问要耐心细致解答,不简单粗暴;要把严格管理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做到情与理相融合。
这种工作状态恰恰是“管理育人”的核心内容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业务能力育人行政管理人员要业务熟练,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或提供服务时,做到有理有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用工作的精准度和高效率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职业效率意识2)人格魅力育人行政管理人员要处事公止、作风廉洁,在与学生接触中要始终保持严谨负责、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诚心对待学生、热心服务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管理时受到无形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处世态度3)规章制度育人行政管理人员本身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者或参与制定者,因此,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使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及可行性与此同时,行政管理人员要自觉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在对学生执行时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4)工作方法育人行政管理人员要像教师“因材施教”一样惯于反思、善于反思,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推进工作进展,提高工作效率要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提高学生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认可度,深入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3.服务育人——服务与意识并重后勤服务部门员工是“讲台背后的教师”,他们同样是高校育人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所说的服务育人专指后勤服务育人后勤服务部门包括,餐饮、公寓、校医院、维修、保洁、电力、校园商业等传统的后勤管理理念忽视后勤服务的育人功能,往往将后勤部门员工当成勤杂人员,而后勤服务人员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服务工作是在营造基本的育人环境不可否认的是,后勤服务工作与学生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这种密切的关联,也是服务育人与其他育人功能最大的不同如果说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是显性的教育环境,那么,服务育人则是隐性的教育环境隐性教育环境最大的作用是使学生爱上校园,并引以为豪这个隐性教育环境保障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井然有序、多姿多彩:优美的校园、整洁的教学楼、亮洁的餐厅、周到的校同超市……在这样的基本物质环境中学习、生活,学生能够保持身心愉悦,提高学习效率效果作为服务育人主体的后勤服务人员要想树立育人意识应做到以下几点:(1)以准确的职业认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不断推进,后勤服务逐渐成为一个微观经济体,这就与高校服务产生了一些矛盾作为微观经济实体,后勤服务势必要考虑个体经济效益,但同时还要服务于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履行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当其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应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每一位后勤服务员工都要有这样的职业认识,当自身的利益与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要以学校为重、学生为重在工作中,要以热情的服务态度、优良的服务质量,赢得学生的理解、赞誉和支持2)以良好的组织形象营造育人氛围良好的后勤形象包括,后勤机构的职工、建筑物、餐饮住宿,以及办公场所的环境与条件的直接或问接宣传直接宣传包括:定期的机构介绍,如招生、开学季的校同综合介绍;先进事迹宣传,如餐厅、公寓优秀员工的事迹可通过校报、校同广播向广大师生宣传问接宣传包括:后勤服务人员的着装、工作效果,如良好的公寓秩序、优雅的就餐环境等3)以先进的工作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后勤服务繁杂、工作量大,而后勤人员相对较少,工作进程和质量经常会受到学生的批评在遇到这种矛盾时,后勤服务部门要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努力使工作做到最好如一些高校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开展“保修服务”、“预定服务”;开展“公寓文化月”、“用电常识知识竞赛”;学期末进行后勤服务问卷调查等,这些交流形式加深了学生对后勤工作的认识、消除了误解后勤服务人员的职业意识、工作态度与作风,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了人与人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加深了对资源节约的认识,加强了维护学校形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