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山西皮影的研究及分析.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75924704
  • 上传时间:2024-08-1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84.3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山西皮影的研究及分析 提要: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民间戏曲艺术中,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曲种,是集音乐、表演、文学、绘画、雕刻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皮影戏起源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皮影戏每到一处,都和当地的民俗传统、文化艺术、方言音韵等紧密结合而落地生根,在其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和绚丽多彩的形式 本文在艺术学的立场上对皮影艺术做进一步的思考 经过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积淀,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与其他民间艺术的造型既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又拥有相对特殊和独立的造型体系 皮影源于汉,至今的繁荣.本文主要从皮影的特征、 ,造型手法、文化派别、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关键词:山西皮影,造型手法,文化的传承性,派别.引言:如果我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作一简单的梳理,那么民俗文化毫无疑问占有极大的比重 这是因为,在中华民族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这种地域范围广阔的多样性文化,其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反映了精神和信仰等深层次的信息 也恰恰因为这种文化贯穿于大江南北,容纳了诸多的差异,所以给后人研究和保护这份特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同时,发掘、整理、展示又成为一种必须。

      所谓皮影: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影屏戏曲艺术形式之一,经过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积淀,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与其他民间艺术的造型既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又拥有相对特殊和独立的造型体系 皮影源于汉,至今繁荣不衰 一、山西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山西皮影: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甚广.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 南路即晋南皮影,分布在候马、运城、临汾、新锋、曲沃等地,造型受陕西东路皮影影响,影人高约 33 厘米,装饰性强;北路即晋中皮影,分布在孝义、文水、广灵、灵丘、浑源、代县等地,影人造型和演出风格受北京西城派皮影影响也是作为人类群体文化现象的民间巫俗和民间艺术的基本内涵;因此,陇东皮影的产生,实质上是当地人们对生命崇拜的反映,体现了民间艺术的主题意识 它作为一种民俗艺术,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俗是社会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民间艺术活动与巫术活动的结合,它的产生是人类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对现实世界有限的认识和理解,折射出原始社会人类的万物之灵和灵魂不死的观念, 所以, 皮影的产生和发展, 具有较为明显的民俗功利。

      山西皮影戏大部分是当地人为祭祀神明、巫俗活动、庆祝丰收的一种娱乐方式,这种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每逢农闲,尤其是腊月,夜幕降临,窑洞里灯火通明,人们围坐暖炕,瞪大眼睛望着雪白的亮子,乐声铿锵,唱腔悠扬,享受着影戏带来的精神愉悦,剧目多表现传统内容,如《封神演义》 、 《隋唐演义》 、《杨家将》 、 《三国演义》等历史传统戏剧,既有历史故事、神话和民间传说 《封神演义》等多以反映灵魂不死,因果报应为主要内容,也有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杂传小戏等 山西影戏从最初的主要功能是祭礼神明,其目的是娱神、娱人,到后来随着巫俗活动的世俗化, 成了民间的娱乐方式之一, 流行甚广 可见,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造型手法和内容均是与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并产生出与之相对应的造型形式,民俗活动促进了皮影艺术的发展,皮影艺术反过来又丰富了民俗活动 二: 山西皮影的造型手法 2.1:戏剧中的人物形像都是正面和侧面的 由于皮影戏表演中的局限性,只能通过正侧面的影像的活动展开戏剧情节 自然,这种美术造型也只能是运用正侧面这种角度才能最为典型地表现出戏剧艺术造型 由于皮影戏只宜表现高、长度的空间,因而与剪纸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

      人物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与戏剧上的脸谱、服装的程式是相通的 皮影戏的装饰性, 尤其是夸张手法极强, 在布景方面, 有着殿阁、楼台、庭院、山水、树石等;道具中,有桌、椅、车、剑、戟、刀枪等,造型颇为概括洗练 2.2:皮影戏是在北宋时期出现,随着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并且风格各异 不同地区的影人及道具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3:山西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及受羌族和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 又根据当地人民对生活的感受和审美喜好, 经高度提炼、概括, 形成率直敦厚, 粗放纯朴的风貌, 散发出浓郁的陇东乡土气息 艺术地再现在各种人物、道具、色彩和装饰纹上 纵观全国的皮影造型,其手法与风格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唐、宋寺院雕塑、壁画以及戏剧的表现手法与风格 影戏中武将、 神将等造型, 多来源于佛教寺院中金刚力士等造像 艺人根据影戏的特殊要求,要求运用省略,简化等造型手法,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皮影在传播过程中,各地区艺人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剧种的风格,以及当地的民俗、民风和传统审美习惯,进行了再创造,形成了各地不同风格和流派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2 山西皮影的派别:晋剧也称山西梆子,或中路梆子,朔州人俗称为大戏。

      晋剧是山西省的主要剧种, 流行于山西中北部、 内蒙大部分地区,远及河北、陕西、甘肃一带 皮影戏的唱腔主要有秦腔、陇东道情、碗碗腔、眉户等;陇东道情颇具地方特色,有帮腔,音乐节奏鲜明 唱腔基本是弹板和飞板两种,另外有一些民间小调作为助唱腔 三:山西皮影制作特点:在制作方面,取料以牛皮为主,由于牛皮的韧性、透明性极强,着色颜料甚为讲究,因而艺术效果颇佳 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将紫铜细丝除去表面染物后浸入到酸性溶液中,一年后便可得绿色,而且时间愈久愈翠、透明度极好 黄色,是用中医栀子一味细研蒸取,色泽黄而且透明;红、紫、蓝,可用银米、大蓝、二蓝、墨蓝研细澄取得 民间美术的创作,大多是对艺人内心世界的率真表达 在表现世间物象时,常常是从自身内心理想世界出发,对外在的事物进行改造或装饰,大胆地运用概括性手法,象征性地表现事物的本质风貌及特征 各种民间美术表现手法的形成是经过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创造出日渐完美的艺术形式 四:山西皮影的表演 4.1:皮影戏在明代前就有流传 清朝光绪时期,受戊戌变法以及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影响,民俗 文化艺术得以复苏,各种地方戏曲重新登上舞台,为影戏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音乐声腔素材,使影戏成为一种成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

      山西皮影戏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民间,在农村,是山西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 4.2:山西皮影剧目反映了当地民众习俗与信仰,除常见的传统剧目外, 《晋文公》讲述的是公子重耳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了年轻的小姑娘草人儿,被重新唤起复国大志,经过重重磨练,回到晋国,以民为本,实行新政,拥戴天子,广交诸侯,敬贤礼士,唯材是用;终于大败楚军,成就霸业,但却失去了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该剧是反映抗日英雄刘胡兰成长、成熟直至牺牲的大型皮影剧,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和宣传价值 同时,利用皮影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手法,形象、完美的表现人物和故事情节,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4.3:皮影戏增加了《封神演义》等民间话本改编的曲目内容 在当地,影戏开演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在祖先灵位前燃香叩头,有请先人一同看戏的意味;这反映了人们仍保存着对祖先灵魂崇拜的文化遗存,艺人在演出之前要净手,戏箱上不能坐人或放置东西 陇东道情皮影的影人被称为神柱子,即神的化身,艺人们既是民间巫俗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民间艺术的传承者,他们使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续 4.4:影戏在正戏开演之前都有三折神戏程式,通常是送瘟,谢神,第一折天官赐福,第二折刘海戏金蟾,第三折福禄寿三星。

      另外,各种巫术性质的还愿戏,按社里人家许下的神愿多少,依神位顺次唱下去,每位神唱三折,唱毕,会长献花红礼,献礼后接唱正戏,正戏种类很多,有大戏本子,如《杨家将》 、 《五典坡》等 4.5:神怪戏是皮影戏特有的节目,既有像《白蛇传》 、 《西游记》之类,也有一种专门描写地狱审判酷刑的戏,叫做拷查录 劝世剧相似宣讲拾遗’ 、劝世文之类 如《烟鬼游魂》反映了大烟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目的是训诫后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五:山西皮影的文化的传承性山西皮影戏洋溢着较多的原始意念因素,它以感情意念为基础,以追求情感上的真为内涵,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传承性劳动的积淀,当代艺术家通过对于皮影的深入学习、研究,对传统资源高层次的整合,使传统民间艺术再生和复活,为中国艺术学科注入生生不息的美妙想象力,提供富有弹性的起跳平台,并从中可以感受到皮影艺术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向我们演绎一幅幅中华文明活的发展史,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本质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这需要我们自己突出重围,然后昂首向前走,拿出一种艺术者的勇敢和气概,拿出创造者的坚韧和执著 而侯丕烈的《中国孝义皮影》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范本,一个 完全的参照系。

      这是一次富有建设性和突破性的迈步,一次面对逆境用艺术者身份表态的性情,一次绽现痛并快乐着的文化内涵的生动之美 结束语:皮影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过去皮影到现代的电影,时代相距在千载以上,渊源也大有区别,在形式上可以说百分之百是一脉相承的,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都应该爱护尊重这一文化 注释:① 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2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